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森

摘? ?要:在當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和制造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有效地改善了生產效率,更充分地利用了各種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企業的效益。當然由于技術的制約,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所以為了取得更理想的結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自動化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生產成本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導致我國機械設計制造業的發展速度不斷提高,產業內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個時代,因為整個世界市場的需要,相關機械制造企業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在業界長期扎根的公司卻不多。為了企業能夠長期生存,這些企業不斷革新技術,引進新設備,并通過自我調整和引進新技術,將企業生產的速度提高,機械自動化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機械自動化有效地提高了機械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因而被廣泛使用。
1? ? 自動化技術在機械工程中的運用現狀
目前,我國在機械加工生產中所使用的自動化技術還處于發展的初期,與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機械自動化已經處于較高水平,可以滿足機械加工以及智能加工的需求。我國一些企業依然使用傳統的管理方法來管理機械設備的生產,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機械工程的生產中已經利用自動化和信息管理進行工作,中國在工業組織和生產規模方面與發達國家大不相同。從根本上說,中國機械設計制造的相關公司缺乏自動化知識,忽視了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人才管理方面,中國主要的機械設計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中國的教育和企業比較重視人才理論知識能力,忽視實踐運用能力。
中國在機械設計與自動化系統的更新中沒能抓住機會,導致信息延遲,阻礙了產業的發展。21世紀以來,中國機械工業的生產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思考傳統生產模式的缺點,探索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生產模式。在這一階段,自動化技術的價值一直受到重視,并迅速在機械設計和制造領域傳播,進而使得整個機械設計制作行業都開始積極地利用自動化技術進行工作。自動化設備如圖1所示。
2? ? 應用自動化技術的優勢
2.1? 提高生產效率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自動化技術應用于機械生產,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極大地提高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并增加公司的市場份額,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此外,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的優化升級,改善現有生產中的缺陷,提高產品的最終質量,促進相關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2?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通過應用自動化技術,有效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率,在生產中不浪費資源。同時,改善生產技術。應用自動化技術可以促進改善產品的性能,減少材料的使用,節約綠色能源,使部分材料的重復利用率也極大地提高了。
2.3? 降低生產成本
從傳統來說,機械生產更加依靠人工進行,手動操作必然會導致各種差錯,效率相對較低,這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限制了經濟效益增長[1]。與此相反,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減少了人工成本和操作誤差,同時簡化了生產流程,有效地控制了生產的投資成本。
3? ? 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與制造中的應用
3.1? 智能機械設計與制造應用
智能機器設計與制造是一種將自動化技術、機器設計與制造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在制造過程中,人與計算機的集成系統共同工作,即由專家和智能設備組成的系統,共同來進行分析、判斷和制定相關制度、規范[2]。將人的智慧整合到機器設計和制造中,使用智能機器模擬專家的智力活動,替換專家完成部分工作,這就是智能機器設計和制造。智能的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不僅可以監測機器自身的工作狀態,還可以應對緊急情況,使用自動調節功能調節自身參數,使機器保持最佳工作狀態。
3.2? 集成化系統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高科技在機械設計和制造方面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通過在機械的設計和制造中融入科學和技術,很多新技術正在登場。通過工程數據庫系統和計算機網絡,企業生產及經營活動和制造行業的所有要素的整體統一,實現靈活的生產,有助于實現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的提高。
3.3? 柔性自動化應用
機械設計及制造行業對于整個行業有一定的適應性。因此,其可以在嚴苛的市場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過不斷更新的技術滿足市場需求,根據需求調整機械產品類型以及生產企業的內部結構。信息系統的完成過程為了適應環境以及市場需求,通過詳細調查、分析后,企業的內部組織改善加工系統,實現靈活的生產模式,最終可以實現整個企業內部的制造與生產的有效統一。
4? ? 結語
自動化在當今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極大地方便了相關機械的設計和制造。通過準確、有效地使用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商已經能夠實現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設計所需要時間成本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覃鈺東.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與制造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設備工程,2018(15):213-214.
[2]李安,陳煥榮.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與制造中的應用研究[J].電子測試,2018(1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