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彥
摘要:本文闡述了雙城區病蟲害鄉村調查員的遴選、工作管理和考核等管理辦法,通過對鄉村調查員管理辦法和其在植保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促進對鄉村調查員的管理,為其今后在植保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調查員;選擇;培訓;管理;考核
2019年哈爾濱市雙城區在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的安排部署下,建立了38個鄉村監測網點,增加了監測點位和擴大了監測覆蓋面積,有效提升了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及時準確地發現田間主要病蟲害發生發展動態,做到及時準確發布預報,指導防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真正從源頭解決植保技術最后一公里問題。
1 調查員遴選到位
調查人員的科技素質和工作態度直接關系到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因此,我們把調查員的選擇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本著“早準備,早動手,廣泛選擇,嚴格考核”的原則。從2019年2月份開始,在雙城全區27個鄉鎮街道,開始遴選網點調查員。
1.1 調查員選擇方式
一是老調查員介紹。2016年開始雙城建立4個水田監測點,有4名水田調查員,2018年增加了7個旱田監測點(包括蔬菜),當時遴選了 7名旱田調查員,2019年主要依靠這11名老調查員介紹,他們熟悉病蟲害監測工作性質,熟練掌握上報程序,他們介紹的人員比較符合工作要求,同時他們還可以協助植保人員進行培訓。
二是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技人員和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推薦。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技人員常年下鄉,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工作,掌握部分鄉鎮村屯的土專家及種田技術能手的情況,能夠挖掘到適合做鄉村病蟲害監測的人員;雙城區27個鄉鎮街道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比較熟悉農村情況,了解自己鄉鎮的專業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推薦的人選比較符合要求,素質相對較高。
三是培訓過的新型經營主體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及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農村局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涉農部門每年都舉辦多期新型經營主體的人員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通過培訓過程中的觀察了解、篩選出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邀請他們加入鄉村監測網點建設工作中來,發揮他們的特長。
四是科技示范戶。在雙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多年來掌握的科技示范戶信息里面優中選優,選出綜合素質高,適合做鄉村監測網點工作的人員。
1.2 調查員選擇標準
一是必須長期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不能利用農閑時間外出打工),自己常年耕種一定規模的土地;二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吃苦耐勞,責任心強,接受新事物快,熱愛并重視這份工作;三是有智能手機(蘋果系統除外),并且會熟練操作使用智能手機;四是有交通工具(摩托車、電動車、汽車等),必須有相對應的駕駛證;五是年齡不能超過55歲,身體健康,無不良嗜好;六是能服從植保技術人員管理和工作安排。
2 調查員技術培訓到位
2.1 集中培訓
集中培訓包括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室內統一培訓,在調查工作開始前,把調查員統一召集上來,聘請軟件公司和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的相關專家授課,主要是講解田間調查手機APP軟件安裝和使用,使每個調查員都能熟練掌握上報程序;對每一種要求上報的病蟲害調查方法都進行詳細講解和主要特征識別,讓調查員對上報對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下發了符合雙城調查員使用的《雙城區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調查方法》一書,方便調查員隨時查詢。第二種方式是田間統一培訓,在病蟲害高發期進行田間實踐培訓,組織調查員在病蟲害發生地塊進行田間現場識別,對典型病害癥狀進行講解,主要蟲害進行識別,讓調查員對監測對象有了更深認知和理解,田間集中培訓可以多次,在每種病蟲害發生關鍵時期組織培訓,讓調查員對病蟲害識別一目了然,上報數據更準確。
2.2 分散培訓
分散培訓包括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一對一培訓,對調查員逐個進行田間現場培訓,在整個監測調查期,植保站工作人員根據調查員上報和實際反映的情況,不定期的對每個調查員進行隨訪,深入田間進行培訓指導,確保每個調查員都能及時上報所轄區域內病蟲害發生情況。第二種方式分組培訓,根據管理員后臺掌握的上報情況,上報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解決,選擇就近的3-4個鄉鎮街道調查員,聚集到中心鄉鎮或者是發生病蟲害的中心田塊,針對性地進行田間指導,確保上報數據準確詳實。
3 調查員管理到位
3.1 做好安全保障
調查過程中需要有交通工具,因為監測范圍10萬畝之廣,監測范圍內有不好的路況或者是臨時遇到特殊天氣時容易發生意外危險,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開始工作之前統一給每位調查員辦理了意外傷害保險,確保調查員無后顧之憂。并與每名調查員簽訂了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調查任務委托協議,一式三份,調查員、植保站、單位財務各一份。
3.2 做好信息發送和整理
建立微信群。安排專人負責管理,發布省、市、區各種信息,預報、通知、臨時安排任務,整理調查員臨時發送上來的數據和圖片,鼓勵每個調查員在自己所在村屯建立自己的微信群,方便他們了解病蟲害發生信息、宣傳防治方法和措施以及各項農業政策等。
3.3 做好調查內容的上報傳達和匯總
按照省站要求,每5天循環上報一次轄區內病蟲害情況。在每個上報周期開始,負責人把這一周期要上報的內容逐一標記出來,發到群里,讓調查員對自己要調查上報的內容一目了然。負責人每周、每月都統計一次調查員上報情況,把上報數據的截圖發到群里,讓大家對照找差距,取長補短;不定期登錄調查員賬號,抽查上報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溝通,予以糾正;隨時下鄉抽查調查員田間工作表現。
3.4 做好調查員臨時上報記錄和整理
監測過程中,調查員遇到田間實際情況,不能確認是什么病蟲害,可以直接打電話或發圖片到植保站,植保站有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解答,及時指導。另外,調查員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系統上報要求中沒有的情況,或者是新傳入的,新發現的病蟲草鼠等相關情況要及時和負責人溝通,所有的情況匯報都整理記錄在案,作為年終考核的一項指標。
4 調查員考核到位
4.1 成立領導組織
雙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了調查員考評領導小組,由中心主任、主管副主任、植保站長、負責此項工作的科技人員及財務人員組成。
4.2 考核公開透明
按照《關于做好2019年綠色植保工程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黑農廳函【2019】446號)和《黑龍江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運行管理辦法(試行)》(黑農(保)字【2019】8號)要求,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調查員系統上報,積極配合各級業務部門工作,完成植保站臨時安排任務和特殊安排任務,以及隨時電話匯報有價值信息等工作情況進行綜合考評,制定了考評辦法,分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并對每個調查員仔細認真地進行了評分,按照綜合考評結果兌現勞務報酬,評為差的調查員解聘,下一年不再聘用。
根據簽訂的聘用合同,考評工作結束后給每名調查員發放監測網點考核測評表和臨時完成任務記錄表,讓每名調查員在確認自己所完成工作的同時對自己一年的工作有個明確的認知,并在考核測評表上簽字,一式兩份,調查員保留一份,單位財務一份,與聘用合同、勞務發票一起作為給調查員下發勞務費憑證。
5 結論和建議
監測網點的建立,促進了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預警網絡體系建設,增強了監測網絡覆蓋面,增加了病蟲害預測預報的及時性和防控工作的實效性,有效地減輕了重大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增加了植保信息的宣傳力度和廣度,減少了植保人員的勞動強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縣級植保人員不足的現狀。通過鄉村調查員的宣傳引導,減少了農民盲目打藥,打太平藥現象,同時宣傳引導農民認識農藥廢棄物包裝亂扔亂棄的危害,為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奠定基礎。
存在問題及建議:一是無法界定調查員上報的信息是否有效,只能靠人工識別,系統應增加識別功能;二是增加監測網點,減少目前每個調查員的監測(旱田10萬畝、水田5萬畝)范圍,進一步增強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參考文獻
[1] 徐海麗.廣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統計監測指標與方法[J].改革與戰略,2019(6):86-103.
[2] 朱宇耀.如何做好稻瘟病鄉村監測網點管理工作的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