謝夏楠 賀永華
【摘要】今年多部分高校教師的培訓從線下改為線上,各大高校針對教師線上教學的培訓總是千篇一律,培訓上更多體現為應急性的、形式化的培訓,并不能夠真正意義上解決教師線上教學遇到的各種問題。許多高校需要繼續開展線上教學任務,教師的線上教學培訓應該受到重視,而不是草率進行。本文通過分析廣州S高校針對教師線上授課的培訓,找出此次培訓中的不足,提出措施,提高教師線上教學的培訓效果。
【關鍵字】個性化? 線上? 成果轉化? 培訓模塊
線下培訓改為線上培訓,這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是一次挑戰,因為很多高校教師并沒有相關線上授課的經驗,對于線上教學平臺也并不充分的了解。基于這些因素,廣州S高校臨時舉辦教師線上教學的培訓,但是效果卻并不明顯。
一、高校線上教學的主要問題
目前,教師線上教學依舊漏洞百出,比如:學生無法與老師成功連麥、存在電流聲、PPT顯示不出來等現象,教師無法及時解決導致出現教學事故,沒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總體來說,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內容枯燥,缺乏生動性。有些老師的教學安排更多的需要在線下讓學生進行一個實操,只有靠學生真正實踐起來,才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所以線上的教學普遍都是純理論講述,以至于內容枯燥,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
(二)平臺選擇不合理。高校采用的線上教學平臺主要是學習通、騰訊會議、騰訊課堂、云班課等,供教師選擇的平臺較多,所以部分教師并沒有深入了解不同平臺的功能,而是純粹選擇一個平臺來教不同課程的學生。由于課程的性質不一樣,有些課程是需要與學生進行課堂上互動的,而有些課程更多的需要學生課后實操,所以在平臺的選擇上應該是不同的。根據需要互動的課程,選擇騰訊會議、騰訊課堂較為妥當,如果選擇學習通的話,教師只能采用錄播的方式進行授課,那么互動的機會就少了。
二、高校對教師線上教學培訓現狀與問題分析
教育部門與各高校為了應對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教學模式的變動,采取了緊急措施,主要通過聯系各大教學平臺,安排工作人員進行緊急培訓,培訓的時間短、內容和功能多、涉及的平臺也多,雖然后期也組建了交流群,安排工作人員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但還是有一些老師因為在培訓的過程中,對平臺的功能認識紊亂,導致在線教學過程中的突發情況頻繁,影響了學生體驗與線上教學效果。
(一)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
高校針對教師的線上培訓普遍有專題培訓、教學研討、示范課展示等的培訓內容,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對教師教學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高校實施培訓時是安排全體教師培訓統一的內容,并沒有根據個人化或者層次化的角度上來制定教師的培訓內容,過分追求短時間培訓全體教師,反而會適得其反,培訓目標難以達成。另外,教師可以分為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等不同層級,教師的年齡、背景等均有教的差異,對培訓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如果沒有針對性的培訓,培訓效果必然難以保證。
(二)培訓成果轉化動力不足
數據顯示,只有40%的培訓內容能夠短時間內迅速被應用在工作中,25%的內容在6個月以后還能應用,只有15%的內容能夠維持到當年年末。培訓成果轉化是培訓目標是否達到的關鍵因素,由于教師的個人因素,培訓項目設計的不合理,加之轉化氛圍的缺乏,很多教師本身的轉化動機就很薄弱。高校所采取的培訓并不能合理有效的保障教師有學習的意愿,在某方面并不能夠滿足教師自身的需求,且培訓結果不與激勵機制互相掛鉤,所以不能有力地推動教師將培訓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實際工作績效。
(三)培訓效果評估不到位
高校關于教師的教學評估主要是通過學生評教以及同行評教兩個方面,但是這并不等同于教師培訓效果評估,高校針對教師的每一次培訓幾乎都沒能真正實施培訓效果評估,盡管培訓的總目標的確是圍繞著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但圍繞目標會設計不同的培訓課程,如果在培訓過后沒能進行有效的效果評估,那么并不能夠說明培訓是否對教師有所幫助,此次培訓課程是否有用。沒有進行培訓效果評估,就會導致高校一而再再而三實施無效的培訓,無意間增加了培訓成本。
(四)培訓平臺實施力度不夠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師培訓平臺,平臺主要的功能是整合教師學習資源、提供教師交流互動的機會。高校之前的培訓更多采用線下的方式進行實施,在平臺上邊花費的精力并不多,所以平臺提供的功能少、資源覆蓋面小且實施成本較高,并不能引起高校以及教師的重視。線上培訓基于平臺來開展,效果可能更好,但由于高校在培訓平臺管理上較為馬虎,一時間平臺難以體現價值。
三、線上教師教學培訓改進措施
(一)增加培訓模塊。針對教師線上教學培訓不能是應急式的培訓,更不能是草率、沒有成效的培訓。高校采取的培訓不能有效解決教師教學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培訓模塊僅僅圍繞如何讓教師懂得運用線上設備,高校整一個學期只圍繞單個培訓模塊并不能夠真正意義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所以需要在原有的培訓模塊中增加相應的培訓模塊。例如:增加關于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塊、教師開發二次教材模塊。
(二)進行教師歸類,提高培訓效果。不同層次的教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不一樣。特別是年齡越大的教師,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網絡更加的強烈,教學模式固化,所以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較低,更難去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為了提供給教師一個有效的培訓,培訓前期需要根據教師的水平差異、年齡等進行劃分,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采取個性化培訓,而非集體培訓,后期的培訓實施效果才會更好。
(三)加強教師培訓平臺管理,使其真正發揮效果。高校需要加強對教師培訓平臺的管理,學習資源是否滿足教師的需求、是否具備不可替代性、是否對培訓有所幫助等都應該作為高校加強教師培訓平臺管理的因素。因為教師是高校重要的資源,培訓能夠讓教師的潛能更好的發揮,所以需要高校增加相應的培訓成本,強化教師培訓平臺的管理、優化平臺功能,其真正在線上培訓中發揮作用。
(四)采取多種激勵措施驅動培訓成果轉化。培訓沒有成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激勵。對于知識型的人才而言,往往更加需要精神上的薪酬,在培訓實施前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并且告知培訓的全體教師。同時,將培訓結果與薪酬掛鉤,通過正激勵來引導教師全身心投入到培訓中來,高校采取有效激勵以此來滿足教師內心真正的需要,從而增加教師培訓轉化的動機。
另外,采用模擬課堂的方式同樣可以驅動教師的培訓成果轉化,模擬課堂讓教師之間不斷比較和交流研討的過程中,提高了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有效進行培訓成果的轉化。模擬課堂具體的步驟是讓教師給其余教師上課,模擬給學生上課的情景,實操之后,將全部的問題匯總整理,形成文件或視頻放到平臺的共享資源當中,以便后期閱讀;每一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可能存在差異,模擬課堂讓教師對教學風格有了更多的認知,可以將形成的圖式同化到已有的教學結構中,形成新圖式。
(五)通過合作教學的方式彌補培訓的不足。合作教學與模擬課堂的不同在于合作教學主要采用“一對一,相同角色”,而模擬課堂采用的是“一對多,不同角色”。合作教學主要是針對年齡較大,同時教學過程需要應變(例如直播)的教師,應急式培訓和集體式培訓顯然不適合這一群體,一時間難以保證這部分教師的教學工作順利,所以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前期采用合作教學,主要是與年輕教師合作,年輕教師作為“助理”進入課堂,若課堂中遇到問題可以及時作出反應,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六)重視培訓效果評估。線上培訓評估必須是能夠打破時空限制來執行的,高校在培訓過后了解教師的培訓效果往往喜歡采用撰寫培訓總結,但是由于教師有趨同心理,希望與群體中多數意見保持一致,考慮的因素較多,所以從培訓總結當中并不能很好的作為教師培訓效果評估的方式。適合線上的培訓評估方式可以采用事前、事后測試法,并且需要設置可量化的評估內容。
結論:高校對線上教學缺乏深度的認識和研究,所以提供給教師的線上培訓,很多并沒有深入去解決根本性問題,培訓的級別不高,趨于形式化。只有在培訓前期深入了解線上教學的特點,并且鼓勵教師開發二次教學大綱,轉變教學風格以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訓的目標才能實現,效果才會是顯著的。同時,培訓過程不能忽視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培訓的內容和方式要有針對性,才能是有效的培訓。
參考文獻:
[1]高一波;李秀萍.認知發展理論視角下的教師信念及其建構與重塑路徑[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8,v.36;No.151,80-83.
[2]石杰;胡華進.成人認知發展理論在廣西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的應用研究[J].高教論壇,2009,No.116,96-98.
[3]陳杏黎.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培訓高效推進及研究[J].時代經貿,2019,No.497,102-103.
[4]顧文玲;郝建江;向芳玉;黃冬明.基于微信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以寧波市中小學高級教師培訓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No.417,57-59.
作者簡介:謝夏楠:女,廣州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系2017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賀永華:女,廣州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研室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