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名出鏡記者,要加強自己的修養,做好準備,保持熱情,把握分寸,要時刻把提高節目的整體質量放在心上,這應該是一名成功的出鏡記者的追求。
【關鍵詞】出鏡記者;出鏡報道;電視新聞
出鏡記者是記者工作的一種,在一些電視新聞欄目里,他們是門面,更是一種標志,現在很多媒體都有一種共識——在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候,有出鏡記者在現場,就好比是在這個歷史事件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同時,優秀的出鏡記者,可以通過口播的形式,讓自己所在媒體在新聞報道時效性競爭中,取得良好的競爭優勢。
我們一直講,出鏡記者的出鏡報道改變了觀眾與電視媒體的交流模式,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的“戰疫”斗爭中,很多電視臺都派出了一線記者,很多一線記者以出鏡的方式,詳細介紹了疫情情況。為了對疫情事件進行及時的報道,很多出鏡記者置身現場進行播報,報道地點還在移動,進行式報道體現出出鏡記者較高的現場報道功底,這樣的報道,給觀眾留下強烈印象,增添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那么,作為一名成功的出鏡記者,他需要具有哪些素質呢?
首先,要有踏實的態度,每一次出鏡之前,都要有充分的準備,正是有了這種準備,才能夠使出鏡記者出鏡時表達自如,表現得很有自信,這種自信肯定不是表演出來的,它應該是滲透在出鏡記者的語氣神態、用詞造句,甚至包括身體語言之中。所以,有的記者出鏡,就比較受觀眾歡迎,大家對他傳達的新聞信息比較認可,比較信服,而有的出鏡記者卻讓人感到很不舒服,覺得他傳達的新聞信息非常片面、信息量不夠,或者讓人感覺說不到重點。敬一丹老師曾經就做過出鏡記者,她曾經說過:“出鏡記者最本質的業務能力是在了解的基礎上,在話筒和鏡頭前自如表達。”在她的采訪中,每次去之前,不論采訪的是事件還是人物,她都會將采訪對象的相關情況了解清楚,比如采訪對象的背景、經歷、喜好,讓她對采訪的一切都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出鏡的時候,更好地向觀眾描述、介紹,引導觀眾一步步了解事件真相。敬一丹老師一直認為,作為個人,在面對鏡頭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記者的準備,而這準備包括記者的心氣、腳力和眼力。記者應該有一顆充滿好奇的心,對新鮮的事情充滿好奇并保持敏感,還應該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記者的腳力非常重要,它要求記者一定要到達你所能達到的距現場最近的位置。有一位戰地攝影記者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拍的不夠好,是說明你距離不夠近,這位戰地攝影記者的話非常有道理。記者的眼睛要能夠發現,尤其是從平常事件中的那種發現的能力,在平常中發現不平常,這才是優秀的記者。
其次,作為出鏡記者,要對每次采訪出鏡都抱有熱情。好的出鏡記者要有感染力,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情緒和肢體動作來引導、感染、影響觀眾。作為出鏡記者,你要喜歡并享受這份工作,喜歡現場報道這種形式,就是要有良好的鏡頭狀態。但說實在話,鏡頭前狀態是不是良好,這是和出鏡記者先天性格有關的。有的人生來就性格外向,有種“自來熟”“人來瘋”的勁頭,那可以說他是占了性格的先天優勢,他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能夠消除與他人之間的人際距離,從而保持好的狀態。當然,我們也認為狀態也與后天的學習和練習有關。既然心甘情愿地走上了記者這條路,只要有熱愛,性格上的不足完全可以彌補。很多教科書上說,初學者可以在公共場或者陌生人多的地方練習講話,這樣就能夠習慣眾人的眼光帶來的壓力,甚至把壓力變為動力,從而培養在私聊與公眾談話中切換自如的能力。另外,進入新聞現場,出鏡記者就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環境,要做到神經高度興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接收各種信息,有意識地激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同時,積極調整播報狀態,向觀眾進行立體式的信息傳遞。央視白巖松老師就在汶川地震的一次出鏡采訪中非常好地詮釋了這一點。他在廢墟前,向觀眾講述一次救援的現場,結合了他面前的環境,結合了現場給人帶來的情緒上的沖擊,讓觀眾感到了作為記者的那份真摯和投入,非常有感染力。
同時,作為出鏡記者,要做到有分寸的表達。要求表述邏輯嚴密,語言組織準確、現場頭腦冷靜。
這里要談到冷靜與激情的關系。出鏡記者一定要學會在新聞現場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在一些比較突然、或者慘烈的災難現場,還有一些讓人熱血澎湃的比賽現場等這些特殊場合,堅決不能被現場帶偏,不能在鏡頭前表現出失控的情緒,更不能有嘩眾取寵的表演。相反,更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用心尋找最好的地點,最佳的背景,要積極思考,全面分析,理順語言邏輯,時刻繃緊大腦中的那根弦,設想可能會出現的意外,并且防止意外。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國“戰疫”期間,很多新聞記者就是沖到了一線,出鏡報道成為“戰疫”報道的常態。在這么重大的災難面前,很多出鏡記者表現優秀,他們冷靜、客觀、全面,既有對事實的描述,又有自身感受的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的赴湖北出鏡記者王東旭就在幾次報道中很好地完成了出鏡記者的任務,比如在報道黑龍江援鄂醫療隊離開湖北的現場,王東旭就很好地處理了自己的報道與現場氣氛的融合與分切,既感動又客觀,鏡頭語言是一種體現,出鏡記者的語言講述使現場更加鮮活。但是,總結這次“戰疫”新聞報道的過程,也暴露出很多出鏡記者在出鏡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記者語言不精練,隨意性比較大,有的出鏡記者甚至普通話都不規范,有的語速過快,導致了觀眾有些聽不清楚或者聽不明白:還有的記者不善于把控自己的情緒,以至于在鏡頭前表現得有些失態;有的出鏡記者對觀眾的收視心理節奏掌握得不到位,在鏡頭前一味填鴨式的自說自話,話語密不透風,沒有讓觀眾思考回味的余地,影響了觀眾對有效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最后,優秀出鏡記者還應具備全面的電視業務素質,尤其是當下電視傳輸技術日新月異,4G、5G技術在電視傳輸中占據主導的情況下,要了解電視制作的各個環節,包括技術環節。比如去年,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在中央大街就搞了幾場與北京演播室的5G連線,出鏡記者就是在無延時狀態下與演播室主持人交流,對出鏡記者的事先準備情況和業務功底是一個嚴格的考驗。由于我臺派出的都是很成熟的出鏡記者,因為對機位、傳輸節奏的了解,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出鏡記者的出現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并不是為了出鏡而出鏡,所以,出鏡記者也要謹記一些出鏡規則,最簡單的驗證方法就是:出鏡被刪除后,整條新聞是否會受到影響。作為一名出鏡記者,要加強自己的修養,做好準備,保持熱情,把握分寸,要時刻把提高節目的整體質量放在心上,這應該是一名成功的出鏡記者的追求。瓣
參考文獻:
[1]王潤偉.淺談出鏡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J].新聞傳播,2012年09期.
[2]付剛.如何做好電視新聞記者[J].才智,2011年03期.
[3]楊勇華.淺談出鏡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年01期.
【作者簡介】楊爽,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