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發展是當今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借鑒他國科技進步成果為我所用愈發迫切,國際科技新聞報道的重要性也日益彰顯。然而,國際科技成果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前沿性,與受眾之間存在天然鴻溝。因此,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國際科技新聞報道應更多從人文主義視角入手。本文從人文主義視角對《科技日報》的國際科技新聞報道進行分析研究,探討人文主義視角在這些報道中的應用和效果,以及面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人文主義視角;國際科技新聞;《科技日報》;“華爾街日報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因此,國際科技報道作為國人管窺世界科技發展面貌的一扇窗戶,作為世界科技與中國科技之間的橋梁,肩負著更重要的時代責任。若要做好國際科技報道,讓更多鮮活有用的科技知識為國內廣大受眾知悉、接受并應用,貫徹落實人文主義精神,注重從人文主義視角進行報道尤為重要。
《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一直在此方面探索,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績。《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以選題宏大、報道迅捷、表達敘事靈活多變而在國內的國際科技報道中獨樹一幟,有十多篇報道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幾乎每天都有多篇文章被學習強國、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等媒體和平臺全文轉載,這與報道者注重從人文主義角度進行報道密不可分。
一、人文主義視角報道國際新聞的重要性
“人文主義”是從西方學界引入的一個概念。英國歷史學家阿倫·布洛克曾這樣定義“人文主義”:在歷史層面,指肇始于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西方思想傳統,這一傳統在文藝復興時期被人們重新發現,并從此為西方歷代有識之士發揚光大;在邏輯層面,指一種對人的價值的珍視態度,以及一種對人類的經驗與理性的信任[1]。從本質上來說,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社會權益,關懷人的精神生活。
科學無國界,科技進步和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然而國際科技前沿進展,對普通民眾來說距離甚遠,在親近性方面存在天然鴻溝,大大降低了人們對國際科技成果的關注程度。
事實上,重要的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都與人類的社會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最終目的也是為人類的生活或生存服務。國際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本身,可以成為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生活的利器,而這些科技成果背后所反映的科學精神、科學文化也是全人類共有的價值。作為一名國際科技新聞報道者,如果能在國際科技新聞中挖掘出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從人文主義視角將其放大,引起受眾的共鳴,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受眾對國際科技新聞的關注。
二、人文主義視角報道國際科技新聞的主要途徑
如何從人文主義視角報道國際科技新聞呢?最重要的是將受眾置于新聞的主體地位,從受眾角度出發,尊重新聞規律,了解受眾、尊重受眾、引導受眾,回歸到“受眾本位”的人性報道[2],最大限度提升國際科技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為做到這一點,《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選題視野宏大、關注前言創新,符合中央主流媒體的定位
科技成果是全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可以由全人類無國界地分享。《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的選題主要以國外最前沿的科學發現、科學突破、技術進展為主。從橫向來看,98%的新聞來源于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韓國、法國、德國、歐盟、以色列等科技強國。剩下2%左右來自南非、沙特阿拉伯等國。從縱向來看,涉及的領域包括基礎物理、航空航天、宇宙探索、生物醫藥、量子計算、信息技術、氣候變化、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國外重大科技政策和科技倫理爭議等。
這說明《科技日報》的國際科技報道注重的是全球化視野,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領域最新科技發展和科技熱點事件的報道,讓受眾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這一方面可以提高普通民眾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供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參考。
而且,《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對艾滋病、興奮劑、環境、生物醫學倫理、科學研究倫理、氣候變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持久的關注。這些報道從受眾角度出發,以開闊的視野、深沉的人文關懷看待全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拉近了世界與受眾的關系,縮短了前沿科技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受眾能更理性地思考這些問題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以較科學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共同問題。
(二)標題通俗易懂,充分調動受眾閱讀興趣
“讀報先讀題”,標題直接影響新聞的宣傳效果。為能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報道的標題要通俗醒目,充分考慮到受眾的易受性,讓受眾讀標題時費力程度最小。傳播學家施拉姆稱,“費力程度”為受眾接受信息時付出的代價(時間支出和精力消耗的大小)[3]。
國際科技新聞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科學性、專業性強,標題不容易做到生動活潑。因此,為更好地吸引受眾,報道者需要更用心制作標題,最大程度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在制作好標題方面,《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標題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國際最前沿科技成果報道必然涉及眾多專業名詞和術語,對普通受眾來說,這些專業名詞和術語往往深奧難懂,如果出現在標題中,會使受眾望而卻步。《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中涉及專業術語的標題并不多,大多數都通俗易懂。讀者即便不閱讀全文,也能通過標題掌握核心信息。例如:2018年8月16日《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鐵》,2019年1月22日《“行星九”可能并不存在》,2019年1月22日《歐盟大力推進鎂電池研發》等。
其次,采用疑問句式。在各類標題中,最容易激發讀者思考,吸引讀者注意力,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的,當屬“疑問式”標題,即以設問、反問或其他疑問方式擬定的標題[4]。《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在這方面也有很多鮮活的例子。例如,2014年7月23日《太陽突然安靜下來,黑子去哪了?》,2017年2月10日《“獵鷹9”號火箭:兩三周發射一次?》,2019年1月24日《當科學家上網時,他們在搜什么?》等。
再次,采用比喻擬人化表達。在制作新聞標題時,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能使新聞標題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進而調動受眾的閱讀欲望[5]。在《科技日報》國際新聞報道中,2017年9月13日《冰是灶神星“毀容”嫌犯》,2018年12月l 1日《超精密原子鐘布下“天羅地網”抓捕暗物質》,2019年1月30日《新周期表預測不同元素“命運”》,2019年2月19日的標題《美政府新年給科學機構“加餐”》等,都是這方面的例證。標題要力求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在科技新聞標題的制作上既要考慮報道內容的準確表達,也要考慮受眾的易受性。
(三)采用“華爾街日報體”的敘事方式
“華爾街日報體”是美國《華爾街日報》慣用的一種新聞寫作方法,其行文特點是:從某一獨特的具體事例(人物故事、場景、細節)寫起,經過過渡段落,進入新聞主體部分,敘述完畢后又回到開頭的事例,有時也用總結、懸念等方式結尾[6]。
“華爾街日報體”敘事方式在體現人文關懷、故事化表達等多方面擁有其他敘事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符合受眾認知事物從一般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能最大限度滿足受眾閱讀欲望,因此,廣受新聞報道者的青睞。
《科技日報》國際科技報道中有些報道是通過“華爾街日報體”的敘事方式將信息傳達給受眾。例如,2016年9月29日的報道《我才17歲,還想更好地看看世界》就是一篇典型的“華爾街日報體”報道。文章從“家住美國佛羅里達州的17歲的蓋瑞·洛特幸運地被一項基因療法選中參加臨床試驗”開篇,引出“美國放寬基因療法臨床試驗年齡限制”這一重大政策轉向,然后對美國基因療法的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再以洛特的話結尾,“我只有17歲,還想更好地看看這個世界。”整篇報道以小見大,敘事方式靈活,充滿人文關懷,讓冷峻的科技政策變得極富溫情。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國學者C·R·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1995年出版)一書中提出,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環境監視功能。環境監視指大眾傳媒在特定社會內部和外部收集和傳達信息[7]。
國際科技報道除了可以收集國外最新科技進展、科技突破等信息之外,還可以收集國外一些重大科技政策、對科技事件的處理方法等等,作為我國處理類似事件或情況的參考。比如,其他國家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可以作為我國科技發展道路上的“明燈”;研究其他國家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失敗教訓,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通過觀察和研究其他國家在處理重大科技倫理問題時的方式方法,作為我國處理類似事件的參考。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思考
盡管《科技日報》的國際科技報道在使標題更簡短、更生動活潑、采用華爾街日報體進行報道,以更好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和探索,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標題制作及敘事方式等方面,仍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標題不夠簡短精煉。有眼科專家指出,讀報時人們的最佳視野以10字以內為宜。標題短小精悍,一覽而盡,讀者所耗精力小,有興趣閱讀下去。《科技日報》國際新聞報道中仍存在不少長標題。如2019年2月13日標題《美“超期服役”探測器將充當火星車與地球“聯絡員”》。這個標題稍顯冗長,將“超期服役”刪除,或者改成主、副標題形式,就會有效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
其次,敘事方式應該更加多元而豐富。從整體來看,《科技日報》的國際科技報道中,仍有不少報道采用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敘事方式比較單一,降低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影響了傳播效果。其實,有些國際科技報道可以采用對話體形式進行報道,通過與相關人物展開對話,讓許多具有爭議性、敏感性的話題獲得更好的釋放空間和話語空間。比如,2019年8月23日的報道《席寧:中國機器人大發展需闖“新三關”》是一篇專訪文章,文章采用了綜述的方式進行報道,如采用對話體方式,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晰明了地理解被采訪對象的觀點,也與文章的標題吻合。
隨著我國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采用人文主義視角提高國際科技新聞報道的綜合水平,不僅可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提升受眾的科技素養,加深對國際科技發展趨勢的了解,還可以對我國科技發展和創新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英]阿倫·布洛,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4.
[2]熊科偉,李潔.科技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以《南方周末》文化版科學欄目為例[J].新聞世界,2013年(7).
[3][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李啟,周立方,譯.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
[4]林熒章.網絡時評濫用“疑問式標題”的五大類型[J].中國編輯,2007年(5).
[5]劉金鳳,劉貴陽.如何讓新聞標題“活起來動起來”[J].軍事記者,2018(11).
[6]沈愛國,姚曉玉.用講故事方式寫活財經新聞——“華爾街日報體”的借鑒意義[M].新聞實踐,2007(2).
[7]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劉霞,科技日報社國際部主任記者;主要研究國際科技新聞報道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