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寒



從海面上遠望威海市區,只見湛藍的天空下,曲折的海岸碧樹林立,起伏的山坡處處綠意盎然,恰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每天清晨,威海市民走出家門,在樹林間呼吸清新空氣,或舞劍或打太極拳,伴著清晨的鳥鳴,開啟一天的生活。
一座城市,應該是一個心靈的牧場,給工作和生活在這里的人以歸屬感。山清水秀、天藍地潔,是一座城市的生態底線,也是人們歸屬感的所在。在山東,“森林城市”“森林鄉鎮”眾多,人們推窗見綠,與真正的森林比鄰而居,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愜意。
推窗見綠
東湖位于棗莊市郊,兩岸的沿湖公園帶是很多市民的日常去處:清早傍晚來健身,節假攜親帶友親近大自然,暢享“森”呼吸。用市民的話說,棗莊的森林綠地不但精致,而且人氣超旺。
對很多城市而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而對于棗莊,“創森”則事關長遠,是城市轉型發展不得不做的大事。
棗莊因煤而興,是座古老而又年輕的資源型城市。年產約3000萬噸煤、3000萬噸水泥,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破損的山體、塌陷的地表也透支著城市未來的發展潛力。2009年,棗莊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東部地區唯一轉型試點城市。怎樣轉型,棗莊的決策者沒有猶豫與彷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通過創建帶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城市轉型,建設“魯南綠城、山水棗莊”。
此后的幾年時間里,棗莊立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加大投入,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城中綠洲”2014年,昔日的煤城變為國家森林城市。如今,一條條綠道就像一根根翡翠項鏈貫穿棗莊周邊所有自然山體和森林公園,讓城市人有機會真正融入自然、親近森林。
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對城市生態建設方面的最高評價。2009年,威海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為山東首例。如今的威海,枝繁葉茂、綠樹成蔭,綠色生態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勃勃生機。十年時間,山東建成17個國家森林城市、15個省級森林城市,齊魯大地片蔥蘢。
不僅城市,鄉村也多添綠裝。晚春時節,行走在日照市河山鎮,生態小區與藍天相融,滿山蒼松翠柏,青翠欲滴。山中多澗,泉水潺潺……一幅山水相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盡收眼底。一到三月份,河山鎮干部群眾齊出動,個個扛起鋤頭、鐵鍬在全鎮種樹添綠的景象成為河山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幅人與綠樹美景匯聚的畫面,是創新植樹造林、創建省級森林鄉鎮的一個生動縮影。
“創建森林城鎮,是一項造福子孫,澤及后代的大事。”河山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加東介紹,河山鎮位于日照市區北郊,生態優勢得天獨厚。創森一一年間,河山鎮水系護綠320畝,荒山披綠2800畝,退耕還林1200畝,鎮村興綠380畝,通道連綠1250畝,成為日照北郊的“森林綠肺”和“天然氧吧”。
如今,越來越多的鄉鎮插上綠色翅膀,山東已認定158個省級森林鄉鎮、1530個省級森林村居,幅綠色城鄉畫卷在山東漸次鋪開。
見縫插綠
“目前,中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僅為37.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只有14.1平方米,遠低于世界城市平均水平,距離聯合國提出的60平方米最佳人居環境標準相差更大。”在2019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分析指出,要堅持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推進城市增綠的有效手段,持續加大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城鄉生態修復,提升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筑牢城鄉生態屏障。
“這一棵不大直立,再重新整一整。那邊一棵,澆水不夠,再加澆一桶水。”近日,又到了濱州鄒平市高新街道的“植樹季”,“我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加緊植樹,這一片種的全是櫻花,而且是晚櫻,今年就能開花。”五里堠村黨支部書記李京貴說,經過近幾年的持續努力,鄒平市高新街道已經形成四季有綠、三季有花,月景致有別的植樹布局。
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造林綠化立地條件差等問題曾造成濱州綠化水平長期處于一個較低檔次。2008年,濱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開展大規模林水會戰部署后,一干就是10年,2019年又謀劃了林水會戰第二個10年,全市造林面積得以迅速擴大,綠化質量持續提升。
生態綠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3月12日,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區內有了新“景色”,經過人們十余天的努力,原來的臨時垃圾堆放點、未利用灘涂、廢棄溝渠和征地邊角地都種上了樹,160余畝土地恢復了生態。在這里,共栽植海棠良種2000余株,蘋果、梨、櫻桃等優質果木6000余株,楸樹、絲綿樹等優質園林樹木5000余株,建成了集觀賞、采摘、育苗、科研于一體的園林綠化及科研示范基地。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度假區分局局長胡家政說,聊城市通過推進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三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見縫插綠,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成果造福于民,較好地解決了植樹綠化與農田爭地的問題。
“森林城市建設一定要講科學、用科學,要堅持科學綠化,注重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堅持把以鄉土樹種為主、植物配置多樣化等科學理念落到實處,堅決反對貪大求洋、大樹進城、奇花異草等錯誤做法。”張建龍認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個生態要素,通過森林城市建設,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
全民護綠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來到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青島,你會對這句話印象深刻。森林讓城市更美好。推窗見綠,行路有蔭,青島老百姓在樂享滿城綠色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優美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管理。
4月14日,中山公園市民園長正式受聘上崗。第一任市民園長是退伍軍人馬中堯。今年春節,他就主動承擔起勸導市民的工作,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勸導晨練、游園的市民,為中山公園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3月份,中山公園恢復部分開放以來,馬中堯與中山公園領導多次會商,決定由市民園長團隊從晨練隊伍中招募文明游園勸導員成立文明游園勸導隊,主要職責是對園內聚集、不戴口罩、亂扔垃圾、摘花折枝、園內遛狗、毀綠打鳥等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建立游客自治機制,更好配合中山公園管理游園秩序。
市民園長辦公室的正式掛牌辦公和文明游園勸導隊上崗實現了百年以來中山公園管理的“多元化”創新。推廣“市民園長”機制,架起了一座溝通公園管理部廣與老百姓的橋梁,也為廣大市民共管公園提供了有效載體。
共建共治共享,讓森林城市建設不再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而成為全體市民的大合唱。在山東的許多城市,“沒地”是造林最大的制約因素。為解決這個難題,濟寧鄒城市創新義務植樹形式,推出“線,上認領,線下植樹”。
3月12日,在鄒城市唐村鎮鑫萌果園,20多名青年志愿者正幫助認領的市民代植果樹。每植樹一棵,就在樹枝上掛一張“名片”。鄒城“線上認領,線下植樹”模式,得到2000余名市民的積極響應,他們通過在線答題贏得學分,共認領2000余棵“果樹”。“代表線上的認領者來參加線下的植樹活動,感到非常高興。”鄒城市唐村鎮青年志愿者賈蕊表示,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植樹護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森林城市建設,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生態文明素養。以前義務植樹要下指標,現在市民積極性越來越高,為林草部門提供樹苗和植樹地點線索的越來越多,認領森林撫育、認養古樹的也越來越多。
今年,青島更是玩起了護綠“新時尚”,推出百株古樹名木等你認養、“你有地一我來綠”等活動。在全市2489株古樹名木中,將選擇100株具有歷史文化內涵、位于公共場所、缺乏管護措施的古樹名術,發動線,上認養活動,為古樹名木管護、復壯籌集資金,每棵樹可多人認養,個人認養最低金額45元。
全民總動員,讓見縫插綠、身邊增綠蔚然成風。正因為注重全民參與,山東的森林城市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編輯/任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