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宇
【摘 ?要】微文化在互聯網中興起,后又延伸至現實社會,之于新時代大學生在內容供給上、方式方法上和育人實效上正發揮著特有的價值。高校應該切實提高其育人保障、完善議題設置、加強校園微文化的管理機制建設。
【關鍵詞】微文化育人;價值;實踐路徑
引言
2017年底,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優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載體,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生動力。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微信、微博、微信息為主體的微文化生態幾乎伴隨著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并透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尤其是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高校紛紛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共號等微載體發揮其獨特的導向和育人功能。因此,新時代充分挖掘微文化的育人價值,積極探索高校微文化的育人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微文化育人的內涵
微時代催生了微文化,微文化的崛起發軔于智能手機等個人移動終端設備的盛行。梳理文獻發現,微文化的發展軌跡是“微”—微博等媒介—微時代—微文化。“微”的來源:“微”這一概念的產生早于微博的興起,20 世紀 90 年代一支名為“微”的樂隊就已經借歌聲傳播他們的微文化理念。其主唱麥子在其哲學書籍《微的哲學》介紹“生命本微”、“微即溫暖”的哲學思想。此外,“微博等媒介”的興起與“微時代”的到來。微文化是互聯網發展、手機普及及時代發展合力的結果。有學者曾指出微文化產生是后現代思潮的產物,“后現代社會是一個卸除標桿,提倡多元的社會,尤其是在自由度較大的網絡世界中表現更為明顯”。2009年新浪等中國門戶網站的微博悄然興起,微文化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對 2010 年的新詞語進行公示時,曾給予“微文化”的提示性釋義是:指由于微博這一網絡平臺的產生和普及而衍生出來的注重向個體和微觀發展的文化現象。這一解釋從物質基礎與精神指向兩方面對微文化進行了界定。
從育人角度看,微文化是與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同,是看似微觀但更具影響力的文化形態。微文化育人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以微博、微信、微視頻等以“微”平臺為載體以感染、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一種育人活動。
2.高校微文化育人的價值意蘊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質是育人工作,微文化育人與傳統思政育人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它是借助網絡媒介,在“微小”的潛移默化中深刻影響著學生。微文化育人這一獨特的教育實踐表現在:第一,內容供給上無微不至、微言大義。一方面,微文化依托于網絡媒介其開放性使高校微文化不僅限于校園里的微文化,來自校外的微文化也已融入大學生活中,所涉面廣,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信息的渴望;另一方面,近些年來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內容設置更加豐富,除了校園新聞以外,也包括了學生們生活周邊的點滴和所關心的熱點話題。在高校微文化的傳播中,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第二,方式方法上微風細雨、積微成著。高校微文化育人保證了教育對象信息的多元化和信息獲取途徑的多樣性,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話語權和權威性弱化,通過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平等、自由交流機會與空間,打破傳統地自上而下的灌輸模式,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的良好體現,有助于激活高校思政工作內生動力。第三,育人效果上“威力”無窮?!霸谖⑽幕膱鲇蛑?,每一次點滴的思考和領悟,會慢慢改變大學生已有的認知,影響他們的價值判斷”。校園微文化通過碎片式、點滴式的育人方式,學生在滑動的手指間便得到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大大提升了育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對每一個體的發展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3.提升高校微文化育人的路徑初探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微文化具有開放性,高校育人更要借力使力,一方面加強監管、健全機制,另一方面要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有效做好育人工作。
3.1育人保障:樹立整體意識,形成齊抓共育的“全員化”良性模式
學校層面頂層設計,教師人員負責指導實施,大學生為微平臺建設的主力力量,既是參與者又是管理者。當前,部分高校微文化工作主要由各職能部門(學生工作部、團委、宣傳部及信息中心)和二級學院等相關部門共同完成,部門之間往往職責不明確,實效性欠佳。 因此,要加強和明確主力軍隊伍建設、專兼職相結合,需要培養出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專業技能的高水平高校微文化建設隊伍,又需要注重輿情監管隊伍和網上評論員主力隊伍。
3.2議題設置:突出問題導向、回應現實關切,提高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內容供給
議程設置是傳播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處理、整合和過濾網絡信息,通過剔除干擾信息和負面信息,強化有效信息。第一,高校微文化不僅要結合學校的工作重點,唱響主旋律、開展時政宣傳,更需要挖掘大學生身邊的網絡素材,設置熱點議題、讓思政教育更緊密地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娛樂之中。比如,舉辦網絡文化主題活動,開展大學生網絡文化產品創作,傳播正能量;結合關鍵時間節點、重大節日在微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充分討論與參與,增強學生的認同感。第二,建構大學科同心圓、不限學科內容,充分挖掘課程思政融入微媒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立德樹人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立身之本。育人是育才的前提,立德是育人的根本。高校應當充分挖掘任何一門課程的育人內容與價值,并有效地融入校園微文化中。
3.3管理機制:做好微媒介的輿情監管,整合各平臺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法加強對網絡社會的監管力度,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蔽⑽幕斯ぷ鞯拈_展離不開有利的監管體系。一方面,高校應當完善校園微平臺內容發布審查、信息糾錯、專題培訓、融合創新、激勵評優等全流程工作機制。另一方面,發揮大學生群體“微自治”的作用,通過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融入起其中,切實提升微文化育人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鴻聲、郭興.無“微”不至:當代微文化解讀[J].藝術百家,2014(03).
[2]馬麗華.高校微文化育人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4).
[3]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基金項目:安徽建筑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專項:“大思政”視域下高校微文化育人價值及其實踐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