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旭
【摘要】輔導員師德影響力,是指輔導員個人德性及行為舉止,對教育對象身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輔導員師德影響力主要有思想、行為和情感三個方面的構成因素,這三個方面的構成因素與輔導員崗位要求越契合,則輔導員師德影響力所產生的積極因素越多,越有利于培養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輔導員師德建設目前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制約因素,可以從以正確價值觀為引領、培養良好的行為舉止習慣、養成優秀的工作德性和加強監督激勵四個方面來完善,以增強新時代輔導員的師德影響力。
【關鍵詞】輔導員? 師德? 構成因素? 增強途徑
道德,廣義上是指品德,即個人通過人際交往、接受教育及自我修煉等方式,使得自己的精神屬性獲得了一種良好品質。一般而言,道德品質包括同情心、正義感、良好的認知和思維能力、利他信念及行動意志。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承擔多種社會角色,每一種社會角色需要承擔獨特的責任,于是形成了相應的德性和行為規范。
根據以上定義,輔導員的師德影響力,即是指輔導員作為教師這一身份時,其個人的德性高低、行為規范符合崗位要求的程度的高低,對一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成長成才所產生的影響。研究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的師德影響力及增強途徑,對提高輔導員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輔導員師德影響力的構成要素分析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輔導員的師德影響力可以歸結為三個層面,即思想層面、行為層面和情感層面。
(一)思想層面
輔導員全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這一社會身份,決定了輔導員首先要在思想上達到一定的高度。輔導員要熱愛祖國,有較強的紀律觀念和規矩意識。輔導員承擔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工作,某種程度上講,這一群體對國家的政治態度、政治情感、政治認同都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同時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終實現。輔導員要對黨忠誠、牢記使命。輔導員崗位是為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具體制度而設計的。黨給予了輔導員為之奮斗的事業,提供了輔導員人生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因此,輔導員的工作必然具有政治性。如今,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日益提升,高校逐漸成為各種思潮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的的匯聚之地。對于各類非主流意識形態試圖淡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嘗試,輔導員要勇于說不,并采取有效措施抵制和收編非主流意識形態對高校及大學生的侵襲,維護風清氣正、和諧穩定的校園生態。輔導員要敬業愛生、甘于奉獻。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活中與大學生聯系最為緊密的群體,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對大學生的人生軌跡產生影響。
(二)行為層面
古語講,做人不僅要“有善心”,還要“啟善行”,輔導員的道德影響力不僅體現在“有善心”的思想層面,同時體現在“啟善行”的行為層面。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首先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育的責任就是教育者在自身盡職盡責地堅守教育責任的同時,言傳身教地培育有責任的人。
輔導員為人師表的程度,對大學生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及輔導員與同事的關系上。輔導員對學生要盡責、仁愛、公正。盡責體現在輔導員要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學業指導與學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上。完成以上職責,能有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情、黨情、國情,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仁愛體現在輔導員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寬容學生和發展學生方面,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建立情感,取得學生的信任,有效開展工作;公正體現在學生管理的制度公正、程序公正和結果公正方面。從客觀原則出發,以理服人,是輔導員在學生當中建立威信、獲得認可的必備條件。
輔導員與同事相處,重點在于尊重、寬容和關懷。尊重表現在尊重他人人格、尊重對方差異、尊重對方的成績和隱私;寬容表現在用寬容的精神看待工作中的分歧及同事的缺點;關懷表現在關懷同事的困難和職業發展等。由于學生是輔導員與其同事工作與服務的對象,輔導員與同事的關系,也就成為了學生日常觀察的對象與樣本。輔導員隊伍是否穩定、有愛、互助,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這一群體的認可度和信任感,影響整個學工隊伍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影響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的有效性。同時,大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步入社會后,行為處事都會有其大學期間輔導員的影子,輔導員與同事的相處方式將影響學生擇業后第一份工作里的待人接物方式,某種程度上,對學生日后的職業生涯產生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
(三)情感層面
輔導員要是普遍意義上的“好人”。他要潛心問“道”,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利他信念及行動意志,同時也要關注社會,要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能分清是非善惡和曲直,要對基本的道德理念有認同感。輔導員本人要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廉潔自律。學生們接受輔導員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認可輔導員的為人,只有輔導員的形象符合學生們心中“好人”“好”老師的定義時,學生才會自覺接受輔導員教育內容的輸出。輔導員本身要具有正能量,弘揚正能量,傳播主旋律,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夠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這就需要輔導員在情感層面下功夫。
二、影響輔導員師德影響力發揮的主要因素
(一)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襲,導致輔導員理想信念動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多種社會思潮也紛紛涌進中國國門。多種社會思潮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和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同時也帶來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不正之風,這些風氣廣泛地存在于包括校園在內的各個領域內,輔導員若忽視了自身的心理建設,隨波逐流,且沒有足夠強大的價值觀進行支撐,則很容易產生理想信念動搖的現象,對黨和國家的事業產生懷疑,對輔導員的本職工作產生迷茫。
(二)輔導員工作內容過于寬泛、工作對象復雜,工作成效不易被認可,導致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缺乏職業歸屬感
輔導員要負責高校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工作,包括學風建設、學生干部培養、評優評先、校園危機事件處理等,加之有些高校各職能部門權利責任劃分存在不清楚的現狀,輔導員時常被要求承擔非本職范圍內的工作,成為高校各部門“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管家”與“保姆”。輔導員工作存在“所勞”與“所得”不相匹配的現象,導致部分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直接影響到輔導員群體的師德建設和影響力的發揮。
(三)輔導員工作對能力要求較高,目前選拔標準下培養出的輔導員勝任力不足
輔導員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與政治判斷力,要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要有能夠獨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能力,要有調查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同時,輔導員還要具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和知識,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相關知識,掌握有關法律法規知識。以上能力,需要多年工作積累與足夠的理論知識學習,但是根據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輔導員選拔標準來看,還遠遠達不到以上要求。這就導致很多輔導員在剛剛入職時,自己也只是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職場菜鳥,并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面對輔導員工作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即實踐經驗不足。
三、新時代輔導員師德影響力的增強路徑
黨中央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同時具備干部和教師雙重身份的輔導員,更要注重師德師風建設,深入挖掘輔導員師德影響力的實現路徑,推動新形勢下輔導員隊伍的不斷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首先,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強輔導員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能力;其次,應圍繞輔導員工作核心要素,增強輔導員工作禮儀規范培養;再次,應以提高輔導員工作德性為重點,樹立正確的工作情感,最后,應著力完善師德考評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魏則勝,李敏.高校輔導員道德素養概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張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機制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