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鋒


摘 要:優質的數學教學不應當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應當從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建立探索性的、個性化的主體學習方式,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本文簡要地論述了如何開發學生數學潛能,培養創新能力,以此引導小學生個性化的數學學習,從在,增強其思學思維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素質
在教育教學改革已經進入深層次發展階段的今天,各種基礎學科的教學改革也隨之細化。那么,作為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基出學科,教師在小學數學方面,應該注重學生哪一種能力的培養呢?本人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應當注重體現學生的素質教育,從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革除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重理論輕實踐等傳統教法的弊端,建立探索性的、個性化的主體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自立的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此增強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實踐能力。
現具體分述如下:
一、讓學習在思考中確立創新意識
眾所周知,思考是創新的基礎。我認為,在設定讓學生思考對象及目標時,教師從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表現手法,把握住適當尺寸,使學生在思考后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我樣可以這樣設計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揉進學生個體活動,使學生在掌握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通過剪拼的方法把手中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正方形,再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操作活動中,鼓勵學生尋求不同的剪拼方法,并說出理由,讓其他學生對創新剪拼方法引起爭論與共鳴,然后得出相同的結論。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體現創新靈感
我們知道,發現是創新的先導。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在發展中產生創新的意念和靈感。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這節知識時,教師可先鼓勵學生任選一個數,教師都能快速判斷是否能被2(3.5)整除,學生舉出的數據越來越大,但并有難倒教師,當長的一系列能被2(5.3)整除的數排列在黑板上時,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個體思考,相互研究去發現能被2(5.3)整除的數的規律。這樣師生配合,激發學生在發現思索中體現了創新的靈感。
必需指明,學生對某問題的解決是否屬于創新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別人是否提出過,而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于這個學生來說是否新穎,能否綜合運用知識從不同角度去思維,去解決問題。
三、讓學生在求異中學習創新方法
學生求異能力的培養是學習創新方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既然是求異,就要讓學生不死守書本,不拘泥于形式,不守舊于框框,要有獨到的創見,變換的思維,更新的教學方法。如在教完“測量”后,教師可布置通過學生測量計算出學校籃球場的面積,許多學生都是量出籃球場的長和寬之后相乘,求出實際面積。其中有一組量了半個籃球場的長和寬,然后把算出的而積乘以2,求出球場面積。有一組學生只量出長的一半,寬的一半,算出面積后乘以4,求出籃球場的面積。針對后兩種解答的方法教師作了鼓勵,并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多找一些不同于常規的想法和做法,從中學習創新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通過自編應用題,運用多種方法,解答應用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改正所供判斷題的錯題,來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如有這樣一道題:修一條公路,原計劃每天修36.8米,要5天完成任務,實際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任務,求平均比原計劃每天多修幾米?
按常規解答:36.8x5+4- 36.8=9.2(米),但其中也有學生用36.8*4來解答。在課堂中我請他們向全班介紹該題的思路,立即引爭論。通過爭論及時肯定了這種簡潔解題的方法是正確的,激發全班學生向他們學習,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挖掘自己創造潛能。
四、讓學生在想象中豐富創新內涵
想象是創新的李生兄弟,想象力豐富的人,創新精神也強。
心理學家對不同年齡的人作了一次創造能力的調查,最后發發現兒童的創造能力高于成人,這與兒童有豐富的想象有關。在低段數學課中,有這樣一題。
讓學生獨立思考圖形中包含幾個小方塊。許多學生答四塊,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說三塊。我們讓學生拿出學具擺這個圖形,說三塊的學生通過操作認識到自己想象中的思維缺陷,即對“躲”起來的一塊是想象中的空白。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出示原圖形的視覺轉移圖。
讓學生在思維中留下“躲”起來的一 塊在立體圖上表示的清晰形象。又如在教學長方形體積,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求長方體體積既可以用底面積乘以高,又可以用模截面積來以長?學生通過對學具的擺弄和觀察,通過討論回答說:把長方體豎起來放可用底面積乘以高,如果橫著放就是截面積乘以長。這樣的回答是通過了一定的想象才能得出,學生也在想象中體會創新的內涵。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培養學生想象能力中,教師堅持以下兩條:①凡是學生能發現的教師決不替代,更不直接給予結論,②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教學,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新人。
參考文獻:
[1]當代教育得學[J]中國教育出版社.
[2]陳麗英.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數學創意作業的探索[J]教育導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