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一檔新聞資訊類欄目,《共同關注》自2003年開辦以來歷經兩次改版,形成“關注弱勢群體,搭建互助平臺,講述新聞故事,彰顯和諧關懷”的欄目定位,實現了以公益慈善行動、手語翻譯、新聞新語態為品牌特色的創新發展,為國內新聞資訊類欄目的創新提供了成功范例。
【關鍵詞】新聞;欄目;創新;發展;路徑
2017年開始,《共同關注》主持人朱廣權詼諧押韻、金句頻出的新聞播報引起廣泛關注迅速成為熱搜話題。“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臺就是淡季”“你若軍訓,便是晴天;你若放假,便是雨天;你若發奮作業,便是開學前一天;你若不發奮寫作業,便會遇到鐵面無私包青天。”[1]朱廣權新聞播報視頻被年輕人自發傳播,諸多網友稱為“守著新聞頻道追星”每日定時觀看《共同關注》。《共同關注》為新聞欄目創新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一、《共同關注》創新發展背景分析
(一)央視新聞欄目發展方向
以《新聞聯播》為例,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國家新聞傳播主流陣地,《新聞聯播》欄目在政令傳播、政策宣傳基本定位不動搖基礎上,加大了民意表達功能。在傳播模式上也從灌輸式、主導式、教科書式的新聞發布、政令傳達轉變為符合觀眾需求、貼近民生的有溫度的新聞傳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工作,提出主流新聞媒體要深度開展多媒體融合發展,要正視很多年輕人不看主流媒體,從網絡獲取信息這一事實。新形勢下,主流新聞媒體要盡快掌握輿論戰場主動權,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以《新聞聯播》為典型,央視新聞緊緊跟隨時代發展需求進行了數字化、網絡化、服務化改革,逐漸貼近民生百態,加大對民意的表達與關注,增強新聞欄目人文關懷。新聞播報語言簡潔、客觀,主播端莊、嚴肅、莊重的《新聞聯播》,2013年除夕第一次在結尾時由主播行拱手禮微笑祝福新年,這也成為《新聞聯播》之后除夕播報的慣例。央視新聞欄目在播出形式上不斷創新,有演播室直播、新聞現場直播與演播室連線、現場直播、網絡直播等形式。進入新時期,央視新聞欄目先后進駐抖音、B站等年輕人喜好的網絡平臺。不斷建構起全媒體傳播矩陣。央視新聞欄目不斷通過改革創新更好地開展政治傳播與民意表達,通過新媒體融合進一步鞏固了新聞輿論中心位置。
(二)地方臺新聞欄目的自由發展
北京電視臺《第七日》以地方特色、口語化與通俗化語言進行新聞播報,以平民化視角與新聞觀眾平等交流。通過百姓視角觀察新聞事件,分析事件原因,探尋背后根源,探索解決渠道,引導觀眾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倫理觀念。湖南衛視《晚間新聞》主持人采用幽默、風趣、詼諧的新聞播報形式,一改主流新聞欄目主播西裝革履、周正嚴肅、不茍言笑的形象,以更加生動、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打破熒屏內外距離感,給觀眾帶來親和力與認同感。但這類個性化、風格化新聞欄目屬個案,國內多數新聞欄目沿襲傳統新聞播報形式,趨于嚴肅正統。
(三)《共同關注》創新發展的三個時期
1.探索時期:2003年至2009年
2003年《共同關注》開播,創立初期欄目定位為:打造央視公益品牌。新聞播報內容多關注孤寡老人、失學兒童、貧困學生、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播報形式也是以講故事方式展開,多為系列專題報道。《共同關注》與社會公益組織聯合開展《心愿之旅》《圓夢行動》《尋人啟事》等公益行動。在2006年至2007年,《共同關注》通過公益行動籌集了超5億元慈善資金,援助近10萬名大學生圓夢大學,獲得中國公益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
2.發展時期:2009年至2011年
2009年《共同關注》改版,不再以公益類新聞專題作為欄目定位。新版《共同關注》以新聞資訊為主附帶新聞評論,主持人也改換為形象更為親民、清新的歐陽夏丹。欄目逐漸呈現出親民性、人文性與服務性特點,新聞播報內容較探索時期更為豐富與完善。
3.成熟時期:2011年至2019年
為落實“更多傳播,更少障礙”服務理念,《共同關注》2011年開始增設手語翻譯,這是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節目第一次出現手語翻譯。2017年《共同關注》新聞主播朱廣權詼諧幽默的段子體播報被網友剪輯轉發至各大網絡平臺,頻繁占據微博熱搜話題榜。《共同關注》與朱廣權個人微博頻繁與欄目觀眾互動,《共同關注》二次傳播量逐漸提升,大量年輕觀眾自主轉發傳播與熱評,使該欄目社會影響力與關注度逐漸攀升。《新聞聯播》豎屏短視頻節目《主播說聯播》僅2019年8月19日介紹《新聞聯播》主播手稿的短視頻,就獲超600萬點贊,10萬網友留言互動,被轉發2萬多次。2019年12月8日,央視新聞正式進駐B站,《共同關注》主播朱廣權作為第一位官方主持進行入站新聞播報。
二、《共同關注》創新發展路徑分析
(一)公益傳播與公益行動
在探索階段,《共同關注》作為以公益慈善為品牌特色的新聞欄目,將關注點聚焦在弱勢群體。在弘揚社會關愛、援助正能量同時,通過援助活動將新聞傳播與媒介行動融合發展,將新聞欄目的人文關懷延伸到觀眾實際生活。《共同關注》不僅實現了倡導和諧社會的傳播影響功能,同時還為弱勢群體提供實質性資助,將新聞欄目打造成為解決百姓疾苦的服務平臺。
(二)手語翻譯與個性化主播
2009年《共同關注》通過改版回歸新聞資訊類欄目主題,語速輕快、極具親和力的主持人歐陽夏丹成為《共同關注》主播。歐陽夏丹將其富有感染力、親和力、知性美的個人風格帶入并形成《共同關注》品牌風格,歐陽夏丹個人形象也符合觀眾對女性新聞主播審美標準。在欄目形式方面,《共同關注》尋求創新,不斷增強新聞傳播的范圍與力度,增設手語翻譯,提高欄目的服務性、貼近性與親和力,滿足更廣泛觀眾獲取新聞資訊的需求。
(三)新聞新語態與新媒體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將電視語態概括為:電視敘述方式,電視媒體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僅僅是指電視節目解說詞的寫作文風,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其特有的語言吸引觀眾,而這些改變首先必須從轉變態度開始。”[2]新聞語態也就是新聞的表達形式,包含有新聞視聽語言和節目形態兩個層面。視聽語言也就是鏡頭畫面、光影、播報詞、播報語氣等,節目形態是新聞欄目定位、主持人個人風格、內容結構編排等。
新時期,《共同關注》新聞新語態逐漸趨于年輕化、個性化、口語化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譽為央視新聞段子手的朱廣權為《共同關注》帶來的個性化新語態。在2020年疫情新聞播報中,朱廣權用押韻段子句式“春光燦爛,病毒退散”“確認過眼神,你們就是我們最想致敬的人”等占據熱搜榜。朱廣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這些嘗試不是說要去迎合觀眾,去搞笑、娛樂,新聞不可能是這樣的,我們就是想讓新聞有點兒溫度,讓觀眾看上去覺得‘哦!這是個人在說話。”[3]憑借對新聞語態的創新,《共同關注》在年輕人中的傳播力、影響力與引導力不斷提升。
三、《共同關注》創新發展的啟示
“媒介傳播什么,往往不僅會影響到我們對于世界、社會、他人的體驗,也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的行動選擇和價值選擇。”[4]《共同關注》始終以打造中國百姓精神家園為核心理念,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發展,同時也為新聞欄目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一)做有溫度的新聞
有溫度的新聞就是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貼近觀眾生活,能夠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又能夠堅持新聞欄目傳播新聞、弘揚正能量的根本原則,不盲目迎合觀眾喜好。要對新聞欄目的主題、報道方式以及敘述視角進行個性化設計與技術革新,滿足觀眾日益提升的視聽審美需求。新聞欄目要時刻秉承專業的態度,實現政治傳播與民意表達雙重功能,不斷為國家、為人民提高服務質量。
(二)發揮新聞主播個性優勢
成熟完善的新聞欄目能夠為新聞主播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與提升空間,而極富個性化的新聞主播能夠使新聞欄目激發嶄新活力形成品牌特色。新聞主播與新聞欄目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新聞欄目需要給予極具個人風格的新聞主播更廣闊發展空間與自由,形成欄目自身獨特品牌風格,不斷提升欄目關注度與影響力。
(三)構建全媒體新矩陣
新時期,信息技術廣泛普及帶來新聞欄目觀眾分流。觀眾更多從移動客戶端網絡平臺獲取新聞資訊,對欄目互動性、評價性需求增強。年輕人多從快手、抖音、B站等娛樂平臺,以短視頻形式瀏覽新聞資訊,通過點贊、分享、彈幕等方式互動。新聞欄目需要融合新媒體,豐富傳播手段與形式,同時應謹慎考慮選擇“能以互動性使其價值最大化”[5]的新聞欄目增強與觀眾互動,不能為迎合觀眾而盲目增強互動性。作為引導社會輿論、傳播新聞資訊、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新聞欄目,要能夠構建起全媒體新矩陣,發揮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與影響力,把握社會輿論的主導權。
參考文獻:
[1][3]朱廣權.那不是段子,是新聞的溫度.[EB/OL]https:/zhuanlan.zhihu.com/p/97014077.
[2]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M].北京:三聯書店,2003:48.
[4]尹鴻.媒介行動——《共同關注》的文化價值[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09):13-14.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49.
【作者簡介】薛惠中,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