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鈺童 趙睛
內容摘要: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底層社會深受教會所推崇的禁欲主義與來世主義的束縛,壓抑了人性。女性的地位更是卑微低下,被當作男人的附屬品,毫無話語權。長期處于這種壓抑的環境下,群眾對于人性的解放就愈加渴望,而黑死病的席卷更加動搖了教會的權威,《十日談》就此誕生。作者薄伽丘揭露了教會的偽善與黑暗,提倡現世主義和人性解放,同時肯定了女性的地位,《十日談》也因此被稱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宣言書,帶領人類開啟了新的篇章,本文旨在具體分析《十日談》對于文藝復興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十日談》來世主義禁欲主義人性解放
一.肯定女性地位,呼吁男女平權
1.激發女性獨立意識
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的歐洲大陸上,女性一直是罪惡的化身。《圣經.J日約》中夏娃因禁受不住撒旦的誘惑而偷食禁果,成為了人類墮落的根源。古希臘神話中塞壬和美杜莎等女性形象都是迫害男人的妖女。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女性長期處于弱勢地位,被當作男人的附屬品。《哥林多前書》中提到“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并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女性只能服從于男性。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紀,教會為了維護教皇權威,數萬女性因此遭受迫害,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女巫審判”。可《十日談》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充滿智慧的,她們不再依附于男性,擁有女性的獨立意識。第一日故事五中就講述了一位聰明的女性通過一席特殊的母雞宴使國王打消了對自己的非分之想。《十日談》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就例如第八日故事四中,寡婦運用精明的手段非但沒有使猥瑣的神父得償所愿,并且讓他蒙羞丟臉,受盡懲罰。在薄伽丘的筆下,女性不再受男性的支配,她們擁有與男性一樣的權利。她們甚至更聰明、更勇敢,把男性耍的團團轉。這些故事對女性獨立意識的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
2.鼓勵女性自由追愛
在這種男權制的歐洲社會,女性的婚嫻也往往都由父母做主,這種現象在上層社會尤為常見。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講述的就是在父權制的社會下,女主人公敢于反抗父親指定的婚配,并與愛人私奔,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世紀乃至文藝復興時期,婚嫻很多時候不是以愛情為紐帶,而是以金錢、地位或者是勢力等。在這種父母包辦婚嫻的情況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服從,更無白由可言。女性若敢反抗,大多數會遭到父母剝奪繼承權的威脅。[2]在《十日談》中作者薄伽丘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嘲諷。書中凡是這種被親人包辦的婚嫻,結局都以悲劇收尾。例如第四日故事八就描寫了一位有錢人與窮姑娘彼此相愛,但有錢人的母親希望他能娶一位門當戶對的小姐,便從中阻撓,卻間接害死這對有情人的故事。書中第五日故事四則與之相反:千金卡德莉娜大膽主動地追求愛情,最終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薄伽丘在書中寫道“在所有的自然的力量中,愛情的力量最不受約束和阻攔;因為它只會白行毀滅,決不會被別人的意見所扭轉、打消的。”在黑暗的中世紀,教會將愛情視為罪孽,女性主動追求愛情更是天方夜譚。而薄伽丘卻認為愛情是人的天性,在愛情中男女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一先進思想不僅體現了女性的獨立意識,而且對后代人愛情觀的養成影響巨大。
二.否定神權至上,弘揚人文主義
1.批判來世主義,肯定現實幸福
基督教主張奧古斯丁建立的原罪說——人,生來有罪。這種罪來源于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背叛上帝而受到懲罰,上帝將他們逐出伊甸園,在人世間受苦贖罪。因此他們認為現世王國是充滿罪惡的,只有在現世中約束自我、受盡苦難才能在死后去到天堂、獲得來世的幸福。[3]而薄伽丘主張“幸福在人間”。在《十日談》的序中,薄伽丘就具體描繪了黑死病的可怕以及當時動亂的社會:“一個尸架上常常載著兩三具尸體。夫妻倆,或者父子倆,或者兩三個兄弟合放在一個尸架上,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浩劫當前,這城里的法紀和圣規幾乎全都蕩然無存了。”黑死病的蔓延如同世界末日來臨一般,可以代替天主洗清人類罪過的神父也難逃一劫,很多神職人員借此機會貪污斂財,人們不愿再相信上帝可以救贖人類,也不再約束自我、尋求來世,就如同書中寫道“城里的人們大難當前,丟下一切,只顧尋歡作樂。”《十日談》中毫不避諱地提及主人公對愛情、欲望以及錢財的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人們不再壓抑本性求得來世幸福,而是及時享樂。黑死病以及《十日談》中對現世幸福的肯定深深動搖了人們心中的神權主義,教會的統治開始走下坡路。
2.譴責禁欲主義,宣揚人性解放
在當時的社會,“性”被看做一種齷齪的事物。夫妻進行性行為的唯一目的是為了繁衍后代,除此之外其他目的的性行為都是罪過。奧古斯丁曾說過:“我不知道還有什么事物比女人的擁抱和肉體的結合更能使男人的心墮落”。[4]教會對“性”也做出了很多規范。比如星期六為紀念圣母瑪利亞不許行房,周日為紀念耶穌復活不許行房。為了減少“性”的歡愉和快感,教會還會規定女性穿上特定的內衣等。禁欲不僅僅是約束性欲,同時約束對金錢、權勢等一切的欲望。人要壓制白己的本性,要勞苦修行,才能洗去身上的原罪,才能在死后去往理想天國。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就深刻地抨擊了教會的虛偽,主張人性解放。在第三日故事四中,愚蠢的普喬在弗利斯修士的哄騙下勞苦修行只為洗去身上罪孽,但修士卻只為支走普喬,方便與普喬的妻子尋炊作樂而已。故事最后寫道“普喬兄弟苦苦修行,一心想登天堂,不料反而把別人送上了的天堂。”由此可見,薄伽丘認為性欲是人之本性,性行為是如天堂一般美好的。薄伽丘諷刺這些神職人員披著“禁欲”的外套,卻白行這對他們來說齷齪無比的事情。《十日談》中更不避諱談及女性對于性欲的追求,其中大半講的都是女性偷情的故事。這種對人性解放的號召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反對蒙昧主義,提倡理性科學
恩格斯曾提出“當時反對封建制度的每一種斗爭,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頭指向教會。”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教會及教皇的地位至高無上,教會的權威發展到頂峰,沒有人敢對教會提出質疑,這禁錮了人類的思想,壓制了人類天性。若有人違背他們的意愿,則可能遭到迫害和懲罰。布魯諾和伽利略都曾因追崇科學而被施于酷刑,折磨致死。在《十日談》發行后,薄伽丘也時常受到教會的迫害和威脅,教會甚至要將他的著作全部燒毀。在他死后,教會對他的報復也從未停止,并毀了他的墳墓和墓碑。在這種情況下,中世紀的文學領域幾乎空白,教會的蒙昧主義阻礙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因此,薄伽丘在《十日談》中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揶揄了封建教會的蒙昧主義。比如在第一日故事一中,恰潑萊托是個無惡不作的小人,卻因臨終懺悔感動了神父,死后被當做圣徒,葬在教堂之中。類似這種嘲諷揶揄教會的愚昧、抨擊教會偽善的故事還有很多。薄伽丘謳歌了人性,提倡人人平等,《十日談》也因此被稱為“人曲”。
四.結語
《十日談》作為文藝復興的宣言書,給后世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薄伽丘通過《十日談》批判了教會的原罪說、禁欲主義、來世主義以及蒙昧主義。同時,他還贊揚了女性,激發了女性的獨立意識。“英國詩歌之父”喬叟也深受薄伽丘的影響,創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這些先進的思想激發了人們對于人文主義的追求。與此同時,宣揚人文主義的作品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文藝復興的發展。在那個黑暗的時期,薄伽丘所提出的觀點都十分超前,這些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都被人文主義者所提倡宣揚。
參考文獻
[1]《哥林多前書》11.89
[2](德)里夏德·范迪爾門,《歐洲近代生活》,王亞平譯[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3]薛永武.試論中世紀文化及其本質特征[J].理論學刊,2003
[4]D-L.卡莫迪,《婦女與世界宗教》,徐鈞堯/宋立道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介紹:祁鈺童,遼寧科技大學本科在讀;趙晴,遼寧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和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