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論是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提出來的觀點,其影響深遠,不僅體現在中國畫方面,還對油畫、版畫等各個畫種都有著深遠的意義。氣韻表現在萬事萬物之中,中國畫的留白、線條、賦色都與氣韻的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畫表現氣韻的方式有很多,如馬遠和夏圭的留白、顧愷之傳達內心情感氣韻的線條等。中國畫的氣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動國畫的不斷發展。
一、藝術作品中氣韻的表達
(一)謝赫六法論中的氣韻生動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說:“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睆倪@句話中不難發現,謝赫認為畫面中氣韻的表達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繪畫最高的指導原則,他的六法論在推動繪畫創作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畫面中缺乏氣韻,生動性必然有所降低,這樣并不能使整幅畫面具有張力,更不能保證作品具有較強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怎樣才能使畫面有氣韻呢?這就需要藝術家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氣韻的表達就好比一幅畫能使觀者發現畫面的節奏,給欣賞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氣韻的美學內涵
氣韻表現在萬事萬物之中,在中國,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建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美學內涵。氣韻表現在能使觀者身臨其境,使人有音樂的韻律感。例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整幅畫面對洛神的外在形態、內心情感的刻畫都非常成功,利用人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來凸顯出情思的變化,使人浮想聯翩,有著音樂的節奏感。雕塑藝術家的氣韻則表現在肢體語言的表達上,例如,唐代《昭陵六駿》六駿都有著筋肉表現,神態極其逼真,造型非常細致,六匹駿馬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同樣有著音樂的韻律感。
二、氣韻在中國畫中的表現形式
(一)國畫中的留白與氣韻
1.中國畫留白的作用
中國畫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內涵,而留白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現形式。在國畫中,雖然在人的視覺上看到的是紙的空白,但是正是這種空白能使觀者浮想聯翩,引發觀者的深思,使得中國畫的畫面有更高的藝術境界。南朝謝赫提出的“六法”氣韻,氣則表現在中國畫中的留白上,使畫面有透氣感,畫面在稀疏稠密上有所對比。留白作為中國畫中獨特的藝術形式,有其特殊的語言。留白在中國畫中被稱為布局、章法,主要表現在中國的山水畫方面。例如,唐代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描繪的是游春情景,畫中山、樹、江水和游人交織于一處,遠處江水上只有幾葉小舟,大面積的湖水沒有仔細刻畫,都用空白代替,使意境更加蕭索,增加了畫面整體的意味。
2.中國畫留白與氣韻的關系
在中國畫中,留白與畫面氣韻的傳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畫中的留白都是有意識的留白,雖然其并沒有墨色的皴染,但是空白是構成畫面整體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襯托主題畫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留白不但沒有使畫面顯得空曠,反而使畫面整體更有氣韻。例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畫面中只有一葉孤舟漂浮在湖面上,四周平曠,老者一人獨自坐于舟上垂釣,意境蕭索,引發觀者深思,悲憫之情不禁已到心頭。遠處空曠的湖面跟小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整幅畫面空間上的營造恰到好處,整幅畫面的留白極為重要,烘托了整體的氣韻,使畫面達到了意境的更高層次。又如,夏圭的《溪山清遠圖》畫面中有茂密的叢林、樓閣茅亭等,用簡潔的筆法和構圖,營造了一幅靜雅的湖光景色。同樣采用大面積的留白來烘托整體的氣韻,達到了意境的升華,給人心靈的沖擊,達到了氣韻上的新層次。
(二)國畫中的線條與氣韻
1.顧愷之春蠶吐絲描
元代的湯后士在《畫鑒》上說:“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且形似對或有失,細視之,六法兼備,又不可能語言文字形容者。”顧愷之的繪畫作品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描繪,尤其對人物的心理特征進行了深入剖析,畫面中用線條韻律感表現人物的傳神,意在筆先,不同的線條有著輕重緩急的節奏,力度的表達也游刃有余,通過不同的用筆形式表現出人物間特有的形神面貌,猶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樣。例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表現的是中國貴族婦女的活動,圖中人物線條優美,表現出她們的身份和神采。其中“女史司箴,敢告婕姬”,則用優美的線條刻畫出人物的外形,長裙、發髻、神態刻畫細致,表現出一個善良、純潔、忠貞、端莊的形象,它是顧愷之的代表作品之一。顧愷之表現人物的形象氣質主要是通過線條和賦色的方式來表現,這是顧愷之在表現技法上取得的最高成就。
2.沒骨畫法如何在畫面中表現氣韻
沒骨畫是不用墨線勾畫出物體的形象而用色彩或墨直接進行創作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所以,整個畫面更加注重對色彩的應用與研究,和諧統一是基礎,技法的創新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融入畫家對整個畫面的情感表達,使整幅畫面表現出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在現代沒骨畫的發展中,要學習及接受西方美學的觀點來進行畫面的創新表現,也就是把氣韻生動更好地融入沒骨畫中,這樣才能夠豐富現代沒骨畫。例如,趙佶的《枇杷山鳥圖》不用勾線,整體用水墨暈染來體現水墨韻味,圖中枝葉繁盛,枇杷果實飽滿,山雀、鳳蝶神情自然生動。此圖純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調風雅,氣韻上達到了更高的層次,畫風別具一種細膩之韻致。
(三)國畫中的傳神與氣韻
1.蘇軾的傳神論
蘇軾認為,藝術都應該是傳達自己內心情感的,是抒情的,藝術中都應該有表現人的精神思想。繪畫方面,他一直主張神韻,繪畫作品應該是蕭索簡至。蘇軾認為,創作一幅畫時應該將自己的神韻體現在畫面之中,應該注入自己內心的情感,以達到畫面與自己內心情感的高度統一。例如,蘇軾的《木石圖》畫面中有一棵枯木,枯木的姿態猶如掙扎而生的身軀,樹下還有怪石,形態也是既丑又怪,似一個漩渦一樣,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蘇軾在創作此圖時內心波瀾,自己的仕途不順利,這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表現出耿耿不平的內心,使自己的創作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美學層面。
2.傳神與氣韻之間的異同
傳神跟氣韻都在中國繪畫方面占有很高的美學層次。蘇軾認為,所謂的神似就是畫出事物的內在生命感,表現出主體跟客體的內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只有做到精神層面的高度統一,作品才能是活的,才能使畫面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顧愷之認為,人的精神氣質主要體現在眉眼之間,認為人的肢體形態在人物畫當中并不重要,而使人物畫傳神的最重要的方法是畫出人物的眼神。兩者都是傳神,與氣韻之間存在巨大的關系,使畫面具有氣韻無非就是表現出畫面的精神層面和畫面的神韻,這是傳神跟氣韻的相同之處,但是傳神跟氣韻還有所不同,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表現的是內在情感更深層次生命形態的概括,是對傳神的發展以及概括,氣韻生動把中國畫的發展推到了更高的美學層次。
三、氣韻生動對后人的影響
(一)氣韻生動之中國畫中最高的審美情趣
南齊謝赫最早提出了氣韻生動的概念,而他也將氣韻生動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經過長時間的變遷,氣韻生動作為中國繪畫最高的審美情趣仍然沒有改變。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主要是講究畫面要有音樂的韻律感,更是畫家本身生命感的內在體現,氣韻與傳神有差別,但是二者追求的都是畫面的韻律感。
(二)氣韻生動對中國畫發展產生的影響
氣韻是中國畫家一直追求的新高度,顧愷之的“春蠶吐絲”、蘇軾追求的更高層次美學等都圍繞氣韻這一要點,正是有了氣韻才能使他們的畫面更加富有獨特性,才能使觀者融入畫面中。到了近代,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都沒有放棄對氣韻這一要點的追求,憑借著各自繪畫的風格特色,使中國畫更加富有精神性,推動中國畫不斷地進步。
四、結語
謝赫六法論認為,氣韻生動占據畫面中第一的位置,氣韻作為更高層次的美學內涵,又區分于其他五法,氣韻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想要達到畫面的氣韻生動,人們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正是這一最高的美學要求,引領著繪畫創作者的不斷進步,它是中國繪畫的寶貴財富。
(吉林大學)
作者簡介:郝金則(1993-),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