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言文一直以來是語文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在新課改之后,文言文的比重再次加大,這也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標中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文言文在傳承中華文化的方面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然而當前一味追求“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文言文教學方法,仿佛更加強調“言”的理解,而缺少了“文”的內涵。本文試從文化滲透的視角出發,探究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滲透,以求“文”“言”并行。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文化滲透教學策略
文言文教學在促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體悟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它承載著古人的思維方式、精神境界與文化內涵。當下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容易把文言文當作是古代語言的書面載體,傾向于把文言文文本僅僅作為學生進行“語言認知”學習的對象,而忽視了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一.文言文教學困境——“文”“言”矛盾
現階段的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性價比”,許多教師大多采用:理解題意——落實字詞——補充背景——梳理文意——檢查背誦——強化練習,這樣一個教學步驟,其中對于文言文當中的字詞的落實與文意的梳理是其教學當中的重中之重。“文”“言”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言”過其實
不可否認的是,字詞翻譯與文言句式確實是文言文教學當中的重點內容。學生也只有在了解了文章大意的前提之下,才能對文言文進行進一步的學習。但是,在現實的文言文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文言字詞的落實,句式的梳理以及段落的翻譯的重視程度,似乎真的有些“言”過其實了。而過于緊抓對于語言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文章美與文化美的做法,也使得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出現了“隔”的現象。學生機械的掌握著文言知識,卻不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與常識,終究也只是“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
2.“文”不達意
文言文是學生接觸、了解與感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缺少了對于文化背景的理解,學生也難以真正學“會”文言文,更不可能學“懂”文言文。部分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似乎也看到了文化的課堂滲透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巨大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對于“滲透何種文化”、“以何種方式滲透”等問題上還有些吃不透、拿不準。這也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所補充的文化知識,在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收效甚微。導致教師費勁兒補充的文化知識反而成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負擔。
3.“文”“言”分離
文言文的最大特點就在于無論是其中的語言習慣還是文化背景,都與現代社會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也是為什么文言文難“學”更難“教”的原因之一。而“文”“言”分離的情況也使得本就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的文言文教學過程當中,出現了“油水兩張皮”的情況。有教師采用第一課時介紹文章的作者生平、時代背景與文化背景;第二課時完成對字詞的梳理與句段的翻譯工作的課時安排與內容設置。這樣的教學方式,確實在文言文教學的推進上有著很高的效率,而且實行起來也比較具有可操作性。但是,脫離了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補充,是失去了外殼的游物,而缺失了文化內涵的語言教學也同樣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二.文言文教學策略——“文”“言”并行
文言文的教學如何才能走出以上的困境呢?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必須從學生語言習得的習慣角度來著手。至于文言文教學的實質,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語言習得的過程,只不過這種語言與學生自己所使用的語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語言習得的背后,一定牽扯到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吸收。
1.由“言”入“文”
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語言知識的教學,但又絕對不僅僅只是語言教學。語言的背后,一定是要有文化作為支撐的。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更深層次的層面上加深對于文言文的理解。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記錄工具,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應首先從文字與語言現象出發,而對于語言與文字的理解,也是對于文化本身的理解。
如在進行《鴻門宴》的教學時,通過“東向坐”“北向坐”“南向坐”人手,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宴會座次的文化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的了解項羽與劉邦之間的地位差距,以此更好的理解這篇文言文。相同的,在進行《荊軻刺秦王》的教學時,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圖窮而匕首見”中的“窮”字,可從學生所理解的“貧窮”——“缺少”之意,引到學生已經學過的《桃花源記》中“欲窮其林”中的——“完全”、“窮盡”的意思,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文之后,再次補充“人窮志不窮”當中的“短淺”之意,理解古人對“窮”的理解,即物質可以窮,志向不能“窮”的精神境界。以此,在對單個字詞進行教學的同時,理解了古人對立志的精神傾向。
2.以“文”化人
語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以文化人”,語文的德育功能與文化傳承功能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承載力巨大,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把握好了對于傳統文化的課堂滲透,其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比如在進行《蘭亭集序》的教學時,不僅僅要抓住王羲之的書法來進行課堂的導入。在教學中,更要注意魏晉時期社會風尚與思想傾向的補充,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為何會“流觴曲水”,為何會有“故一死生為虛誕”的論斷。進一步地引導學生對于這種生死觀的討論,完成樹立正確生死觀的德育目標。相同的《寡人之于國也》當中也不僅僅只有中國古代的“仁政”思想,亦有古人處理對于自身、對于他人、對于社會、對于自然關系的一種勸誡。而這些都是文言文當中所蘊含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它們不僅都可以成為教師文化育人的素材,還可以成為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良好外驅力。
3.“文”“言”并舉
在文言文教學當中,“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文”是文言文的靈魂。文言文的教與學除了應該關注對于字詞的落實與句段的翻譯外,還應加強對于作品背后文化意蘊的探求。此處的“文”不僅僅只是文學,更應該是文化,文言文更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教學載體。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歸于對文化的教學。
無論是《論語》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孔子的學習觀、價值觀還是為人處事的準則,亦或是《燭之武退秦師》當中精彩絕倫的外交辭令。這些都需要在文意疏通的基礎之上,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把握。文言文教學當中,語言的教學與文化的教學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應該以語言教學為基礎點,文化教學為提升點,加強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當然,在進行文化滲透的同時,也要注意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反思,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文言文的教學也只有在“文”“言”并舉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教學價值與文化價值。
三.文言文教學反思——“文”“言”權重
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接觸、了解與體悟其外在形式與深刻內涵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文言文,還在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處在哪個學段,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當中,都應該重視對于文言文當中“文”與“言”在教學比重方面的權重。教學過程中任何一方的失衡,都會造成文言文教學的偏廢。只有把握好了二者之間的權重,文言文教學才能因“言”而起、因“文”而立。
參考文獻
[1]張旭,傳統文化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II).8 1 0.
[2]梁艷莉,基于文化層面的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學周刊,2019(29):71
[3]黃秋英,略倫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言”融合[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6):29 40.
[4]汪梅林,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化表達[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22).45 47.
[5]谷紅麗,在文言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策略微探[J].語文月刊,2019(02):2931.
[6]楊雅婷,徐梅,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20(06):131-134.
(作者介紹:薛濤,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