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蒲
上市三日后,寒武紀股價突破280元人民幣,總市值站上1124億,居于科創板總市值第二的高位。此前的網上發行,其初步有效申購倍數約為 3808.53倍,相較于其發行量來說數額較大,以至于寒武紀及其聯席主承銷商決定啟動回撥機制。本次發行過程中,還引入了聯想、美的和oppo作為戰略投資者。
市場對寒武紀給予高度關注與追逐的同時,其高企的股價振幅與換手率則表明,部分投資者尚在評估觀望中。這樣一個略顯糾結的局面,歸根結底在于寒武紀“AI芯片第一股”的強大磁場和對其尚未盈利的隱憂。現在的問題在于,寒武紀是否有足夠底氣戴得穩這“AI芯片第一股”的桂冠?
寒武紀是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42億—4.85億年。從那以后的百萬年間,大量較高等動物漸次涌現,形成爆發式的生物演化,被古生物學家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這個神秘又生機勃勃的名字,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陳天石賦予其2016年成立的芯片公司。那年,在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人工智能為全世界津津樂道之際,“AI芯片”由寒武紀提出并率先實現。
成立當年11月,寒武紀發布Cambricon-1A,這是全球第一款商用終端智能處理器,專注深度學習。一年后,寒武紀發布了三款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IP,分別為面向低功耗場景視覺應用的寒武紀1H8,高性能且擁有廣泛通用性的寒武紀1H16,以及用于終端人工智能產品(如自動駕駛)的寒武紀1M。
緊接著,2018年,寒武紀在上海發布了采用7nm工藝的終端芯片 Cambricon 1M、云端智能芯片思元100(MLU100)及搭載了MLU100的云端智能處理計算卡,而思元100是中國第一款云端芯片。
芯片應用方面,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其需要的不同運算能力和功耗等特性,可分為云端、終端、邊緣端。上述可見,在終端方面,寒武紀一開始就做了多元布局。并且,從端到云,寒武紀僅用了2年左右時間就實現了,產品力飛速得到認可。早在1A誕生之初,就拿到了華為海思麒麟970芯片的訂單,華為Mate10、P10、P20和榮耀10都搭載了這款芯片。思元100智能處理卡,則運用在了聯想推出的服務器平臺——ThinkSystem SR650上。
耀眼新星寒武紀冉冉升起,一路乘風破浪。2017年,寒武紀就拿下國投創業領投,阿里巴巴創投、聯想創投跟投的一億美元A輪融資。自此,寒武紀成為全球AI芯片領域第一個獨角獸公司,并于今年3月闖關科創板,而后迅速過會。
成立四年間,寒武紀與華為的合作開啟了商業化的重要一步,數據上的體現是2017年、2018年,終端智能處理器IP許可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98.95%、99.69%。不過,2019年,IP授權業務則大幅下滑至15.49%。
證監會對此進行問詢,寒武紀在回復中表示,“公司在2018年就完成了交付并實現規模化出貨,該年度這部分收入較多,到2019年,寒武紀對公司A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提成費用收入,所以下滑幅度較大”。同時指出,“公司A沒有再繼續采購相關IP產品,主要是該公司按照技術發展慣例選擇自主研發相關產品”。
上述A公司即是華為。正如回復函所言“這是技術發展慣例”,寒武紀應是早有慮及。芯片行業具有一定技術壁壘,但并非不可逾越,當手機廠商出貨量達到一定水平,自然便會選擇“通吃”,而且需要針對不同應用場景進行研發,如今oppo、小米等都在嘗試自研芯片。不過,“它并不是要做全品類所有場景所有型號的芯片——獨立的芯片公司始終有自己的空間”。這是陳天石的底氣。
更大的底氣來自于寒武紀的科研實力。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紀已獲授權和正在申請中的專利超過了1500項。由此,在IP產品之外,寒武紀表示未來將拓展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對外授權業務作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更重要的是,寒武紀也在同步拓展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業務和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致力于成為一家“中立芯片公司”。這類似于安卓理念的中立生態策略,底層芯片與系統軟件都充分服務客戶和開發者,但不開展應用解決方案的業務,避免與不同客戶發生競爭,通過中立來吸引更多客戶。
目前,其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產品正在逐步推向市場,并完成與聯想、浪潮、曙光等終端的適配。該系列下一款產品思元290目前已經回片,內部測試進展順利。預計2021年將形成規模化收入。
應用場景方面,則實現了對邊緣端的囊括。2019年11月,思元220邊緣智能芯片及相應的M.2加速卡正式發布,之后已在多家潛在用戶進行測試,預計2020年二季度開始可逐步形成銷售,2020年內實現規模化出貨。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年,新業務的拓展已經為寒武紀帶來3.75億元的收入額。
目前,寒武紀已經成為行業內少有的擁有云、邊、端三大場景的完整智能芯片產品線。而業內可以實現這三條產品線的企業目前包括英偉達和華為海思。寒武紀認為,與二者相比,其優勢在于:
相比英偉達,寒武紀的芯片架構針對人工智能應用及各類算法進行了優化,提升了產品的性能功耗比和性能價格比;可以針對國內客戶的生態和需求進行優化,提供快速響應、靈活的技術支持服務。相比華為海思,其更早進入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具有先發優勢,積累了核心技術和關鍵專利,并獲得業界認可;采用“中立生態”策略,不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業務,避免與客戶競爭,以獲得更多客戶。
可見,寒武紀走出華為“附屬品”的角色后,定位更為清晰了,而其作為中立芯片企業能夠打開、培育更廣闊的市場。實際上,如今寒武紀的營收主要來自其智能計算集群業務,為各地的人工智能相關業務提供硬件支撐。從整個市場的角度而言,芯片的賽道足夠廣闊,共存多家公司的現象必將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