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 于 浩


積木搭建游戲在深受幼兒喜愛的同時,因其所具有的可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價值,越來越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關注。本文立足建構游戲的實踐研究,從幼兒游戲性體驗的角度分析積木游戲性體驗缺失的現狀,探尋在積木游戲中提升幼兒游戲性體驗的策略,促進幼兒游戲性體驗的回歸。
從表面來說,游戲作為一種活動形式而存在,但是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游戲旨在給人帶來精神層面的積極情緒,為人們提供放松和娛樂。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審視游戲,作為一種活動形式,游戲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工具,不僅能夠調節活動氛圍,還能夠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幫助學習者理解所學內容,而游戲的重要性是讓教育者認識到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這種精神層面的熏陶,重視幼兒在游戲中的主觀感受實際上是對其獨特個體、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這種游戲性體驗賦予了游戲的靈魂,如果沒有游戲性體驗,也就不能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游戲。
劉焱認為,游戲性體驗作為一種主體性體驗,在積木游戲中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體現:第一是興趣性體驗,具體指人在感知外界事物時,由于受到刺激,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的狀態,這也是促使游戲體驗發生的原因;第二是自主性體驗,即在游戲過程中,參與者可以自由決定游戲的方式或者游戲體驗的時長,這種體驗是參與者在游戲過程中獲得舒適感的重要來源;第三是勝任感體驗,就是說在游戲過程中參與者因為完成某個設置的任務或者其他目標而對自身能力產生的一種自信體驗,這種體驗可以很好地促使游戲者加深對游戲的興趣、延長游戲時間、增強對游戲的接受度和好感度。
游戲中自主選擇意味著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愿望來決定玩什么,而不是教師規定幼兒必須玩什么。在積木游戲中,教師往往習慣于選擇搭建房子、橋等常見建筑物,這些主題雖然經典,但并不一定符合幼兒當前的搭建興趣和經驗,當游戲的內容是教師指定或安排而不是幼兒所喜愛時,幼兒游戲的興奮度、參與度就會下降,搭建興趣隨之消失。只有當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愿望與想法選擇游戲時,其興趣性、自主性才能得以提高。
游戲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在積木游戲中具體表現為游戲材料和游戲伙伴。游戲材料的豐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游戲者的主觀體驗。如果因為沒有獲得足夠的游戲材料或者自己想要的游戲材料時,幼兒很難實現自己的游戲預期,充分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從而失去對游戲的興趣,產生對游戲的厭倦感。而游戲伙伴也是游戲中的重要因素,參與者往往傾向于與自己喜歡或者熟悉的伙伴合作,如果教師沒有考慮到參與者的這一意愿,在游戲前安排好游戲伙伴,將幼兒分成小組共同搭建一個作品,這些做法實際上剝奪了幼兒的自主權,消弱了幼兒的支配感、自由感。
張瑩、華愛華(2009)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游戲時長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提升游戲水平。在積木游戲中,如果能夠維持半小時及以上的游戲體驗時間,那么幼兒能夠在多次嘗試后完成更為復雜的作品。筆者在實踐中觀察到,大班幼兒搭建游戲可持續進行45~50分鐘。目前幼兒園單次積木游戲時間普遍為30分鐘,其中包括構思作品、選擇材料、搭建并不斷調整完善作品以及游戲評價等環節,當游戲結束時,幼兒探究興趣被打斷,作品被拆掉,可見目前幼兒自主搭建游戲時間過于短暫,不能滿足幼兒充分完整地進行搭建作品的需求,大大影響幼兒游戲愉悅性體驗。
在積木建構游戲中,幼兒通過嘗試錯誤后選擇到適合自己能力與興趣的內容和玩法,幼兒的每一次搭建活動都是挑戰自我的探索,從中獲得勝任感和成就感。然而,教師常常不能耐心等待,不留給幼兒嘗試、探索的機會,看到幼兒遇到問題或困難,馬上進行干預,導致幼兒擔心自己做不好或遭到教師的批評。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幼兒實際上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豐富的想象力,反映的是個人對身邊事物的獨特解讀,當他們通過積木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時候,可以獲得一種獨特的成就感體驗。我們經常聽到教師詢問幼兒搭的什么,當幼兒回答“汽車”時,教師就會問“車頭”在哪里、怎么沒有“車輪”等問題,有的教師為追求搭建物的逼真,導演幼兒搭建活動,甚至對幼兒難以完成的部分親自代勞,這些做法剝奪了幼兒想象創造的機會,傷害了幼兒的自信心,更無法體驗到成就感。
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以及游戲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受其影響幼兒對游戲的關注、參與程度各不相同,教師在尊重幼兒學習特點,滿足幼兒游戲意愿的前提下,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追隨自己的想法嘗試、探究各種搭建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內在、持久的游戲動機。對小班幼兒應支持他們接觸和探索建構材料,積累積木建構的最初經驗,激發他們對積木游戲的喜愛。對中大班幼兒要鼓勵其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究各種搭建活動,拓展搭建經驗,豐富搭建內容,支持幼兒實現自己的搭建愿望。實踐表明,在開放式探究游戲中,幼兒情不自禁被吸引,所搭建的房子豐富多樣,有高樓、城堡、動物酒店、未來城市等,幼兒的游戲興趣性體驗得以實現。
積木搭建是一個活動性、動態性的游戲,擁有一個寬敞的空間可以保證幼兒專注、盡情地進行建構游戲。教師應設置足夠大的積木區、相對開放的材料架,根據搭建計劃將區域靈活延展收縮,讓開放的環境支持幼兒將建筑物搭建成自己想要實現的樣子。提供結構多元、數量充足的建構材料,單元積木數量要足夠多,至少能滿足4~5名幼兒同時使用,還要提供用于象征性游戲的動物、人偶、路標、汽車玩具等輔助性材料,支持幼兒根據搭建主題自由地選擇進行表征。此外,幼兒之間在積木游戲上也表現出不同的經驗、創作想法、搭建水平等等,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幼兒的這種個體差異性,在引導他們與伙伴合作時,給予他們自主選擇伙伴、自由交流的空間,創造寬松的游戲氛圍,切忌人為分組、強制幼兒合作搭建,提高幼兒自主性體驗。
幼兒積木游戲時長應當在30~50分鐘,因為幼兒需要時間搭建,也需要時間進行象征性游戲。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為幼兒爭取充足的游戲時間,一是將上、下午的游戲時間合并成一個較長的游戲時長;二是減少不必要的游戲后評價環節,每周根據幼兒關注點和需求組織1~2次搭建作品參觀討論,實現分享經驗、激發興趣、生成搭建新主題的目的。有條件的可以保留幼兒搭建作品,滿足幼兒不斷調整和完善作品以及分享欣賞的需要。
在游戲中教師介入指導可能會推進幼兒的發展,也可能會干擾幼兒的游戲意愿和進程,因此教師應善于把握指導時機,首先要在觀察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幼兒游戲需求、當前遇到的困難,從心理上信任幼兒,耐心等待,允許幼兒在嘗試錯誤中找到適合自己能力與興趣的內容和方法;其次把握介入時機,當幼兒遇到問題難以自己解決而準備放棄時,當幼兒的建構行為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時,教師可以適當提醒和指導,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幫助幼兒豐富搭建經驗和技能,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搭建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使幼兒獲得勝任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