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娣 李穎芳 王 高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慢性疾病,也被稱為退化性、增生性膝關節炎[1]。中醫學認為膝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痹”“痹癥”范疇,其病因主要與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風寒濕邪等有關,故而治療時應遵循活血補腎、舒筋活絡、行氣止痛原則。我院自制有熏洗藥包(外用)、舒筋活血合劑(內服),在長期臨床上均具有顯著療效,其中舒筋活血合劑可有效消除腫塊,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研究表明[2],在口服舒筋活血合劑基礎上,再配合中藥熏洗效果比單一用藥更顯著。為此,本研究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了舒筋活血合劑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并與局部熱水熏洗法進行了對照觀察,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骨傷三科住院的6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根據隨機單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0~75歲,平均(50.68±5.88)歲;病變部位:左膝11例,右膝9例,雙膝1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3~76歲,平均(51.22±5.79)歲;病變部位:左膝10例,右膝11例,雙膝9例。2組以上各項數據經統計學軟件計算后發現差異并不明顯(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會頒布的《骨關節炎診斷及指南(2017年版)》[3]中的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個/ml;④中老年患者(≥40歲);⑤晨僵≤30 min;⑥活動時有骨摩擦感。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接受治療6周治療和相關檢查;③治療前1周內未服用過非甾體抗炎藥及與治療同等功效的中藥制劑。
1.4 排除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①不符合西醫診斷標準者;②伴有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③妊娠或哺乳婦女、精神病患者;④過敏體質者;⑤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正確評估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局部熱水熏洗治療,每日1次,每次40 min,共治療6周。治療期間患肢制動,保持臥床休息。觀察組采用舒筋活血合劑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舒筋活血合劑由川芎、雞血藤、當歸、桑寄生、獨活、續斷等組成,為本院院內制劑,批準文號:贛藥制字Z20090092號,每次25 ml,每日2次。同時將裝有牛膝15 g,當歸20 g,桃仁15 g,獨活20 g,木香20 g,田七20 g,桑枝20 g,桂枝20 g,威靈仙20 g,透骨草15 g的熏洗藥包(本院院內制劑)放入盛有3000 ml熱水的熏洗盆中,水溫為50~70 ℃,待藥液充分浸泡后,患者將患肢放置盆上進行熏洗治療,先熏后洗,每日1次,每次40 min,共治療6周。治療期間由同一名骨科專業護士每日負責定時觀察疼痛情況及關節功能活動情況,連續監測6周。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胃腸道反應,或熏洗局部皮膚有無燙傷和皮膚發紅、瘙癢等過敏反應。如有上述癥狀,及時終止治療。
1.6 觀察指標①采用國際骨關節炎評分量表(lequesne)評價[5]2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評分內容包括休息時痛、運動時痛、關節壓痛、關節腫脹、關節晨僵及行走能力6項,采用0~3分法計分,評分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差。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2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使用一條長約10 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級為無痛;10級為劇烈疼痛,難以忍受。③腫脹程度評定標準:測量膝關節周徑,以髕骨中點繞膝關節1周所測的值為膝關節周徑。④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的相關標準評價患者療效,顯效:患者膝關節疼痛完全消失,膝關節功能活動自如,癥狀積分減少≥95%,經X線檢查正常;有效:患者膝關節疼痛有所減輕,膝關節活動輕微受限,70%≤癥狀積分減少<95%,但經X線檢查膝骨有所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膝關節查體均無明顯改善,關節活動受限明顯。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lequesne、VAS評分及腫脹程度比較治療前,2組的lequesne、VAS評分和腫脹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的lequesne、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腫脹程度均較治療前減輕,但觀察組各指標改善程度比對照組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lequesne、VAS評分及腫脹程度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近幾年本科室膝骨性關節炎的就診患者逐漸增多。膝骨性關節炎在中醫上屬于“骨痹”“膝痛”等范疇,根據《張氏醫通》[7]指出的“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中醫認為膝骨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主要為因虛致病、氣血虛弱,導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造成氣血瘀滯,不通則痛,久之則骨質增生變硬。因此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理氣止痛為主要原則。
據《湖南藥物志》[8]記載:“舒筋活血,補氣通絡,可治腰痛,關節痛”。因而我院自制了舒筋活血合劑(內服),方劑中的桑寄生、續斷可補益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雞血藤、當歸可補血通絡、活血止痛;川芎、獨活可活血行氣、祛風散寒。諸藥合用,可共奏補肝益腎、強筋壯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但仍有較多臨床研究表明,膝骨性關節炎病機較復雜,僅靠單一方法治療效果并不顯著。據《黃帝內經》[9]記載:“病在骨,淬針藥熨,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因此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時需配合中藥熏蒸理療,以祛風除濕,散寒驅邪。為此,本研究在舒筋活血合劑基礎上配合了中藥熏洗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經聯合治療后lequesne、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關節腫脹程度也比對照組低(P<0.05);且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舒筋活血合劑配合中藥熏洗能較好地改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緩解關節疼痛,有利于疾病盡早痊愈。中藥熏洗藥包中的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并引藥下行;威靈仙、透骨草可強筋骨、祛濕通絡;木香、田七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桑枝可祛風利濕、舒筋通脈;桂枝可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當歸、獨活補血通絡、活血行氣;而桃仁能活血化瘀。以上藥物通過50~70 ℃的熱水熏蒸使皮毛開泄,藥物可直達病灶,并可產生熱療效應,促進血液循環。藥物加熱后就會產生熱能,可以擴張血管、舒松關節經絡,從而達到標本兼治、扶正祛邪的效果。
綜上所述,舒筋活血合劑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能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輕關節腫脹程度,緩解關節疼痛感,促進患者機體盡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