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我們青年學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們醫學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厚德精業”之醫學人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為了加強美育工作,應不斷探索美育的途徑與方法,引導與強化學生的審美心理、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關鍵詞:美育;美育工作;醫學院校
美育,這一概念最早源于德國詩人席勒提出來的。他認為“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的必經途徑,并將審美教育與人性的全面發展緊密結合”。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物質條件相對改善,但人們的人文精神世界卻顯的空虛與迷茫。面對這樣的復雜社會、這樣的醫療環境,為我國醫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迫在眉睫。本文以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醫學院校美育的實施策略及途徑。
一、美育工作在高等醫學院校中的重要性
行醫,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是用雙肩擔起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它體現得是我們社會的道德底線。所以,我們醫學院校所培養出的醫務工作者,必須為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專業水平、良好的身心素質、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我們通過美育提高同學們的文化藝術素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美育,關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乎人們素質的養成,關乎醫學生“本質力量”的實現與發揮。因此,我們醫學院校必須重視美育教育。
二、醫學院校開展美育工作的現狀
隨著我國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但相對與原來我們常提到的“德育”“智育”“體育”“勞育”來說,人們對美育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偏差,以至于很多院校的美育工作開展得并不樂觀,這成為了教育理論中一個“難啃的骨頭”。
三、醫學院校開展美育工作的探索
醫學本身承載著治病救人的職能,是人文精神最濃厚的學科。而培養具有德醫雙馨的人才隊伍、處理好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這對我們醫學院校的美育教育工作提出了個更高的要求。現結合我院實際,通過整合課程資源,立足傳統文化、學科特點等,來探討如何逐步建立我院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體系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立足國學資源,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與醫學相關的內容,我們中國傳統醫學就是依托中國文學作品進行傳播的。例如《詩經》中,就有大量醫學內容的描述,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就有20多種,對藥學、針灸以及各種醫學方面的著作都有深遠影響。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我們國學博大精深,是仁義和人道的大智慧,它提倡“仁道”與“君子”之道。仁道,是愛人、關心別人、仁慈對人。君子之道,及為自我修煉、心里富足、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有從容鎮定之心者。這兩個修身之道都是我們作為醫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
我們高校應融“博愛”之心,入醫學教育,育優秀人才。組織學生舉辦中醫經典醫籍頌唱活動、到鄉村、街道進行義診活動、扶貧活動、獻血活動等,開辦名醫講壇,建立“醫學倫理館”,利用“學生黨員工作站”“天使”服務團隊等組織,以點帶面,利用國學精髓,潛移默化的調整醫學生的價值認同和行為傾向。立君子之道,錘煉學生遇事不驚、堅強勇敢之心。
2.立足贛南紅色文化資源,推進“紅醫精神”傳承
我們學院地處革命搖籃——贛州,學校大多數學生都是本地人,對當地文化相對了解。所以我們應利用地域文化優勢,突破高校美育課程資源的單一性,圍繞贛南地區紅色文化,不斷挖掘贛南醫學院校美育教育獨具特色的教育風格。
說起贛南紅色文化,我們贛南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紅色書畫這無不例外的以藝術的方式記錄和再現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覺醒、奮起、斗爭和勝利的歷史。歷史中有那樣一群人,她們不畏艱難、救死扶傷,堅定信念、甘于奉獻,在醫藥衛生實踐中孕育出了以“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為核心的“紅醫精神”。我們要結合醫學院校的特色,將“紅醫精神”融入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專業素養培養的全過程,挖掘“紅醫精神”,塑造“厚德精業”的醫學人才。以信仰美、藝術美、行為美引導廣大學子樹立正確審美意識。
筆者認為在我們要將贛南紅色文化融入醫學學生美育工作中,必須建立三個陣地。第一,加強贛南紅色文化融入校本課程及教材。在原本有的《公共藝術》課程中,添加贛南紅色文化之內容,建設“紅色課堂”,培養學生對黨忠誠之信仰,弘揚救死扶傷之精神,傳承艱苦奮斗之傳統的美的教育。第二、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使醫學生在課堂與活動以外的時間不知不覺中接受美育。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美育活動,打造我院多維、立體的美育新環境。通過創造“贛南紅色文化”活動載體,使醫學院校學生在活動中領會紅色精神。
結語
如何加強醫學生文化素養,開展美育工作成為了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課題,學生通過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學習,不斷升華人格、提高境界。因此,醫學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挖掘美育在醫學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教育部第13號令).
[2]《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2010年)》(教體藝[2002]6號).
[3]趙青青,余瓊,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的途徑[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卷,2003,7:P34.
作者簡介:
楊柳(1991年—),女,研究生。
基金項目:
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20200835)醫學學生美育實踐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