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頂
摘? ?要: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將課程內容和多媒體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能夠讓學生從畫面、聲音等有全新的感受,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積極投入到生物學習中,感受不一樣的生物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知識學習生物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多媒體;有效整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以粉筆和黑板為主結合教師講解進行教學,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感覺枯燥,于是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每一個學科教學中,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有更大的優勢,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音頻、視頻等將動畫畫面呈獻給學生,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生物知識,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巧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求知欲望
多媒體技術主要是將生物知識以聲音或視頻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從感官上了解知識,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生物知識。因此,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可以借用多媒體技術導入課程,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生物知識,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思考并探索知識,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生物和生物學》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多地投入到生物學習中,教師精心設計了一段多媒體課件,首先由學生熟悉的動物和植物入手,例如貓、狗、兔子、花、鳥等,然后一步步深入到學生不熟悉的動物,比如袋鼠、松鼠等,展示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然后再進入學生完全陌生的生物,例如,海底生物海星、海豹等,讓學生感受生物的大千世界,學生在觀看后都驚呼生物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非常巧妙地引入了新課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
二、運用多媒體突出重點,化解重點知識
初中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學生剛接觸的一門學科,一些重點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假如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會感覺很枯燥、單調,難以理解這些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技術,根據課本內容精心制作生動活潑、變化多端的多媒體課件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直觀感受生物的變化過程,通過多媒體和生物課程的整合,輕易化解課本中原來難以理解的知識,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一課中,本節課程重點是植物細胞吸水原理和根毛吸水的過程,教師從網上找到了細胞吸水的3D動畫以及根毛吸水的flash動畫過程,并將這兩個動畫與課本內容進行整合,通過大屏幕上惟妙惟肖地展示給學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情況下植物細胞會吸水?它們如何吸水?”“這些吸收的水分經過什么過程到達植物的各部分?”這些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紛紛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在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揭開了這些謎團,化解了課本中的重點知識。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技術,可以生動地給學生展現生物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直觀上認識和理解生物知識,有利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課后總結,實現鞏固提高
學生的課堂教學過程固然重要,課后總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課后總結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對課堂未完全理解的知識進行再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認真觀看多媒體軟件,找到課堂中未學會的知識重新學習,復習已經學會的知識,鞏固本節課程內容,通過課后總結,學生對本節課程進行了集中復習和強化,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效率。
例如,在教學《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一課中,在本節課快結束時,教師讓學生對本節課程進行回顧,并將多媒體課件重新給學生進行播放,分別展示了植物的花、種子、果實、根、莖、葉等植物六大器官,教師讓學生描述植物的結構層次,這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由于部分學生不能連貫地表述,教師繼續為學生展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那么動物體和植物體在結構層次上有什么異同點呢?通過大屏幕的回放,學生們再次回顧了這部分內容,強化了學生的印象,更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為了鞏固本節課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本節課程總結性問題,讓學生鞏固提高知識。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總結本節課內容,將課堂中零星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知識,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總之,多媒體軟件和其他教學方式比較,更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教學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通過多媒體技術和生物課程相整合,降低了教學難度,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國榮.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20(03):192-193.
[2]趙麗.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創新分析[J].新課程(下),2019(12):220.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折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