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草

藏族天文歷算學獨具民族特色,內容極其豐富,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古代對文化知識的學問分類采用印度的大五明和小五明的分法。其中在小五明中歷算學為“算明”藏語稱作“孜柔”孜柔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噶孜”意為天文歷算和“納孜”即黑算意為卜卦占星的數術。二者在古代難以劃分地清楚,所以籠統地稱為“藏歷”。
藏族天文歷算是在自己原有的天文、歷法、占星術和算學的基礎上,吸收了印度時輪歷、五星運算和時憲歷以及周邊其他地區歷法為補充而發展起來的。不僅是認識自然規律的學問,而且與其他學科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如:藏醫學、宗教、民俗、哲學、農牧民生產生活的關系等,其中與藏醫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和相互作用之大。所以天文歷算學絕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學科,它是人們生活中陪伴左右的學問。
物候歷是藏族固有的本土天文歷法,是藏族傳統天文歷算的基礎。藏族社會進入農耕、游牧時代后,為了生存需要了解自然界的規律,十分重視自然界的變化。在青藏高原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觀察日月、星辰、動物、植物的變化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日月星辰并不是靜止的,是運動的,而且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如:太陽---早東升晚西落,在這種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總結出的歷法現在的文獻統稱為物候歷(又稱自然物候歷)。據傳,早在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期,藏族就有觀察自然的習慣。根據天空星辰的運行和預測地上季節的變化,當時在民間盛行這樣的諺語:觀察禽鳥和植物是珞門法;觀察星和風雪是羌塘法;觀察日月運行是苯象法;觀察山、湖、牲畜是崗卓法。
這諺語大概的意思是: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們有不同的觀察自然現象的方法,珞門是指西藏東南部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的東南腳下,海拔相對較低,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植物生長,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善于觀察禽鳥的遷徙和植物生長的變化;羌塘是指西藏北部地區,海拔相對較高,氣候風寒多雪,在空闊的牧場,夜間用肉眼觀察星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善于觀察云團和星星的變化;苯象是指西藏阿里地區,其那里地廣人稀,視野寬廣,在這里的人們善于觀察日月運行的規律來總結紀年月日;崗卓是指羊卓雍措及其西藏拉薩半農半牧地區,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善于觀察山巒和江湖、牲畜的習慣等變化來預測天氣和季節的變化,以便安排勞作。這是盛傳在光大農牧民中間的歷法,能夠準確地預測到短、中、期的天氣情況。
在吐蕃統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歷法有陰歷和陽歷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紡織老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計時的陽歷。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為一周)計時段對藏族天文歷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歷法中最重要的數據。除陰歷之外,《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較典型的陰歷,它是將日期與自然界動植物的變化聯系起來,一年以日數的方法確定為365天。當然它還處在自然歷階段。類似上述這種觀測自然現象的物候方法至今還有地方使用,仍然服務于農牧民生產生活中。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歷,這些諺語也是構成藏族《物候歷》的重要內容。
在長期與山水共生的環境中,藏民族在生產過程中積累了一套屬于自己民族的預測天氣等了解自然現象的物候歷。這大致可以歸納為為:
(一)從二十八星宿預測天氣
二十八星宿是“月站”,即月亮軌道上的標志,每個月是29.5天,一天一站,季節變化與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有關。二十八星宿反映每年四季的天氣變化情況,在預測天氣上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夏天我們在觀測天氣時,以二十八星宿反映每一天天氣狀況。例如:“???????????????????????????????? ????????????????????????????????????????????????????? ? ????????????????????????????????????????????????????????????????????????????????????????????????????????????????????????????????????????????????????????????????????????????????????????????????????????????????????????????????????????????????????????????????????????????? ??????????????????????????????????????????????????????????????????????????????????????????????????????????????????????????????????????????????????????????????????????????????????????????????????????????????????????????????? ?”大意為:在二十八星宿中危、虛、室、壁四宿時天陰;奎、婁、胃三宿時小雨;昴、畢兩宿時有雨;觜、參兩宿時多云;井、鬼、柳、星四宿時或晴或雨;張、翼、軫三宿時無云晴空萬里;角、亢兩宿時有太陽;氐、房兩宿時風大雨水多;心、尾兩宿時雨水多;箕、斗、牛、女四宿時變晴天。以上這些描述二十八星宿反映夏季天氣情況,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他三季在這兒不一一舉例。
(二)從二十四個節氣預測天氣變化
從二十四個節氣中預測一年的農作物的優良,例如:“???????????????????????????????? ???????????????????????? ????????????????????????????? ? ????????????????????????????? ?”大意為:春天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這天時,從早上太陽升起至降落期間,天氣溫暖晴朗,代表這一年農民不需要受太多的苦難,莊稼長勢好等等。
(三)從星辰和云團等來預測天氣變化
從星星的亮度和云團的顏色、霧、風的方向、彩虹的方向、植物的顏色等來預測近期天氣變化。這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中,在通訊不發達的地區,尤其是牧區。例如:下午的云團是紅色代表明天會是晴天。早晨的云團是紅色代表下午會有暴雨或將紅色的云團變黑色表示近期會迎來陰天。這個方法在大多數藏族地區都在使用,而且是非常準的。
(四)從動物的習慣預測天氣
有很多動物對天氣都有先于人的感知,所以在它們的舉動下我們知道近期的天氣狀況。例如:螞蟻搬家、蚯蚓出洞等表示要小雨。又如:在甘肅卓尼藏區土撥鼠出洞代表從一個季節過度到另一個季節,表示天氣變暖了等等有很多這種物候現象在藏族日常生活中運用。
藏族天文歷算學是中華文化的一枚瑰寶,而物候歷是藏族天文歷算的基礎歷法,運用和保護、發展物候歷是等于保護中華文化。
物候歷主要起預報天氣的功能,給人們生產生活起指導作用。在從牧生產的牧民提供了雨雪風災和牧民遷場的時間;從農生產的農民提供了雨水、雪風霜雹等方面的天氣預報,以適應本地氣候、指導生產。物候歷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物候歷可以給民間提供氣象知識,隨著氣象科學知識普及,四季變化和天氣預測憑科學儀器測量,雖然各項氣象儀器能比較精確地測量出氣候和天氣變化,但在通訊缺乏的地方是無法接受到的,所以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積累的,、非現代化的、有預見性的物候歷為人民提供民間氣象知識。
面對各種的物候現象,預測天氣來應對突發的自然災害,來采取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有利于制作當地的物候歷,因地制宜,每個地方制作自己的物候歷有便于安排勞作時間,有便于繼續深入研究和給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讓子孫后代來傳承先民的智慧。
綜上所述,以上的這些物候歷在藏族日常生活中常見和用到的。正如一切的文化來源于實踐當中。物候歷是藏族天文歷算學的基礎歷法,來源于先民們的長期積累,這種歷法能滿足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的生活需求,我們在新時代所有機器化的時代下,努力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1]傅千吉.藏族天文歷算學理論與方法[M].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2]許廣智.西藏傳統文化與可持續發展[M].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2月.
[3] 宗喀·漾正岡布,拉毛吉.探究藏族天文歷算的淵源[J].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06)
[4] 索朗桑姆,格朗.藏族傳統天文歷算學的形成與發展[J].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09
[5] 傅千吉.藏族歷算推算法初探[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