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芳,劉丹,陳麗瓊
宜春市中醫院眼科,江西 宜春 36000
原發性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血壓升高,常有不同程度的眩暈或頭痛。該病會導致中風、慢性腎病、心力衰竭和其他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1]。該疾病多患于中老年人,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且趨于年輕化[2]。該病屬于中醫“眩暈”范疇。患者大多因壓力過大,勞累過度、過度飲酒而引起的氣血通道功能無法正常運行。中醫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癥。目前,臨床控制血壓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降壓藥,但單靠藥物治療不但效果不佳,且不良反應大[3]。而近年來,耳穴貼壓聯合頭面部按摩受到臨床廣泛關注。因此,本研究將以常規降壓藥物治療和健康指導作為對照,針對4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耳穴貼壓聯合頭面部按摩,取得良好成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8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按照年齡、性別組間具有可比性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41~72歲,平均(56.35±5.32)歲;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6.24±2.21)年。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為42~73歲,平均(56.53±5.45)歲;病程為1~ 11年,平均病程(6.35±2.34)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均衡性良好(P>0.05),可進行對比。本院研究已獲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4];②患者精神認知正常;③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2)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缺陷;②無相關藥物過敏史;③中途放棄治療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硝苯地平緩釋片(規格:10mg,山東魯抗醫藥集團賽特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94073)治療,早上口服,20mg,每天1次。按時服藥,不可擅自停藥。告知患者高血壓的危險性以及治療方案;合理飲食,不可過多食用脂肪高的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多吃蔬菜;可每天運動20min,如步行、慢跑等。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耳穴貼壓聯合頭面部按摩。耳穴貼壓法:選擇華佗牌磁療貼,消毒后貼壓在肝、神門、交感、皮質下、高血壓穴、降壓溝穴位上,兩耳施治。告知患者每2h按壓耳郭,每次3min,隔天使用。頭面部按摩:患者放松身體,取仰臥姿。①手掌搓熱后,然后貼在臉上慢慢推到前額,循環30次。②將拇指分別貼于左右眼窩,慢慢向兩側太陽穴推,循環30次。③雙手食指分別按順時針按摩太陽穴10s,再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揉30圈。④雙手緊貼印堂穴,以順時針方向按壓移動至百會穴、風池穴,推壓30次。同時五指并攏,指端為用力部位,敲擊百會穴30次。⑤雙手慢慢從額頭移向兩側,經過陽白穴,停在頭維穴,循環推壓30次。⑥分別用拇指、食指、中指掌捏住左右耳廓,對稱用力扭捏耳廓,直至耳廓紅熱。⑦兩手掌分別按在兩耳孔上,另外四指放在枕頭后面作有節奏的打擊動作,讓耳朵有隆隆的鼓聲,每次敲擊30下。每天2次,2周為1療程,共4周。
1.4 觀察指標①采用動態血壓檢測儀(德國MUBILO-GRATH)檢測兩組患者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②于干預前、干預后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證候積分,從頭痛、頭暈目眩等癥狀進行評定,癥狀程度分為4級,由輕到重分別記0、1、2、3分,評分越高提示臨床癥狀越嚴重。③使用我院編制的調查問卷調查護理滿意度,問卷內容涉及護理態度、護理技巧、溝通技巧等內容,包含三個選項,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 ×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壓比較觀察組干預前SBP、DBP相比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患者的SBP、DBP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mmHg)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mmHg)
注:相比干預前,1)P<0.05
2.2 證候積分干預前,2組患者癥狀積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癥狀積分均減少,觀察組比照組減少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滿意度觀察組滿意率(97.50%)高于對照組(77.50%)(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比較[例(%)]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患者會有耳鳴、頭痛、頭暈等癥狀。多種原因引起動脈硬化、神經整合液調節失調、腎素血管緊張素分泌增加、血管內皮功能損害、交感神經系統亢進等,可導致高血壓[5]。近年來,該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患者發病后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正常工作學習。原發性高血壓在中醫學中屬于“眩暈”、“頭痛”范疇,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由于虛、火、淤、痰等病理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氣血失衡[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BP、DBP和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滿意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熱耳穴貼壓聯合頭面部按摩,可穩定患者血壓。分析其原因在于臨床上高血壓的治療大多采用西藥,可有效降壓,效果顯著,但存在一定不良反應。中醫認為,人耳與臟腑經絡關系密切,刺激耳朵可以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從而治療疾病。根據患者的情況和身體狀況,有針對性的穴位按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當患者血壓高時,耳廓相應穴位區域會有陽性反應,故能刺激與疾病相對應的穴位,調節身體機能[7]。耳廓神經豐富,刺激耳廓區可喚醒迷走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得到調節對抗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從而治療高血壓。在本研究中,肝穴可以清肝降火,安肝益陽;神門穴可以鎮靜神經,緩解血管痙攣;交感穴可以放松血管;皮質下穴可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降壓溝和高血壓穴能安肝熄風,具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可見耳穴貼壓能刺激經絡,調節五臟功能[8]。頭面部按摩是刺激頭面部穴位來調節和疏通經絡,調節陰陽,改善血管彈性和新陳代謝,穩定血壓[9]。印堂穴主要用于治療頭痛;百會穴具有散寒安神的作用;風池穴風池穴具有高血壓患者交感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抑制住興奮,通過神經體液調節而降低血壓;通過按摩和刺激風池、頭維、太陽穴等穴位,能有效調節人體微血管的舒張和收縮頻率,緩解患者動脈痙攣癥狀,有利于疏通經絡,效果顯著。由此可見,頭面部按摩可以調節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功能,放松肌肉,穩定血壓。因此,在需要基礎上增加耳穴貼壓聯合頭面部按摩,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二者相結合,互相影響,達到最好的狀態,以此來緩解患者病癥[10]。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給予耳穴貼壓聯合頭面部按摩治療有效改善血壓水平,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