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年初開始,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都開始策劃相關的采訪報道。其中,以“回望歷史照亮現實”為主題,對革命文化的回溯、生發,成為眾多媒體的選擇。黑龍江主要媒體怎樣面對中央媒體的強大資源優勢和兄弟媒體的激烈競爭,在“同題作文”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在眾多報道中獨樹一幟呢?這是巨大的考驗。
【關鍵詞】重走抗聯路;黑龍江媒體;踏訪;抗聯精神;紅色基因;時代闡發;紅色旅游
“守初心擔使命重走抗聯路”系列采訪活動是落實中央和黑龍江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具體舉措,是“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主題采訪活動之一。按照統一部署,黑龍江主要媒體分4條線路,奔赴大慶、雞西、黑河等省內多個抗聯老區,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沿歷史之河上溯,踏訪英雄足跡,追尋抗聯精神。各媒體精心策劃,濃墨重彩,日常報道主題突出,持續廣泛,重點報道大處著墨,小處求精,亮點紛呈,為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之情,營造出濃厚輿論氛圍。
一、內容厚重,各展所長,展現激情回蕩的抗聯斗爭畫卷
各媒體抽調精干采編人員組成采訪小隊,推出一批專欄、專題、專版,刊發了近百篇重點報道,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引領受眾全面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氣壯山河的英勇事跡和偉大精神。黑龍江日報在啟動儀式當天首發全媒體縱深報道《重走抗聯路,選擇在這座英雄城市出發!》,運用航拍、H5、視頻直播、圖文報道等多種技術和手段,以啟動儀式選址在佳木斯為切入點,深度挖掘當地的紅色元素,先聲奪人。接續的報道又通過踏訪抗聯遺址遺跡,尋訪親歷者、見證者及后人,采訪相關專家學者,著力開掘過去未曾發現或重視的抗聯事跡“金礦”。如報道《深入采訪挖掘細節讓八女投江的英雄贊歌更加打動人心》中,為讀者熟知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又披露了鮮為人知的細節:為了吸引敵人注意力,抗聯女戰士手挽手走入江中;她們身上最后只有一個半蘿卜作為食物等等。這些細節的呈現,豐富了烈士的形象,打動人心,增添了報道感染力。奮斗雜志社打破常規,在所屬微信公眾號“奮斗理論圈”開設專欄,推送自采融媒體報道24篇,這些報道集合采訪、記者手記、資料、圖片、視頻、圖表等豐富元素,有點有線有面,史料豐富、佐證翔實,體現黨刊嚴謹厚重的優勢。其中報道《探訪鳳凰山抗聯密營遺址》,記者身入、心入、情入,以第一人稱體驗式采寫手法,將所聽所見和史料鉤沉,思想感悟交織融匯,娓娓道來,文字鮮活生動,充滿個性,代入感強,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特別選派東北抗聯著名將領于天放的孫子于江寧作為記者參加此次采訪活動,以第一人稱連發《重走抗聯路重溫革命情》等三篇報道。在烈士遺物前,抗聯后代睹物思人,讓報道中講述的抗聯故事更真切、更貼近、更令人信服。
二、慎終追遠,啟迪未來,做好抗聯精神的時代闡發.立意深遠
黑龍江日報的報道不僅僅停留在“重走”上,更注重將歷史事件賦予新的時代特征和新的時代內涵,引領讀者思考該如何從抗聯精神中汲取養分和力量,不忘初心,走好新時代的奮斗之路。綏棱縣上集鎮向陽村,由于抗日名將于天放曾在這里開展抗日活動而改名為天放村。這個村將紅色遺址遺跡打造成了傳播和傳承抗聯精神的紅色教育基地,吸引了周邊很多單位和學校來此參觀。記者沒有單一地介紹當地抗聯遺址遺跡的情況,而是把這些放到新的時空背景中來書寫。采寫的報道《抗聯精神在紅色村莊代代相傳》側重記錄當地百姓以及參觀者在此的親歷、觀察、緬懷和感悟,讓讀者的心靈為之震顫,感情隨之騰挪.經受精神上的洗禮。再如報道《探訪侵華日軍東寧要塞群遺址》,使用了平行視角的敘事模式,一條線回顧抗聯在東寧要塞的戰斗歷程,另一條線寫改革開放之后東寧要塞周邊的農民是如何勠力同心、建設家鄉、干事創業走上致富道路,還有一條線呈現致富之后當地群眾如何注重環境保護,不讓菌袋等白色污染“侵蝕”紅色土地。三個不同時空的平行視角,將歷史和現實反復穿插,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抗聯精神在新時代的詮釋和傳承。奮斗雜志社在充分尊重史實基礎上,用相關學術成果、學術實踐和數據說話。報道《做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的‘排頭兵——牡丹江師范學院中國抗聯研究中心》《牡丹江東北抗聯精神黨性教育基地》,深入訪談抗聯文化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精當引用“革命精神25講”“500余冊中、日、俄、朝等國書籍、戰報、檔案”“1400余篇論文”中的核心論據、論斷,以“在研究中提煉”“在踐行中弘揚”“在史料中發掘”“在踏查中保護”“在服務中拓展”“在資政中深化”等小標題層層遞進,展現黑龍江省學術界挖掘史料資源、實地探查推動紅色遺址遺跡的開發、保護;以抗聯精神研究成果服務資政育人;用抗聯紅色文化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動實例和豐碩成果,讓讀者為抗聯精神在新時代所煥發出的巨大精神能量,鼓舞振奮!
三、深入挖掘、植根文化,著力宣介紅色旅游
抗聯遺址通常都在密林之中,周圍林木秀美,山水環繞,非常適合發展旅游。而抗聯的遺址遺跡和抗聯的故事又為這些山水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意境。各媒體記者在行走和采訪過程中,不但將這些紅色印記現實情況生動詳細地呈現在文字、視頻和圖片中,而且注重對紅色故事發生地、東北抗聯重要事件發生地、英雄人物遇難地的紅色記憶、紅色基因,進行深入鉤沉索引。并且在弘揚紅色文化的同時,也展示當下的濃郁風土人文,挖掘其中所蘊藏的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著力促其開發成可以傳承、易于傳播的紅色旅游基地節點和鏈條,開拓龍江紅色文化旅游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成為各媒體此次采訪活動的另一個聚焦點。黑龍江日報的《“抬車送糧”“夜襲湯原”故事家喻戶曉》《萬余件物證無聲的控訴》,奮斗雜志社的《“紅地盤”吉星溝:鐵骨錚錚不可屈》《大智大勇趙尚志輝煌戰績“冰趟子”》《雞冠山抗聯密營:“把侵華日軍的夢凍住的地方”》等多篇報道中,都展現了各地尋找、考證、保護每一處抗聯歷史遺跡、地標,建設好守護好抗聯精神家園的決心和做法。同時向讀者呈現了這些紅色名片為大美龍江的好山好水所增添的厚重的歷史感以及獨特的親切感。而其中濃墨重彩展現的如北靠山村1200延長米紅色文化浮雕墻、陳列萬余件民間藏品的佳木斯市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紅地盤”紀念碑與殉難井、冰趟子戰斗跡地等一大批精神壯美、人文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無疑成為向廣大讀者遞出的一張張紅色旅游邀請函。
抗聯斗爭過去近90年了,如何使歷史鮮活起來,讓抗聯精神在現實中永遠閃光,是宣傳工作者的使命。黑龍江省主要媒體抓住這次采訪活動的契機,進行全方位、大篇幅、深層次的報道,為做好革命文化的宣傳闡發,推動東北抗聯精神融人人們的血液和靈魂,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龍江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發揮了應有作用,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楊建輝.試論紅色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第1l期.
[2]曹玉章.延安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開發利用途徑初探[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作者簡介】王青沙,主任編輯,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總編室新聞閱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