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朝暉
摘 要: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重視,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現狀并不樂觀,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支持。本篇文章以滄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國家的政策支持,接著分析調研結果、之后梳理滄州地區代表性的非遺項目,進而分析發揚推廣滄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最后分析傳播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分析;意義;滄州地區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越來越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別珍貴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化資源,亦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優秀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呈現不良發展態勢,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以滄州地區為例,滄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傳播,可以帶來一定的文化產值,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應深入宣傳推廣滄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滄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推廣有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一定的傳播價值,社會意義重大。
我們在這個大背景下也進行了調查,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18歲以下、18-25歲、26-30歲、30歲以上)、不同地區(滄州地區、河北省內除滄州市、河北省外)的人進行了關于滄州地區的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以及感興趣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調研結果如下:根據統計數據發現,黃驊冬棗、黃驊漁鼓、滄州落子、麒麟舞分數較高位居前四。黃驊冬棗的“知名度”最高,有半數的人了解,同時也有8.05%的人對這些非遺文化都不了解。由此可見,加大對滄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很有必要性與現實意義。我們滄州非遺傳播方式的贊同率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共發放149份問卷,共回收149份,其中男性有68人,占45.64%;30歲以上的人數居多共93人,18歲以下僅5人占到了3.36%;在地區的分布上,滄州地區人口較多占到了51.68%、河北省內除滄州市占31.54%、河北省外占16.78%;大家了解非遺的方式多是通過家人朋友,學校的宣傳、旅游參觀較少分別占19.46%、20.13%的比例;大家對于成為非遺的傳承人十分感興趣,有近91.28%的人愿意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當中;在非遺是否應該在傳播過程中經濟化、商品化的問題上,贊同人數略高與不贊同人數;最后的建議環節,幾乎所有人都期盼非遺得到多方關注、并都為此建言獻策。可見非遺文化的傳播之路會十分廣闊。
與此同時,我們對滄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進行了梳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有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音樂、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傳統技藝、民俗。再此基礎上,我們結合滄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對代表性非遺項目的起源發展,文獻記載或者代
表作品以及相關傳承人等情況進行了梳理:
第一、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名滄州·滄州武術》、《滄州武術志》等文獻記載了滄州市武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源于春秋,興于明朝,盛
于清代,清末民初,甚為繁盛;相關傳承人有石同鼎;
第二、傳統舞蹈:《滄縣縣志》等文獻記載了南皮縣落子這一國家級的非物
質文化遺產,落子起源于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傳承人有張洪通;
第三、傳統戲劇:《北京西派皮影遺珍》、《都城紀勝·瓦舍眾伎》、《夢梁錄·百
戲伎藝》等文獻記載了河間的皮影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誕生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目前由于老藝人相繼去世,急需加大力度,努力搶
救保護;
第四、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任丘市的冀中笙管樂,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九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代表曲目如《關公辭曹》,傳承人有蔡
保恒;
第五、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間市的河間歌詩,起源于漢,歷代相習,代表作品有《詩經》,如今傳承人年事已高,難以為繼,急需傳承保護。
第六、傳統美術: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橋縣的石影雕,起源于清末,代表作品有《毛澤東》《周恩來》,相關傳承人有方士英。
第七、傳統醫藥:《肅寧馮氏正骨術》中記載了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肅寧
縣的馮氏正骨,起源于馮紹祖的民間傳說,相關傳承人有馮永生;
第八、傳統技藝:《黃驊縣志》記載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驊市的人工制鹽技藝;人工制鹽技藝起源于西周,春秋盛產;目前辛立灶村是黃驊唯一自古至今仍延續以鹽業為主的產鹽專業村。
第九、民俗:《河東北騾馬市經濟文化》中記載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泊頭市的泊頭騾馬市經紀,該項目自元代就有,千百年來傳承不斷代。相關傳承人有劉景義,該項目目前正在申報省級級別。
從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找不到傳承人,面臨著即將丟失的困境,有的非遺項目有傳承人但也是極少數,由此可見,推廣和發揚滄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有必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的情感、智慧和道德倫理,是歷史文脈的生動呈現,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培養學生優秀品德的寶貴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1]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滄州地區的武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滄州市的石同鼎為武術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此可見,該項目適應國家發展的趨勢。傳承傳播滄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小的方面來說,有利于滄州地區的文化發展;從大的方面來說,有利于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強國家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同時有利于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傳承非遺文化 打造繡球燈舞品牌 ?校長 肖志海 德育主任 高兵 [J]語言文字學報 ?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