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重慶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及盲目、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生態安全格局是通過自然人文要素的系統整合而形成的空間評價方案。很多學者對于城鎮生態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安全水平提升與保護,對于城鎮及鄉村的建設用地布局相對較少,因此,本文以生態安全格局為切入點,運用量化分析方法,對于研究城鎮建設用地布局等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研究對象為江西省龍南縣。龍南縣東接定南縣,南鄰廣東省連平縣,西南毗鄰廣東省翁源縣,西與全南縣相接,北靠信豐縣;全縣土地總面積1 646.36 km2,下轄5鄉9鎮1林場,水系、林地資源豐富,耕地質量好,水土保持穩定性較好,區位圖見圖1,土地利用現狀見圖2。
圖1 龍南縣區位
圖2 龍南縣土地利用現狀
1)研究方法。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主要包括自然生態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利用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蓋等因子生態敏感性的高低,將其劃分等級,并結合GIS的重分類功能和聚類分析,進行量化研究,制作由單因子到多因子綜合生態敏感性分析。
2)數據來源。本文主要采用龍南縣統計資料和相關規劃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土規劃部門和從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上下載DEM數據等;不同的數據類型來源不同,利用GIS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校準處理、投影變化和矢量化處理,采用統一數據格式、坐標以及投影。
1)高程生態單因子敏感性分析。高程是影響空氣濕度和溫度的因素之一,不同的高程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系統,同時也影響著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程敏感性分析中,根據龍南縣地理特征與生物分布特征,根據高程不同劃分5類敏感區(見圖3):高程1 965~2 300 m的為不敏感區,2 300~2 600 m為低敏感區,2 600~2 900 m為中敏感區,2 900~3 200 m為中高敏感區,3 200~3 600 m為高敏感區。
圖3 高程因子分析
2)坡度生態因子敏感性分析。龍南縣縣域內多為山地丘陵,不同的坡度影響著生物的分布,坡度大于25°的區域僅僅能夠生長小喬木和灌木類植被;坡度大于45°的土地區域范圍內,將不能栽種植被,同時,坡度越高的地方便會對水土保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坡度敏感性分析中,根據坡度不同劃分5類敏感區:坡度0°~8°為不敏感區、8°~15°為低敏感區、15°~25°為中敏感區、25°~45°為中高敏感區、45°以上為高敏感區;經ARCGIS分析計算得出,不敏感區面積最多,占比30.94%,集中在龍南鎮、渡江鎮、東江鄉、汶龍鎮與楊村鎮中部、里仁鎮西部、武當鎮北部;低敏感區與中敏感區面積相近,均占比30%,廣泛分布在各鄉鎮;中高敏感區占比相對較少,為7.98%;高敏感區占比最少,僅為0.14%,見圖4。
圖4 坡度因子分析
3)坡向生態因子敏感性分析。不同的坡向會存在不同的日照強度、日照方向、日照時間長短以及溫度濕度,形成不同的小氣候。根據坡向不同劃分5類敏感區:平地和正南方向為不敏感區,東南和西南方向為低敏感區,東和西為中敏感區,西北和東北方向為中高敏感區,坡向正北為高敏感區;經ARCGIS分析計算得出,中高敏感區、中敏感區、低敏感區與不敏感區面積相近,占比均為兩成左右;高敏感區占比最少,為10.82%。不敏感區與低敏感區集中分布在龍南鎮、渡江鎮、東江鄉、黃沙管委會、里仁鎮與楊村鎮,見圖5。
圖5 坡向因子分析
4)植被覆蓋生態因子敏感性分析。對于植被地貌條件,結合龍南縣土地利用現狀情況,劃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灘涂水域五種植被覆蓋類型;結合耕地保護要求與植被的生長條件要求,將耕地劃為植被高敏感區,灘涂水域劃定為中高敏感區、林地劃定為植被中敏感區、園地與牧草地劃定為植被低敏感區、其他劃分為不敏感區;經ARCGIS分析計算得出,中感區規模最大,占比79.87%;其次,為高敏感區,占比近10%;再次為不敏感區,占比4.80%;最次為中高敏感區與低敏感區,占比分別為2.69%和2.64%。不敏感區集中分布在龍南鎮、東江鄉、黃沙管委會西南角與里仁鎮西部;高敏感區各鄉鎮均有分布,相對而言,楊村鎮與渡江鎮規模最大,見圖6。
圖6 植被覆蓋因子分析
在影響因子矢量化分析的基礎上,利用GIS疊加分析賦予各因子的權重占比,得出生態敏感性綜合分析評價(見表1),劃分為不敏感區、低敏感區、中敏感區、中高敏感區、高敏感區;從比例上看,中敏感區域面積最多,占比超54.34%;其次,為低敏感區,占比35%;再次為中高敏感區,占比15%;不敏感區與高敏感區占比最少,分別為5.65%和0.01%。從分布(見圖7)上看,不敏感區集中在龍南鎮和東江鄉;低敏感區主要分布在渡江鎮、程龍鎮、臨塘鄉、黃沙管委會、里仁鎮、關西鎮和汶龍鎮等縣城北部區域;而中敏感區則在縣城南部的楊村鎮、武當鎮、南亨鄉與夾湖鄉較多;應適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倡退耕還林,拆舊復墾;中高敏感區與高敏感區則在九連山林場分布規模最大,其次為安基山、武當鎮與龍南鎮北部,應嚴格保護,禁止從事建設開發活動。
圖7 綜合因子敏感性分析
表1 生態安全格局評價因子權重
綜合影響因子要素分析,通過GIS的疊加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綜合作用,將龍南縣縣域用地劃分四大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育區、生態恢復區、生態協調區、建設開發區(見圖8)。
圖8 生態功能分析
1)生態保育區。制定該區域生態保護相關制度,大力種植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區域本底植物,提高該區域的植被覆蓋面積,適當調整當地農業生產活動結構,提倡拆舊復墾,退耕還林,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2)生態恢復區。合理調整區域產業經濟結構,可適度發展觀光休憩、農業體驗空間和觀光旅游;加強山體表面、丘陵植被的保護與恢復,重點是加強裸露山體的植樹造林和復綠工作,有效改善縣域內生態環境條件。
3)生態協調區。合理處理該區域城鎮化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共生關系,加強城鎮空間布局、嚴控城鎮建設紅線,合理配置生態化相關用地指標,提高城鎮環境質量。
4)建設開發區。確保生態環境不受結構影響的前提下,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改善居住環境質量。
在進行城鎮建設規劃時,首先要選取區域的生態影響要素,進行縣域生態敏感性的評估與合理劃分城鎮建設分區,嚴格劃定生態保護區域和紅線范圍,以及合理劃定三區三線,結合GIS技術具有數據量化、可視化等特點,使研究區域的生態敏感性分析結果更加準確,結果可以作為城鎮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參考和依據,這樣更有利于城鎮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針對不同的區域,要綜合考慮多種相關生態影響因子,合理確定各影響因子的權重比例,使評價結果更加嚴謹合理。同時,在劃定生態功能區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管控要求和措施,有利于指導城鎮發展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對于城鎮生態系統建立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ID:00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