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蕙先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甚則撲倒。常反復發作,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較大,而痰濁內蘊型眩暈臨床中最為常見[1], 辨證后對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臨床療效較好。本研究將針對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中醫科就診的132例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探析半夏白術天麻湯應用可行性,以實現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預后提升。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中醫科就診的132例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根據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6例):男性33例、女性33例,年齡50~70歲,平均(60.21±1.25)歲。對照組(66例):男性34例、女性32例,年齡51~70歲,平均(60.15±1.15)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中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相關診斷標準[2],經中醫辨證為痰濁內蘊型,主要表現為眩暈、倦怠或頭重如蒙、胸悶惡心、嘔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白膩,脈弦滑。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顱內腫瘤、精神疾病、孕婦及哺乳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西藥治療方式: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藥物劑量為6 mg,每日3次,療程10 d[3]。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藥物組成:法半夏15 g,白術15 g,天麻15 g,橘紅10 g,茯苓15 g,生姜10 g,大棗10 g,甘草5 g;若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明顯,則加用旋覆花10 g;若患者耳鳴癥狀明顯,則加用石菖蒲10 g,磁石20 g:若患者伴有心煩癥狀,則加用梔子10 g;若患者伴有失眠癥狀,則加用夜交藤20 g,酸棗仁20 g。每日1劑,加水浸泡半小時后,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患者均治療10 d[4]。
1.4 觀察指標包括總有效率、癥狀改善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生活質量評分、眩暈發作頻率以及DHI評分。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患者眩暈、頭重以及胸悶等系列不適癥狀均轉為正常;有效:患者眩暈、頭重以及胸悶等系列不適癥狀獲得改善;無效:患者眩暈、頭重以及胸悶等系列不適癥狀均無改善。對于2組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生活質量,利用Spitzer指數展開評定,主要集中于健康感受、活動能力、生活感受、家庭支持以及日常生活幾方面,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對于2組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眩暈殘障程度,利用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DHI)完成對應評定,分值越高,眩暈殘障程度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實施SPSS 26.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復發率對比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3.21±0.27)d、復發率3.03%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和復發情況對比 (例,%)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52%,對照組為7.58%,2組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
2.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同對照組比較差異不明顯,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例,

續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例,
2.5 2組患者眩暈發作頻率以及DHI評分對比治療前,觀察組2組患者眩暈發作頻率以及DHI評分同對照組比較差異不明顯,治療后觀察組眩暈發作頻率以及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眩暈發作頻率以及DHI評分對比 (例,
臨床對于眩暈癥患者而言,往往合并表現出高血壓、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以及美尼爾綜合征的現象。對于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而言,其同現代醫學美尼爾氏綜合征較為一致,主要因為諸多原因使得患者呈現出耳內淋巴吸收障礙或者分泌過多的情況后,使患者呈現出內耳膜迷路積水的現象,導致內耳淋巴系統呈現出膨脹高壓的現象,使得內耳末梢感受器呈現出缺氧變性的現象而患病。主要于中老年人群多發,疾病特征主要體現為耳鳴、反復性突然發作性周圍景物旋轉、惡心嘔吐以及重聽幾方面。中醫角度分析,此種疾病主要原因為清陽不升以及痰濕濁邪上蒙清竅。
據相關研究顯示,痰濁內蘊型眩暈發生率不斷增加,中醫中關于眩暈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中,后來在《丹溪心法·眩暈》中深入研究,中醫認為眩暈的主要病機為風、虛、瘀、痰、火等,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積聚生痰、脾失健運,引起眩暈情況發生[5-7]。多數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后具有一定療效,但對眩暈癥狀控制不足,治療中依然有較高的發病率,治療后也存在復發情況,在此基礎上實施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取得顯著效果,半夏白術天麻湯為清代程鐘齡記載于《醫學心悟》,由法半夏、白術、天麻、橘紅、茯苓、生姜、大棗、甘草等組成,具有健脾祛濕、熄風化痰之功效。法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白術、茯苓具有健脾祛濕祛痰的功效,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眩的功效,橘紅可以理氣化痰,可佐治以順氣消痰,大棗、生姜可以調和脾胃,并有助于降低半夏等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甘草可以調和諸藥,達到風痰并治的治標效果與健脾祛濕的治本效果,實現標本兼治[8,9]。通過實施中西醫治療后,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8.48%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3.21±0.27)d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治療后復發率3.03%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52%,對照組為7.58%,2組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同對照組比較差異不明顯,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前眩暈發作頻率為(3.69±0.93)次/d;DHI為(39.69±5.15)分;治療后眩暈發作頻率為(1.57±0.43)次/d;DHI為(16.05±5.69)分。對照組治療前眩暈發作頻率為(3.67±0.55)次/d;DHI為(39.35±5.16)分;治療后眩暈發作頻率為(2.69±0.45)次/d;DHI為(27.19±5.71)分。治療前,觀察組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眩暈發作頻率以及DHI評分同對照組比較差異不明顯,治療后觀察組眩暈發作頻率以及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此種結果的原因為半夏白術天麻湯的有效應用,可以確保化痰熄風以及健脾祛濕效果獲得充分發揮。法半夏的應用,可以確保抗凝作用獲得充分發揮,白術能夠確保利尿作用充分發揮;甘草能夠獲得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降血脂效果;此外,半夏白術天麻湯的有效應用,于血流促進以及血管擴張方面可獲得確切效果,于鎮嘔吐、鎮痛以及抗驚厥方面獲得顯著效果,將患者系列不適癥狀進行有效改善,使得患者眩暈殘障程度獲得有效緩解,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從而獲得上述理想效果,最終在改善健康感受以及活動能力方面獲得確切效果,充分證明半夏白術天麻湯應用于痰濁內蘊型眩暈疾病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對痰濁內蘊型眩暈患者實施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取得顯著效果,不僅能提高治療有效率,還能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