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
主持人:對于指數接下來需要注意什么?
袁月:周初的連續反彈是針對上周調整后的正常反應,但不支持直接反轉,核心還是在于量能。就滬指而言,前期橫盤的平臺量能在7000億左右,而本周滬指的量能在5000億附近,這種量能是不可能直接上去的,屬于調整后縮量容易出反彈,但反彈時不放量還會震蕩回踩。創業板的走勢雖然和滬指不完全一樣,但大方向也是相同的。接下來區間震蕩還會是主旋律,甚至盤中振幅加大也是很正常的,和滬指關聯度大的是金融,創業板關聯度大的是醫藥。
只要指數能夠維持正常的區間震蕩,不急漲急跌,其實是更有利于操作的,因為板塊會有序輪動,尤其是機構主導的。本周的問題在于科技股并沒有完全活躍,甚至還扮演著領跌的角色,無論是游資還是機構,分別主導的兩條線都沒有走出來,這對于盤面氛圍是不利的,接下來還要重點觀察。
?主持人:光伏板塊中有多只個股創出新高,你之前也多次分析,未來怎么看?
袁月:部分股民對光伏板塊的印象并不好,但那也只屬于過去式,隨著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成本較低的光伏發電占比將會提升,尤其是歐洲市場需求旺盛。而隨著補貼的平緩退出,有利于國內市場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在市場化過程中,龍頭企業的優勢還會更加凸顯。總體來說,板塊中期的發展邏輯依舊通順。
在板塊邏輯通順的情況下,更多是去尋找公司的機會,由于光伏產業鏈比較龐大,上中下游的邏輯是不同的,研究跟蹤主要看兩點:產品價格和技術路線。目前看部分細分龍頭公司估值還不算貴,或者說還能享受產業發展帶來的估值溢價,有投資機會。
主持人:建材板塊近期再次上漲,但有些投資者并不喜歡,總覺得沒有技術含量!
袁月:對于建材板塊投資者存在一定誤區,如股性不活躍、周期性強、盤子大等,其實并非如此。通過板塊統計可以看到,市值超過千億的個股僅有一只,多數個股則在200多億附近。看似股價彈性不足,但屬于不漲停、漲不停的趨勢形態,至少一波也能有個20%以上的波段機會。
而當前基建政策持續加碼,需求有望逐步提升,這也將維持行業景氣度在較高水平,這就屬于我們說的投資邏輯通順。外加基金、機構主導,在預期沒有完全兌現的情況下,未來板塊仍有較大機會,只是短期節奏會有不同。能看懂這些,應該對建材就會有正確的認知了。
主持人:在建材板塊中,你一直強調的首選是水泥,其他細分領域就沒有機會嗎?
??袁月:不是的,其他領域機會也有很多,之所以首選是水泥,主要是因為投資邏輯最簡單,跟蹤起來沒有那么復雜,比如產品差別不大,受制于運輸半徑,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龍頭,競爭格局比較穩定,而又因為不適合長期存儲,庫存較低,并且階段性供需失衡能夠帶來較大的價格彈性,這就容易出現波段機會。
以上這些邏輯我在公開場合說過多次了,各地方龍頭的走勢也驗證了最初的判斷,目前看水泥的邏輯依舊沒有變化,如果說連水泥股都研究不透的話,對于跟蹤建材其他領域可能難度就要更大。
除了水泥,防水的確定性也比較高,尤其是龍頭的市場份額在逐步提升。而類似瓷磚、涂料等,相關公司的市場份額整體占比較小,就上市公司而言,散戶關注度并不高,都是基金主導的品種,這就導致股價一直走趨勢并且量能和換手比較穩定。如果再延伸到家具板塊,產品差異化就更大了,各個公司的經營模式也不太相同,無論是主打大客戶還是個人,這些在不同階段或者產業發展周期都是不同的,需要更強的研究分析能力。
總之,對于建材板塊的整體邏輯還沒有結束,只是每個階段的側重點不同,無論參與哪個細分領域,都不要在短期加速的時候追買,因為它們的股性不支持這么做。相反,市場關注度低、股價連續調整后,反而見到階段性低點的概率更大,至少是安全邊際相對較高的機會。對于建材包括其他細分領域,我在接下來的“滾雪球策略”中還會持續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