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胤
江西省石城縣人民醫院骨科,江西 贛州 342700
股骨平臺位于脛骨與股骨下端接觸面,屬于膝關節的重要負荷結構。一旦發生骨折,骨平臺內外受力不均,便會發生骨關節炎改變[1]。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等[2]。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方式,但術后骨折端會發生局部組織損傷,引起骨折血管通透性增加,靜脈回流受阻,發生炎癥反應[3-4]。因此,對于術后康復治療也十分必要。臨床常采用藥物輔助治療,常規藥物如艾瑞昔布、注射用血栓通(凍干)等[5]。中醫認為骨折久不愈合,是因氣滯血瘀,導致腫脹疼痛,治療應以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為主。本研究采用活血止痛湯分析其對患者術后骨代謝及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2016年9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72例,按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36例。觀察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12~73歲,平均年齡(42.53±3.47)歲;骨折類型:脛骨平臺伴腓骨骨折7例,脛骨平臺骨折12例,脛骨髁骨折4例,閉合性脛骨平臺骨折及其他骨折13例;手術類型:脛骨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26例,脛骨骨折切開復位螺釘內固定術3例;脛骨骨折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術2例,膝關節鏡下脛骨髁間棘骨折固定術及其他固定術5例。對照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15~78歲,平均年齡(46.58±3.50)歲;骨折類型:脛骨平臺伴腓骨骨折7例,脛骨平臺骨折11例,脛骨髁骨折3例,閉合性脛骨平臺骨折及其他骨折15例;手術類型:脛骨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27例,脛骨骨折切開復位螺釘內固定術3例;脛骨骨折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術3例,膝關節鏡下脛骨髁間棘骨折固定術及其他固定術3例。統計學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1)P<0.05
1.2 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均經X線、CT確診為脛骨平臺骨折;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氣滯血瘀型。主證:刺痛、痛有定處,疼痛拒按、局部腫脹;次證:口渴、便秘、尿赤;舌脈:苔黃、舌質暗紫、有瘀斑,弦澀、脈弦;患者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②排除標準:半年內服用過影響骨代謝相關藥物,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合并心血管及肝、肺、腎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患有腫瘤或骨髓類炎癥;精神異常。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術后給予艾瑞昔布口服(江蘇恒瑞醫藥,國藥準字H20110041,規格:0.1g),0.2g/次,2次/d,持續口服2周;注射用血栓通(凍干)(廣西梧州制藥,國藥準字Z20025652,規格:250mg),加入100mL生理氯化鈉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持續注射2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活血止痛湯治療。方劑:桃仁10g,當歸9g,紅花9g,牛膝9g,川芎8g,三七6g,乳香6g,沒藥6g,地鱉蟲3g,甘草3g。藥物均由煎藥室統一煎藥(清水浸泡后煮沸取藥汁)300mL,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150mL。2周1療程。兩組患者持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①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mL,離心取血清,借助安徽中科中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提供的gc-2010型放射免疫計數器,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骨鈣素(osteocalcin,OC)水平;借助貝克曼IAMMGE行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骨型堿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骨形態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水平;試劑盒均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②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評估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內容包括支撐物、跛行、絞索、疼痛、運動困難、關節不穩、腫脹等多方面,評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③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7]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1個月膝關節疼痛情況,0~ 10分。0分表示無疼痛;0~3分表示輕度疼痛,患者可接受;3~7分表示重度疼痛;8~10分表示無法忍受。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骨代謝治療前,兩組患者骨代謝因子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對照組,觀察組BALP、OC水平較高,BMP-2、IGF-1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膝關節功能治療前兩組患者Lysholm膝關節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ysholm膝關節評分均有所升高,但相比對照組,觀察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膝關節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膝關節評分對比(,分)
2.3 疼痛感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有所降低,但相比對照組,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
脛骨平臺骨折大多由于暴力引起,當暴力發生時,身體的沖擊力與地面反作用功能相互作用,便會發生骨折。治療以手術為主,目的在于使關節面的固定得以穩定。但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切口大、骨折端血供破壞嚴重、暴露范圍廣,加之受術前麻醉等因素的影響,會引起體內血流組織穩態發生變化,使血小板產生反應性改變,產生炎癥反應,對骨細胞的活性會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忽略其治療的重要性,會對骨折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術后恢復上也需引起重視。西藥通常會采用一些止痛、抗炎和抗凝血等藥物輔助治療。艾瑞昔布屬于非甾體消炎鎮痛藥,血栓通屬于中成藥,具有活血祛瘀、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近年來,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發展,中醫治療異軍突起,也逐漸應用于臨床中。
中醫學認為,脛骨平臺骨折屬于“傷骨”的范疇,《辨證錄·接骨門》中有記載:“內治之法,須以活血祛瘀為先,血不能和而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則不能接。”骨折后肢體與氣滯血瘀、腫脹疼痛有關[8]。肢體損于外,氣血傷于內,氣滯血瘀,脈絡阻滯,則血瘀腫脹,關節伸曲不利,現代形成機制解釋為因骨折導致血管中血流循環障礙,導致炎性介質釋放,促進炎癥反應,進以使白細胞介導而游出,趨化創傷后的人體,從而導致腫脹,產生疼痛。故治療應以行氣止痛、消腫活血為主[9]。本研究中采用的活血止痛湯中桃仁活血祛瘀,現代藥理學為可增加血管流量,舒張血管,從而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抗血栓、抗凝血的作用,且具有顯著的抗炎效果[10];當歸活血補血、止痛,其水提取物有明顯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鎮痛的作用[11];紅花活血通經、散濕去腫、散瘀止痛;牛膝逐瘀通經、行氣開郁、強筋骨、引血下行;川芎活血止痛、祛風燥濕;三七活血定痛、止血化瘀;乳香活血行氣、消腫生肌、止痛;沒藥消腫生肌、定痛散瘀;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地鱉蟲破瘀血、續筋骨。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止痛行氣止痛、消腫活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分析,活血止痛湯可促進造血干細胞及血管內皮的增殖分化,改善血液循環,從而調節膝關節血供,抑制活化補體引起的嗜中性白細胞聚集,增強吞噬細胞、巨噬細胞功能,從而調節免疫功能,促進骨折修復,還可抑制神經元ATP激活電流,發揮鎮痛的作用[12-13]。
骨組織中BALP主要作用于骨細胞的合成與分泌,其在血液中的濃度可直接反映出骨細胞水平。CO主要由成牙質細胞、骨細胞及其他增生的軟骨細胞合成,其作為骨代謝的生化標志物,可調節機體鈣代謝。BMP-2可通過誘導未分化間充質干細胞向成軟骨及成骨分化和增殖,促進骨細胞的分化成熟,從而加速骨損傷修復的能力。IGF-1可抑制骨骼分解代謝,促進骨基質合成,預防骨折中鈣流失,從而保證骨骼的正常功能運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相比對照組,觀察組BALP、OC水平較高,BMP-2、IGF-1水平較低,Lysholm膝關節評分較高,疼痛感評分較低。說明活血止痛湯中醫療法具有可行性,通過活血止痛進以促進局部微循環,抑制炎性介質的活性,為骨質生長提供良好的生物環境,進以促進疾病歸轉。活血止痛湯對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治療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骨代謝水平及膝關節功能恢復,緩解患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