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種類多樣性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加以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則是一項絕佳的選擇,亦是自然保護事業中一項重大的建設,諸多野生生物資源藏駐其中,自然歷史遺產則如國庫中的瑰寶,自然保護區也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種源的基因庫。本文將會從自然保護區入手,展示生態環境的狀況及自然保護區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的影響,望有現實的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環境建設
一、生命的樂土——自然保護區
許許多多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在現代社會的沖擊下變得越來越脆弱,能源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都會一定程度地影響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存留了自然本底,對生物物種的貯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還可以作為科研、教育基地,自然界的美學價值也得以保留。自然保護區作為生命的樂土,為許多野生動植物物種提供了適宜的生活環境,生物界的物競天擇可達到最大化的體現。人類生存生活依賴自然保護區的程度,遠不比動物植物低。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得以妥善的保護和管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文明進步中不斷傳承。
二、生活環境≠生態環境
生態資源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必不可少的,人類不可能離開環境獨立生存,繁衍后代、社會發展等活動都需要利用生態資源。我們所呼吸的空氣,耀眼的陽光、變化多端的風等抽象的東西構成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但生活環境的外延并不單單是這些,它還包括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無論怎么說,人與自然總是有著絲絲縷縷的干系。所以,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在各方各面影響著生態環境。
人類生態資源的載體——地球,貯藏著“無盡”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如果你單純的認為這些資源是無窮無盡取之不竭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些天然的資源在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下逐漸枯竭,愈來愈少,如果不加以節制和管理,終有一天會走向滅亡。全世界氣候變暖由溫室效應造成;臭氧層的毀壞對大氣環境帶來嚴峻的考驗;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沙塵暴的發生頻率愈加頻繁,甚至都下起了泥雨;生物的入侵破壞了原有穩固的生態系統......方方面面還存在更加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起于人類也必終于人類。
要想營造優越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維護必是重中之重。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自然創造了人類,且賦予人類各種各樣的資源,我們必將懷著感恩之心善待自然。絕不能不擇手段,對大自然無節制地濫用,滿不在意地破壞。
三、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
要說自然保護區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有什么關系,那可不是一句兩句就可以解釋清楚的。起首,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為人類提供了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場所,區內的生態環境更有利于科研人員對生態學的研究;其次,人類活動的后果必定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自然的“本底”,自然保護區則為其提供評價的準則;珍稀物種長期的觀察、觀測,以及繁殖、馴化等活動需要在一個穩定可靠的環境狀態下完成,自然保護區則被譽為生態研究的“天然實驗室”;一切行為活動的發展都離不開宣傳教育,自然保護區就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最后,在水源的涵養,水土的保持,環境的改善和平衡生態方面,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談生態環境未來的建設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項持久且繁雜的工作,設立自然保護區則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起到了宏大的作用。由于人類不斷地不合理開發和資源濫用等行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急劇縮減,許多野生動植物都面臨著生存危機,物種滅絕是大自然的規律沒錯,但人類的活動大大加劇了滅絕的速度。建立自然保護區不是在人為地干預自然,而是要拖住人類永無止境地向自然竭取的腳步。自然保護區內的生物資源、人文資源、歷史資源等諸多都是極具科研價值的資源,生態學的研究、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等科研活動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介質的,建立自然保護區對其他地區生態理論框架的設立起到重要作用,這樣其他區域的生態環境也可以得到有效保護。
目前,生態文明的理念根植于國家理之中。大國復興,失去生態便是偽命題。面臨污染一天比一天嚴峻的環境狀況,咱們不都應該陷入沉思嗎?保護環境不能只做到標語化,生態文明的建設應該腳踏實地一點點地落實到方方面面。青山綠水是軟實力。“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應該意識到生態環境的建設尤為重要。國家,會制定出臺法律法規文件,經由約束和規制來建設生態環境;社會有關組織或個體可以通過宣傳來加強人們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而我們每個人可以從生活的謹小慎微中發現力所能及的事情,自覺踐行綠色文明發展觀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將生態文明銘記于心,以恢復受損生態環境為主,在謹慎的態度下,與自然成為“朋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念深深地印在我們心里。而我們又是否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自然財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轉化為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來認識,所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加強對綠水青山的保護大有必要,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國家不斷地在努力,從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到加大土地荒漠化治理力度,再到自然保護區的設立,每一項措施都體現著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
幾十年來,我們不斷地為建設一個人杰地靈的新中國而不懈地努力奮斗,國家也一步步走近民生,關注民生,為群眾更好的生活不斷加大投入,關注生態環境發展與建設是我們每個人不可規避的責任,我們都希望為子子孫孫留下的是更藍的天,更綠的山,更清的水和最美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蔣高明.中國生態六講[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5
[2]王智.生命的樂土:自然保護區知識300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3]曾才友.奇妙的生態環境[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李夢迪(1999-),性別: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