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翠萍、咸維清、張翠、劉青、崔加良

小學生的教育不僅發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配合與協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現代小學生的全面教育離不開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默契配合。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應立足于課堂,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作用,將學生家庭與社區資源相互聯系起來,為學生創造立德樹人的良好氛圍,建立德育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加快建設和完善“家、校、社”的一體化。
在教育改革推進的當下,加強學校、家庭與社區的交流協作是實現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為了保障孩子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學校、家庭和社區應當承擔起各自的社會責任,通過發揮學校在小學教育中的引導作用,將課堂延伸至家庭、社區,將三者聯系在一起,共同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掌握溝通的技巧。
平等對待每位家長,是所有教師都應當樹立的思想觀念。每位學生家長的工作、背景各不相同,教師不能區別對待。在需要與家長溝通的情況下,不能因為財富、地位等對家長態度有所差異。同時,要掌握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技巧。與家長溝通時,不能一股腦兒把學生信息告訴家長;對孩子的夸獎和表揚要語氣誠懇,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要適當嚴肅,但不能夸大事情的嚴重性。家長是學生的鏡子,教師也是學生的鏡子,教師平和溫柔的語氣和沉著冷靜的態度會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產生積極影響。
其次,要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一,要在家、校、社實施交互式教育,學生是任何教學活動的目標和目的。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現代教育理論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強調要更加關注學生的特性和真實感受,既要引導他們學習生活,也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平等,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在現代教育模式中,不能將教育局限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也應當貢獻自己的力量,加強三者一體化。
一方面,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優質課堂,教師將學生擺在平等位置,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在課堂之外,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公平競爭的意識。
另一方面,家庭和社會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比如,組織學生在各個小區進行文明宣傳,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等。為學生提供這種生活實踐和活動,能夠鞏固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讓學生通過發揮主體作用,培養自主意識和能力。學校應當注重落實與家庭、社區之間的協作。家長作為陪伴孩子時間最久的人,其價值觀對小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
第二,學校應當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的教育,在學校設置心理咨詢教師的職位,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平和交流的空間。社區也是小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在社區組成家長服務機構,為家長提供各種教育培訓機會,提高家長教育學生的思想和意識,配合學校在課下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與社區一同進行社區公益服務,學生作為活動主體參加,讓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培養良好品德修養。
再次,要以課程為核心,推進家校多形式合作。

長期以來,教師雖然主導教學課程,但是一直忽略了家長的作用。我國教育改革開始實踐后,小學課程教學一直在不斷改善和提高,借助這個機會可以找到學校與家庭新的交匯點。學校在推進以課程為媒介的家校合作時,可以鼓勵家長擔任課程教學的幫手,尤其是思想品德課等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課程。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備課,一起討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家長不僅可以從中學習更多正確恰當的教育方法,還獲得了一個深入了解孩子另一面的機會,而教師也可以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更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對癥下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態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小學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家校合作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改善,突破時間、空間等的限制,改變家長的地位。以前家長只是學生在校情況的被動接受者,現在通過頻繁的交流,可以主動了解學生的詳細情況,并對學校提出建議和要求,這樣一來家校溝通的效率就提高了。學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官網、微信公眾號等,讓家長能夠隨時掌握學生的信息。與此同時,學校可以開發自己的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最新、最有趣的知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學習,與同學和教師進行互動,也能夠在家長的陪伴和監督下進行網上學習。
最后,要以社區為依托,促進家、校、社一體化發展。
社區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社區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各方面都能夠影響小學生的認知和修養。優良的社區環境和社區教育,能夠讓小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教育,培養自身思想修養。而且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對整個家庭教育也有積極影響。為了擴大對小學生的思想文化和理論實踐教學的范圍,學校可以嘗試與社區進行合作,設計多樣的社區實踐和服務活動。其一,可以讓社區內住戶進入學校,為孩子開展安全教學、思想教育等多種宣傳活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解決他們的困惑。其二,社區可以成為聯系家庭與學校的橋梁,為家長和學校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和配合。例如,為學生在社區內提供讀書場所、各種興趣俱樂部,為學生提供活潑、輕松的成長環境,讓學生在玩樂中增長見識,培養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