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娟
摘 要:德育教育是當前教育領域中的重點內容,而運用志愿服務平臺可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故而應予以高度重視。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德育的內涵,并通過打造自主青年服務組織、加強志愿成員有效溝通、注重教師德育引導效果、優化志愿服務工作機制等路徑,促進當代青年的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德育;志愿服務;青年服務組織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87.5%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能在為其帶來快樂的同時能夠幫助他人,僅有小部分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故而積極展開志愿服務活動,并在其中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時,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還可進一步達成新時代育人目標。
一、德育的內涵
有關德育內涵的說法共有四種。而其中較為有信服力,且滿足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主題的內容,主要是將德育看成是教師借助德育活動有目的性的引導下學生朝著良性發展方向成長的工作,包括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修養、政治素養等。同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下,德育常指師生間的相互影響,即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與行為規律方面,建立健康育人環境。
二、搭建志愿服務平臺提升德育內涵的路徑
(一)打造自主青年服務組織
要想確保學生能夠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中積累更多德育知識,應積極打造自主青年服務組織,并培養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這樣才能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良好的思想覺悟。以往常由學校出面建立志愿服務機構,并事先設置好志愿服務內容,鼓勵學生自行參與,這雖然有助于學生從中受到正面影響而學會助人為樂,但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學校應聯合社會志愿服務單位針對學生的志愿服務方向進行調查,并指導學生簽訂“志愿服務自薦書”,讓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志愿服務活動與相關單位進行聯系。同時,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學生也會受到阻礙、遇到困難,在這期間,可讓學生更直觀的掌握應對技巧,最終提高德育水平。
比如華電集團曾與高校學生共同組建了“愛心港灣”志愿服務組織,并開展了一系列“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活動,華電集團共計捐出10萬冊圖書,而大學生則為其帶去了關懷與陪伴,甚至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促使低年級農民工學生享受到了溫暖。
(二)加強志愿成員有效溝通
志愿服務工作中若能保證各個成員之間產生密切交流,有助于提升德育內涵,使其深刻認識到德育理論的重要性,也能在相互學習的基礎上增強自身德育覺悟,進而滿足當前育人需求。
首先,應規定具體的志愿服務時間,一般不宜低于48h,否則短暫的接觸并不能很好的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其次,還應在志愿服務期間隨時上報服務進度與效果,以此對各成員的參與表現給予客觀評價;最后,還應結合相關資料召開交流會,并對其中表現優異的組織或個人進行贊賞表揚,促使學生形成自我反思意識[1]。
比如某學校針對殘障人士組織“幫扶”活動,讓志愿者從身殘志堅的殘疾者身上學習他們那種對待生活充滿熱情且渴望知識的優秀品質,并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由此提高當代青年團體的整體素質。
(三)注重教師德育引導效果
在志愿服務平臺上提升德育內涵,還應注重教師的德育引導效果。作為學生成長的主要參與者與輔助者,教師的力量不容小覷。因此,一方面,教師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思政課程中添加志愿服務內容,并為其設置專門的德育志愿服務活動,使其在實踐中成為具備高品質的卓越人才。另一方面,教師應規范好自身行為,為志愿服務學生發揮好帶頭作用,包括在活動中為學生進行示范如何與聾啞人士進行溝通、如何在保護他人尊嚴的前提下提供幫助,這些都屬于德育教育的工作范疇。在這期間,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可從教師的行為表現中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理念,以便他們在后期志愿服務中保持端正的服務態度。
比如針對獨生子女,可組織“感恩·責任”活動,作為備受疼愛的一類群體,他們在家中常享受著獨一無二的“服務”,為了使其能夠具備理解、寬容、善良等美好品質,教師可帶領他們到山區對當地兒童進行幫扶,在為其帶來溫情的同時學習山區兒童的懂事、自立等特征。另外,教師也應出于真正愛護下一代的目的為其提供帶有實用性的服務。例如聯合當地政府解決上學難、出行難等問題,而非單純性送上米油物品[2]。
(四)優化志愿服務工作機制
在志愿服務中加強德育教育,還應適當優化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從根本上杜絕“形式化”志愿服務活動的出現。
從揚州大學志愿服務經驗中可實施以下三種工作機制:
(1)選拔制,志愿服務雖然是主張自愿的一種群體活動,但為了保證志愿服務工作成效,也應實施優選模式,以此樹立校園的美好形象。比如可選擇思政成績良好,且禮儀素養較高的學生,確保他們能夠代表學校外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并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競爭意識,在其深感志愿服務屬于一項光榮任務時自然也能提高他們的德育素養水平。
(2)激勵制,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大部分都有著強烈的參與積極性。而采用激勵制,可使其產生更強的參與動機。比如可將志愿服務作為綜合考評的內容進行加分等。
(3)培訓制,志愿服務單位或學校需開展“禮儀培訓”、“技能培訓”等,使其取得最佳工作成果。
三、結論
綜上所述,志愿服務是當前不可缺少的社會行為,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組織中,都應當積極設計志愿服務規劃,并在其中滲透德育思想,以此提高當代人的德育素養水平。同時,還可從打造青年服務組織、加強有效溝通、注重德育引導、優化工作機制等方面著手,進而加快和諧社會的構建速度。
參考文獻
[1]孫月.育人目標下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優化路徑分析——以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類志愿服務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20(08):30-31.
[2]劉智鑫,梁爽,康瀚月.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增強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實效——以營口某高校為例[J].才智,2019(3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