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萬霞
摘 要:該文介紹了黃栗樹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白蟻防治情況,結合除險加固工程,采取誘殺、打孔注藥和安裝遠程自動化實時監測預警系統防治白蟻,既能消除壩體內原有白蟻,又能在一定時間內遠程實時監測預警大壩白蟻活動,有效控制白蟻危害。
關鍵詞:水庫:白蟻危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698.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3-0147-02
1 工程概況
黃栗樹水庫位于滁河支流襄河上游,滁州市全椒縣南譙區境內,大壩坐落在全椒縣石沛鎮,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供水、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為混凝土路面,壩頂長280.0m、寬4.0m,上游坡采用混凝土護坡,下游坡高程采用草皮護坡。歷次檢查中發現該壩白蟻危害嚴重,主壩兩端與山體相連,山體樹木茂盛,白蟻較多;主壩下游為護壩林地和魚塘,也存在白蟻活動。2019年開始對大壩進行除險加固,并結合加固工程進行白蟻防治。
2 白蟻危害現狀及原因
2.1 現狀 20世紀80年代末開展白蟻危害普查時首次發現該水庫存在白蟻危害,經鑒定為黑翅土白蟻,先后采取了挖巢、做毒土溝等防治措施,但依然沒有有效控制蟻害,白蟻危害呈加重趨勢。2014—2017年,該壩采取傳統監測控制技術滅治白蟻,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費工費時、監測控制裝置易丟失,導致防治成本較高。2019年5月對該水庫進行白蟻檢查時發現主壩樁號0+030~0+060,高程62m、樁號0+120~0+150,高程58m、樁號0+270~0+280,高程60m處有大量白蟻活動。
2.2 原因 黃栗樹水庫白蟻危害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水庫主壩兩端連接山體,山體中存在大量白蟻,雖然山體中有林木、枯枝落葉等白蟻喜食的食物,但山體土層較淺,水分不充分,影響白蟻筑巢生存,而水庫大壩水源豐富、土壤均勻、食料可口,更適宜白蟻生存繁殖,因此山體上的白蟻通過取食蔓延到大壩上生存繁殖;二是每年5~7月是滁州地區黑翅土白蟻繁殖季節,大量繁殖蟻分飛著落到大壩上,在壩體內新建群體,營巢繁殖,這是黃栗樹水庫產生白蟻的主要來源。
3 白蟻防治措施
3.1 檢查滅治 根據前期水庫白蟻危害普查情況,在大壩除險加固開始前和施工過程中對大壩的主壩和副壩及距主壩10m兩端的山體和壩腳50m的周邊環境范圍進行白蟻危害情況檢查,如發現有白蟻危害,立即進行藥物誘殺,主壩和副壩發現有明顯白蟻巢位,應開挖清除蟻巢,并帶藥回填。
3.1.1 藥物誘殺法 利用白蟻互舔吮等生活習性,采取慢性胃毒劑,通過白蟻取食或互相傳遞達到滅殺全巢白蟻的目的。常采用誘餌包、誘餌條、誘餌片等投放到白蟻經常活動的泥被、泥線、蟻路、分群孔內誘使白蟻取食回巢,通過藥物傳遞,40d左右可使全巢死亡;或者采用直接噴粉滅殺,通過檢查白蟻危害時發現白蟻或設置白蟻喜食的食物引誘白蟻來取食,直接將藥物粉劑噴在白蟻身體上,按照“多點少使”的原則,讓其帶回巢穴,互相傳遞,達到滅殺全巢白蟻的目的。
3.1.2 挖巢法 結合大壩除險加固,在挖除原有的防水涵洞、降低大壩壩高及大壩坡面動土過程中仔細檢查,發現白蟻巢穴痕跡,應追挖蟻巢。挖巢時應盡量取出主巢和副巢,捕捉蟻王、蟻后,滅殺殘存白蟻。
3.2 打孔注藥 在主壩和副壩下游坡坡面整平后、植草皮前,在坡面打孔,孔深1.5m,孔間距1m,呈梅花狀排列(見圖1);用藥量60g/孔(20%吡蟲啉懸浮劑),藥物配制濃度5%(20%吡蟲啉懸浮劑與配置后的藥液質量比即1∶19),分2次注藥。藥液通過追孔直接進入白蟻巢體或通過白蟻蟻道進入白蟻巢體,同時通過追孔壁向土壤擴散,滅殺白蟻。這樣在大壩下游坡草皮下形成一道防蟻化學屏障,既能有效滅殺壩體內原有白蟻,還能防止周邊環境白蟻分飛著落到大壩上。
3.3 安裝遠程實時自動化白蟻監測預警系統 安裝遠程實時自動化白蟻監測預警系統,可有效控制白蟻危害,同時避免大量使用化學藥劑對環境造成污染,保護水資源,并實時監測蟻情。該系統實現非開艙自動檢測,檢測準確,實時報送蟻情數據,足不出戶就能了解黃栗樹水庫實時蟻情。
遠程實時自動化白蟻監測預警系統是應用了磁感應非環路通斷(DEMINL)技術,與自主網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綜合運用,實現了非開艙式白蟻自動檢測,每天定時上傳自動檢測結果。當白蟻侵入監測點后,監測裝置內的觸發機構在第一時間準確獲取白蟻侵入信息,并即時將這一信息上傳到后臺管理平臺,監測正確率達到95%以上。
根據黃栗樹水庫壩體特點,在壩體背水坡綠化地內監測點的安裝間距為10m;背水坡從坡頂到坡底共埋設6排,排距4m,以方格布點形式或菱形布點形式(見圖2)。外圍監測裝置的安裝根據水庫管理單位要求在合適位置安裝,相鄰兩行的白蟻監測點錯位排列設置。
遠程實時白蟻監測系統安裝完畢后,黃栗樹水庫管理處應落實專人負責,留意手機端報警信息,定期查看白蟻旬區管理平臺,進行檢查維護。維護的內容包括電腦終端旬區管理平臺的操作應用;監測點發現白蟻后,及時對白蟻進行治理;更換監測點后的信息設置;更換監測點內發霉、腐爛的餌料以及經滅殺處理后一定時期的餌料;調整松動、積水和遭破壞的監測點的安裝位置,并重新安裝。
4 建議
黃栗樹水庫管理處要加強庫區白蟻防治管理,落實專人負責,盡可能保證遠程實時自動化白蟻監測預警裝置不被人為破壞,同時隨時查看白蟻旬區管理平臺,發現問題及時維護。建立水庫白蟻危害檔案,記載歷年水庫白蟻危害情況、治理措施,做好白蟻日常檢查、專項檢查的記錄,保管好白蟻危害和防治的圖片、影像資料等。
參考文獻
[1]宋曉鋼,王巨峰,石勇,等,錢塘江海塘白蟻綜合治理效果初探[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4,15(6):479-481.
[2]嚴國璋.堤壩白蟻及其防治[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陳镈堯,周維,龐正平,等.我國土白蟻發生為害與治理[J].城市害蟲防治雜志,2008(3):3-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