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歡歡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人提出了符合自己時代發展的關于人民的觀點,習近平同樣結合新時代發展的特征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觀。
(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群眾觀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人民”,馬克思在一場關于新聞出版自由的辯論中指出,一個記者資格判定的權利,要由人民來行使。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可以創造世界、改造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再次表明人民群眾在階級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看到無產階級受到資產階級剝削,提出了人民群眾的使命。
第二,列寧繼承并實踐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眾觀。首先,列寧指出必須借助群眾的力量實現社會變革。雖然二月革命的勝利是資產階級取得的,但是列寧仍相信群眾力量。在列寧的領導下,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其次,列寧尊重群眾、維護群眾利益,提出工農聯盟思想。列寧著名的“新經濟政策”保障了農民的利益。最后,列寧注重政黨對群眾的教育和引導作用,采取“灌輸”方式,對群眾進行教育、加強引導的體現。
(二)中國古代民本思想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人否定封建統治,但統治者和思想家們的思想仍閃爍著人類主體性的光芒。夏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在于統治者缺乏必要的群眾基礎,而商湯吸取教訓,看到人民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周朝統治者講究以德服人,尊重人民的意志。春秋時期,管仲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儒家學派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孟子所提倡“民貴君輕”思想,該思想為唐代杰出的帝王李世民所借鑒。明清時期,黃宗羲認為君主為國家之大害。此外,其他帝王也看到了人民群眾對于維持國家穩定所發揮的作用。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人民觀
第一,黨歷屆領導人都看到了加強群眾聯系的重要性,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毛澤東把黨和群眾的關系歸結于魚和水的關系。黨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鄧小平認為官僚主義等問題的產生,是背離群眾路線的表現。江澤民認為要打擊社會腐敗行為,把密切聯系群眾路線貫徹現實生活。胡錦濤提出首先黨員干部要主動到基層聯系群眾并且關注群眾需求。第二,領導人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以及發揮的作用。毛澤東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也將人民置于重要位置,堅持以人民為本,他認為黨的使命是為人民謀利益,解決民眾訴求。鄧小平指出:“個人是集體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個人做得出來的。”鄧小平重視人民的首創精神,堅持人民內部民主。
(一)人民群眾是利益主體
馬克思恩格斯關注最大多數人的追求,提出要關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統治階級的利益。現代社會人民主體地位的其中一個表現,是人民既能享有權利,又能享受發展成果同時也能享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福利。
具體說來,人民群眾的利益主體地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積極推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提出建設良好風氣,當今黨內存在作風不端的行為。實踐活動正是要加強作風建設,從而使得‘四風問題”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習近平強調黨和人民關系密不可分,只有得到人民擁護才能更加堅強。一個政黨的鞏固穩定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政黨利益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我們必須看到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第二,樹立良好的作風。作風問題是一個黨最應該遏制的問題。一個黨的作風不正會影響其決策、執行以及工作效率,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內“四風”盛行,而解決四風問題必須要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改進作風問題,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主動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脈聯系,黨內加強制度建設,避免不良風氣在黨內存在。
(二)人民群眾是動力主體
第一,人民群眾的力量無窮,推動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指出小康社會、現代化強國的建立從根上來看是為人民發展做長遠考慮。中國夢的實現最根本還是為了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近代中華民族曾遭西方帝國列強的侵略,當時國家的仁人志士走上救國救民之路。從譚嗣同的“沖決網羅”到“五四”時期的“重估一切價值”與“再造文明”,再到馬克思主義者的徹底革命論。因此,“中國夢”的提出也可以說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和期許。習近平強調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才能實現中國夢。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是重大決策制定及實施的主體力量。例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體現人民智慧。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黨的領導人提出要發揮好群眾首創精神。習近平在考察廣東的相關工作時,強調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頂層設計”必須尊重群眾的創新思維。改革開放中改革的主體是人民,人民群眾響應黨的號召投入我國偉大的建設事業中去,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三)人民群眾是檢驗主體
從理論上講,人民可以評判共產黨的決策好壞。黨政工作效果、改革發展紅利惠及力度及脫貧攻堅的落實度都由人民群眾說了算。習近平指出,必須由人民來評判中國共產黨執政水平及執政效果。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成果和執政效率必須由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人民群眾進行檢驗。人民是否擁護支持、人民是否同意贊許應該成為檢驗中國共產黨工作的標準。
從實踐上講,黨的十八大以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得到重視,其內容主要針對黨員的實干、廉潔以及群眾的聯系來開展,黨在制定重大決策時必須把群眾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并且做到密切聯系群眾、接受人民監督。脫離群眾的行為得到黨內糾正。同時中國共產黨要嚴懲黨內腐敗,使黨內資源合理利用。只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壯大群眾力量,才能鞏固政黨運行,維護社會穩定和諧。黨的一切工作必須圍繞人民來開展。
(一)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理論意義
一方面,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發展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勞動,所以共產黨必須注重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要時刻關注社會矛盾。習近平在堅持人民主體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另一方面,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發展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新。習近平將參與行使社會治理的權利納入了人民主體的范疇內,從而使得當今人民行使的權利的含義比起馬克思恩格斯時代更為豐富。馬克思恩格斯時代是革命的年代,而中國所處的時期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習近平結合國情,將人民主體地位的表現形式由參與革命轉變為參與國家政治生活。雖然人民主體地位的表現形式發生了改變,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亙古不變。
(二)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實踐價值
第一,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推動“四個全面”的實施。“四個全面”發展戰略是保障人民利益的戰略。黨的工作好壞與群眾滿意度相關。要用人民生活得好壞、權益的保障作為檢驗工作效果的標準。人民主體思想貫穿“四個全面”發展戰略提出及實施的全過程,黨員干部要做到心系人民。第二,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強調每一個人的幸福推動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夢的實現的實踐主體是人民。我國無產階級是統治階級,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國家應該注重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一方面,國家應大力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要堅持群眾路線,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早日實現中國夢。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4]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0.
[15]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N].人民日報,2015-01-13.
[16]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N].人民日報,2013-06-19(1).
[1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1).
[1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9]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0]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1]趙東立.毛澤東的群眾觀與黨的群眾路線[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