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長于城市里的人,不要說接觸動物,和自然的接觸都很有限。這個月我們去探訪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找尋和它們的相處之道。而后我們才發現,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大自然,實際上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動物旅行”已經不算是什么新鮮事。為了動物開始一次旅行,最常見的就是去動物園,然而動物園卻是人類的原罪一人類為了觀賞和獵奇,限制了動物的自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代動物園的核心目標是物種保護,核心行動是實現積極動物福利。好的動物園,會尊重動物的生活和生存習慣,也會讓我們看到動物是有尊嚴的,而非只是將動物作為人類消遣和觀賞的對象。本期我們采訪了著名的自然科普作家花蝕,他走訪了國內乃至世界的動物園,他說“好的動物園,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認識野生動物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身臨其境。對于大眾來說,因為地處偏遠、花費不菲,暫時還是一種較難實現的旅行方式,但已經有不少人為之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奔走。我們采訪了長期拍攝鳥類的自然攝影師、常年在雨林里拍攝動物的自然達人,也對話了環保NGO組織和福建省內著名的自然教育機構。我們不僅是為了向讀者提供這樣有趣的“動物旅行”的樣本和案例,更通過采訪了解到,這些起先因為熱愛動物而,上路的旅行者,都參與到了動物保護和生態保護中來。
對城市人來說,自然教育是更容易了解和接觸自然的方式。去年我在廈門的黃厝海灘和一群小朋友體驗了一次灘涂上的自然生物課。趁著退潮的時候,手拉手一起走向數十米深的灘涂,那個場面看上去就像圣經里的摩西渡海。當時具體觀察了什么生物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了,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告訴孩子們“不能觸碰,更不能帶走”,因為那些生物屬于海洋。經過那一次體驗,我才真實地感受到,原來大自然就在我們身邊。在國內的一線城市里,這樣的組織和課程正在變得越來越多。相對于過去枯燥乏味的自然課,這樣的自然教育才是孩子們需要且必要的。
最后,我們在這個非常時期做這樣的一個專題,更重要的是想傳遞一個信息:不要提到“野生動物”就為之色變。就像我們的專題名“到自然里做客”一樣,我們和動物們共享著這個星球,如果說城市是人類構筑的堡壘,那么自然就是動物的家園,我們去別人家里做客,就要遵守主人的規則,學會和動物相處的“社交禮儀”。所以,當我們在提“生態旅行”“動物旅行”時,倡導的是通過這樣的旅行方式去學習與大自然動物們的相處之道。
黃達隆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