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19年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病毒逐漸蔓延到全球。我國外貿企業在這次疫情中遭受巨大損失,在對自身企業未來的發展道路做出抉擇的過程中,同時面臨著內部和外部困境。本文將從中國外貿企業在疫情中表現出的態勢出發,分析企業在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并針對困境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 外貿 疫情 損失 對策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各國經濟融入龐大的相互聯系的全球經濟體系的過程,它促使了全球貿易和國際商業的巨大增長,中國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卯足了勁,外貿業務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開來。然而,就在2019年年底,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了, 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
(一)新冠肺炎全球蔓延
截止2020年5月20日,在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出現了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已經突破490萬人,包括美國、俄羅斯、巴西、英國、西班牙等國家都成為了重點疫情國。在這場全球性的災難中,各國經濟都受到了重創。許多國家采取了“封國”的措施,對出入境進行嚴格把控,限制人員流動,不得已之下還會采取“停工停學”的措施。因此,股市下跌,股市熔斷的報道不絕于耳,消費需求迅速萎縮,失業人數劇增,經濟水平嚴重下滑。
(二)我國外貿企業受損嚴重
在這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除了一些民生必需的產業,我國大部分企業都面臨著停工停產的危機,出口業務量嚴重縮減,產業鏈受到嚴重沖擊。
根據國際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當季值為206504.3億元,2019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18062.8億元,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5.3%。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 年第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 6.57萬億元,較 2019 年同期下降 6.4%。其中出口 3.33 萬億元,同比下降 11.4%;進口 3.24 萬億元,同比下降 0.7%。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外國企業延遲履行合同甚至取消海外訂單的舉措,使我國外貿企業的經濟利益嚴重受損。
二、疫情帶來的挑戰
(一)訂單急劇減少
對產業發展而言,需求總量尤其重要。在我國的外貿企業中,由于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世界范圍內的消費需求都受到抑制,國外的客戶受疫情影響采取減產甚至停產措施,現有訂單履約困難,預期銷售收入基本無力實現。新訂單的簽訂勢必會減少,長期訂單數量減少,短期訂單直接取消。疫情在全球內蔓延的勢頭,必定會使各個領域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打擊,內需不足、外需不振,對現行經濟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二)原料供應不足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全球產業內分工格局不僅是一種存在狀態,而且也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逐步走向精細化的產業內分工,在這次疫情影響下展現出了一些弊端。迄今為止,盡管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由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勢不容樂觀,國外的上下游原材料供應商的供應鏈都出現中斷的現象,原材料短缺使得國內的部分生產制造也難以進行,復工難以真正的完全實現,外貿進口企業受到嚴重打擊。
(三)物流成本攀升
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下,物流成本是總成本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特別是在跨國的商品流動和服務貿易中,由于疫情巨大的傳染性難以預測也難以得到控制,多國紛紛采取了“封國”“封城”舉措,這都是對我國外貿企業的致命一擊。各國往來航班的數量急劇減少,海運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勞動力在崗人數減少,供不應求。海關對進出口的限制增強,港口貨物堆積,種種原因都使得物流成本迅速增加,外貿企業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堪重負。
三、面臨的倫理道德困境
(一)自身倫理道德風險
在世界經濟不振的影響下,國內部分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危機,為尋求自保,重振旗鼓,破解債務困局,開始尋找新的發展出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和救治,仿佛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牽動了整個行業和相關行業敏銳的商業嗅覺。口罩作為現有的可以有效減少病毒傳播擴散的重要用品之一,成為特殊時期內的剛需快消品,被消費者哄搶,市場上一度出現“一罩難求”的景象,大大小小的企業紛紛涌入眼前這個看起來收益頗豐的市場。
1、損人肥己——口罩生產商哄抬價格
疫情爆發后,由于未來疫情發展態勢的不確定性,國民出現恐慌心理,許多人開始大量囤積口罩,口罩市場迅速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口罩價格持續走高。部分口罩生產商在這樣的“良機”下,哄抬口罩價格,盲目追求過高的不合理利潤,致使企業信譽受損,也為國家的疫情防控舉措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自2020年1月22日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在全國范圍內不斷被發現,口罩作為有效減少病毒傳播途徑的手段之一,其價格變動幅度較大,其中原因有很多,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提高、物流成本提高等,但除去這些疫情大流行期間的合理漲幅,絕大多數口罩生產商仍然有機會大賺一筆。
2、以次充好——無資質企業生產不合格口罩
疫情當前,口罩卻供不應求。一些不法商家瞅準這個機會,大肆銷售假冒偽劣口罩或者非防病毒傳播的不合格口罩。各大電商平臺上都悄然出現一些新店鋪,這些店鋪沒有銷售口罩的資質,卻打著賣口罩的旗號,其中不乏在封面廣告語中標注著“防病毒口罩”“新冠肺炎專用口罩” 的產品,充分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達到自己的盈利目的。
一些不法商家純粹為了掙錢而生產假口罩,并放在市場上進行流通,更有甚者會“空手套白狼”,誘騙消費者進行大單交易,手中卻沒有貨源可以發出。在疫情期間占用公共資源,欺騙了很多消費者。
3、坑蒙拐騙——非口罩廠商吹噓自家產品有防護功能
口罩稀缺時期,網上出現各種自制口罩,如乳墊、紙尿褲、柚子皮、毛巾等,導致不明所以的消費者搶著購買。自制口罩一般氣密性較差,戴上以后難以進行通暢的呼吸,也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檢測,很難起到防護作用,而且制作過程中極易沾染細菌和病毒,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二)外部倫理道德風險
1、醫療用品認證標準不一致
當疫情開始全球蔓延時,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外部倫理道德風險主要是由各國對醫療防護用品的認證標準不一致帶來的。各國對口罩的認證問題,使口罩的出口受到極大限制。我國外貿企業在簽訂海外訂單時,尤其需要重視這一點,否則商機可能會變“陷阱”。
2、企業慘淡經營
智聯招聘曾發布報告稱,春節后復工第一周企業招聘職位數較2019年同期下降71.66%,在招聘規模上,超過一半的企業將增員需求控制在10人以內,招聘人數在30人以上的企業主減少至1/4。此外,調查還顯示,受疫情影響,30.4%的企業表示將會減員縮編,還有29.68%的企業不能夠按時給員工們發放工資獎金。另外,慘淡經營下,降薪、合同違約風險、裁員也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四、應對方法
(一)利用不可抗力條款
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解除合同或延遲履行而不承擔責任。只有在不可抗力因素與當事人的過失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當事人才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由于疫情發生后,我國企業面臨成本上升、供應鏈斷裂等諸多問題,可以善用不可抗力免責條款,為自己爭取減少部分損失。
(二)嚴格質量把關
在疫情發生的非常時期,不合格的醫療防護用品對疫情的防控百害而無一利,甚至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嚴把質量關,不僅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為了企業長久的利益,在危難面前,企業的信譽不能丟,在國際上的口碑也不能丟。
(三)擴大助業政策受益面
國家人社部等部門于2月7日印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穩定勞動關系支持企業復工復的相關政策,提出要合理分擔企業穩崗成本,用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對受疫情影響不裁員或少裁員的中小微企業,可放寬裁員率標準,讓更多企業受益。充分挖掘現有的就業機會,全力確保醫護用品等疫情防控涉及的重點企業用工,用足用好現有的就業崗位,在抗擊疫情中穩定經濟發展才能穩就業。
【參考文獻】
[1] 張芳,湯吉軍. “危機”與“轉機”: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我國外貿企業的紓困策略[J]. 當代經濟管理,,:1-8.
[2] 李一青. 2019-nCoV期間醫用口罩價格變動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3):115-116.
[3] 楊旭. 疫情全球大流行下進一步穩外貿的對策建議[N]. 中國經濟時報,2020-04-29(004).
[4] 王瑞紅. 在抗擊疫情中穩定經濟發展才能穩就業[J]. 勞動保障世界,2020,(04):52-53.
[5] 韋正翔. 逃離國際貿易中的倫理風險[J]. 理論與現代化,2006,(05):53-56.
作者簡介:沈瓏敏(1999—),女,漢族,四川成都市人,學生,本科,單位:成都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