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軍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軍民抗戰群雕
穿過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的呂梁山脈,7月6日,《科學導報》記者步入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賀龍元帥的大型雕塑,在雕塑后面及左右墻壁上有幾幅浮雕,講述的是當年在黃河沿岸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場上,戰士們英勇殺敵的壯烈場景。在紀念館負責講解的白蓉告訴記者:“當年,蔡家崖所在的興縣作為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曾是八路軍120師主戰場之一,承擔著保衛延安的使命,也是紅軍東渡進軍華北的東大門,晉綏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賀龍、關向應、林楓等同志長期戰斗和生活在這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也先后路居此地,著名的晉綏干部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由舊館和新館組成,舊址部為一大一小兩個院子的套院,建筑物主要為石拱窯洞,磚包大門,起脊瓦房,蓋瓦歇廈,充分體現了三四十年代晉西北地方民居特色。前來參觀紀念館的蔡家崖村民雷凱兵說道:“紀念館擴建以后,來參觀的游客也日益見多,村民們見此也紛紛開辦了農家樂、民宿、旅游商品銷售店、特色餐飲店等,積極參與發展鄉村旅游業。”曾經破爛不堪的村子,也變得越來越整潔。土生土長的蔡家崖村民溫雪敏,在太原的飯店里打拼多年,練就了一手好廚藝。看著老家家門口那條小街越來越熱鬧,2019年底,溫雪敏下定決心——回蔡家崖去,返鄉創業!“我家就住在蔡家崖紅色一條街,我家隔壁就是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溫雪敏對記者說道。借助如此珍貴的地理位置優勢,今年5月,他的農家樂小飯店在自家修葺一新的院子里熱熱鬧鬧地開了起來。一進小院,茄子、豆角、西紅柿……他自己種的農作物果實掛滿了枝頭,既裝點了這間古樸舒適的農家小院,也滿足了前來就餐的游客對田園生活的好奇,在3間窯洞的映襯下,正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好光景。
走進蔡家崖文化活動室,75歲的溫志龍正跟67歲的牛秀平一個拉二胡,一個彈電子琴,紅色歌曲蕩氣回腸。溫志龍21歲去北京當兵,之后轉業到同煤集團,退休后回到了蔡家崖,幾乎每天都要到村里活動室來拉會兒二胡。他去年腦部做了一次手術,腿腳也不太靈便了,談起晉綏歷史,談起毛主席,談起習近平總書記,老人顫巍巍地伸出大拇指,口里念叨著:“咱們蔡家崖人跟著共產黨沒錯,總書記還惦記著咱們老區人民。毛主席跟習近平總書記都是咱們的好領袖。要永遠跟著共產黨走。”此時,一聲汽笛長鳴,原來是一輛紅色主題的列車“蔡家崖號”駛進了站點,從村民口中得知,自2018年6月21日全面通車以后,不僅結束了蔡家崖不通旅客列車的歷史,還讓“到蔡家崖去”的旅程更加便利。兩年間“蔡家崖號”累計開行2792趟,運輸旅客223萬人次。2019年,興縣共接待游客143.4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2.35億元。已成功舉辦三屆的“紅色興縣”旅游季活動圍繞著吃、住、行、游、購、娛,帶動旅游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3年來都保持18%以上的年增幅,作為曾經的深度貧困縣,興縣如今正在小康之路上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