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愛倫·坡“效果說”理論在 《黑貓》中的實踐應用研究

2020-07-27 16:24:39王蘊璐
牡丹 2020年12期
關鍵詞:小說效果

王蘊璐

埃德加·愛倫·坡是19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也是美國短篇小說最早的先驅者之一。《黑貓》是他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更是他恐怖小說中的經典,可以說,《黑貓》這部小說正是他對于“效果說”最成功的一次實踐,也是這一理論最集中的體現。本文嘗試從對愛倫·坡的短篇恐怖小說《黑貓》的解析切入,從思想主旨、意象塑造、敘事技巧和審美風格四個層面,深入探究愛倫·坡的小說創作理論“效果說”及其在《黑貓》中的實踐應用。

一、愛倫·坡“效果說”解讀

“效果說”是愛倫·坡最著名的文學理論,這也是他一直堅持的創作原則。他在《評霍桑的〈故事重述〉》中寫道,“聰明的藝術家不是將自己的思想納入他的情節,而是事先精心策劃,想出某種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這樣一些情節——他把這些情節聯結起來,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將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實現預先構思的效果”,并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寫細節,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效果,一個預想的效果”。

從這段敘述中不難看出,“效果”一詞無疑是愛倫·坡認為創作最關鍵的核心,創作的目的在于效果的達成,針對這個效果,進行種種目的性的創作,以求最終的效果最大化實現。關于這一點,愛倫·坡也在其文論作品《創作的哲學》里進行了更為詳盡和系統的闡釋,他認為,進行文學創作首先要保證故事的獨特性,基于這一點,作家需要在創作開始前就為將要講述的故事確立一種效果——“我總是在動筆前就問自己:‘于此時此刻,在無數能夠打動讀者心靈的效果中,我該選擇哪一種呢?首先選好一個故事,然后選定一種強烈的效果。”在接下來的創作過程中,作家就要時刻以這個獨特的故事為基礎,以確立好的效果為目的來安排情節、塑造人物。由此,作家就算是從故事本身達成了預設的效果。

可以看出,“效果說”理論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主要可以分兩步:第一步是在創作之前先選定一種需要達成的強烈的效果,并為之搭建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第二步就是在創作的過程中運用具體的方式和手法,設定情節、烘托氛圍,以求最終能夠充分地達到預先所設置的效果。

二、小說《黑貓》與“效果說”關系闡釋

愛倫·坡創作的眾多短篇恐怖小說作品中,《黑貓》堪稱是氣氛營造最為典型的案例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在短篇小說上成就極高的魯迅,也十分認可愛倫·坡對于《黑貓》這部小說的氛圍把控:“愛倫·坡的《黑貓》確實有點駭人。”很明顯,“駭人”在這里指的正是作品中愛倫·坡所營造的氛圍帶給讀者的感受,也是愛倫·坡認為一部恐怖小說需要達到的效果。

從《黑貓》的情節來看,作為一篇恐怖小說,愛倫·坡在故事中幾乎提及了所有能令人感到恐怖的元素。詭異恐怖氛圍的營造和氣氛渲染自始至終貫穿了整個故事,并且隨著情節的發展層層遞增,這種效果的強烈程度在黑貓現身于“我”家地窖的墻里時達到了頂峰,而故事也在這里戛然而止。

通過這篇小說,人們可以將愛倫·坡實踐應用“效果說”理論的途徑分為兩條:第一條是思想主旨、審美傾向層面之于“效果說”的實踐,即“效果說”實踐的創作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確定效果并構建情節;第二條途徑恰好是圍繞著第一條途徑進行、為第一條途徑而服務的,愛倫·坡以運用各種敘事技巧、塑造各種意象等不同的手法來構筑一個具體的環境。將這兩條途徑結合起來,就完美地達到了愛倫·坡對于“效果說”理論實踐的基本要求。

三、《黑貓》在思想主旨方面之于“效果說”的實踐

(一)黑色場景與死亡主題

儒家以“喜、怒、哀、懼、愛、恨、惡、欲”為“七情”,恐懼是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情感之一,而恐懼最古老、最強烈的來源則是未知。從生下來那一刻起,所有的人就都在一刻不停地走向生命的終點——死亡。但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結束是人們所不知道的。愛倫·坡在《黑貓》這篇小說中緊緊圍繞著死亡主題構建出黑色場景,讓讀者感受到違背生存欲望的恐懼感,并且隨著情節發展,這種情緒將會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深刻。例如,小說文本寫道:“我決定將尸首砌進地窖的墻里,據傳說,中世紀的僧侶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將殉道者砌進墻里的。”“我”小心翼翼地走進陰暗的地下室,用一把鐵鍬輕易地撬開磚墻,將妻子的尸體沿著內側的夾墻擺好,再抹上泥灰。在這個隱秘的地下室里,“我”掩蓋了自己的罪行,甚至得意揚揚起來,畢竟中世紀的僧侶們就是這樣做的,而“我”不過是延續了這種做法,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黑夜里、在鮮有人跡的地下室里,“我”完成了自己的罪行。黑夜掩飾了罪惡,而地下室又是一個十分隱秘的地點,這給了讀者關于無人環境的豐富想象空間,也難免產生傷及同類之感,害怕同樣的情節有朝一日也會在自己的身上上演。同時,這種異于現實場景的陰森、黑暗的場景有利于促進讀者沉浸在作者創造的獨特世界中,越是脫離現實,反差帶來的心理效果也就越是成倍增加。

(二)人格變化

作為一部帶有濃厚奇幻色彩的小說,《黑貓》歷來為人津津樂道。小說中種種的原因、伏筆、意象構成了善良、正義與邪惡的對立,這種對立不僅僅出現在主人公與黑貓之間,還出現在主人公本身、黑貓本身之內。在交代了第二只黑貓的名稱與樣貌之后,“我”一直想避免成為罪惡與邪念的犧牲者,期望將災禍轉移,或者是直接消滅災禍的源頭,當這些都無濟于事后,“我”反而被代表災禍的黑貓所懲罰和審判。而主人公“我”自身的善惡對立也是愛倫·坡在敘事技巧層面對于“效果說”的實踐,其產生原因將在下文中進行論述。

四、《黑貓》在審美風格方面之于“效果說”的實踐

(一)反道德說教

在愛倫·坡的眾多恐怖小說中,《黑貓》的題材可以歸類于兇殺與復仇,恐怖在這類題材的作品中往往從非道德的、非人性的角度上展示給讀者。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犯了殺人這種罪行,公眾必然會在道德層面對他進行譴責,法律也一定會給予他嚴厲的制裁,因為他觸碰了道德與法律的底線,違背了人性。相應地,如果施暴能夠給一個人帶來快感,并且長期沉溺于此,人們普遍的共識是這個人的精神一定出了問題,也就無法再以道德和人性去理解。而這正好被愛倫·坡運用于他的恐怖小說中。

在《黑貓》這篇小說中,愛倫·坡詳細地描寫了主人公,即違背道德與人性的施暴者的心理,但是他并沒有對此進行譴責。愛倫·坡將“道德”和“創作”相對立,認為前者會剝奪文學作品的魅力,道德說教與文學創作在審美上是格格不入的。在題材的選擇、情節的設計上,只要作品最終能夠觸動讀者的心靈、讀者體驗到的感情能夠完美達到預設的效果,作品是否具有社會價值與道德意義,都不在愛倫·坡的考慮范圍內。而這種效果是依靠“新”與“奇”,即非人性、非道德的題材與情節結合達到的。正是由于主人公精神不正常產生的非道德情節,愛倫·坡又在敘事技巧層面完成了對“效果說”的實踐,這部分將在下文中進行論述。

在《黑貓》中,愛倫·坡描寫罪惡,探索人類精神的陰暗,但是并未進行說教來告誡世人,以達到宣揚良好道德觀的目的,更無意解決人類命運的難題。事實上,他只希望讀者能完全沉浸在他精心營造的恐怖效果中,并且感受其帶來的獨特美感。

(二)怪誕

怪誕這個詞往往伴隨著離奇、靈異、怪力亂神等一起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怪誕普遍體現在超自然現象的情節上,它是超出科學范疇和人類認知的。這也正是文學作品的一大魅力——將種種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與作者想要達成的效果相聯系,作者通過巧妙地設置懸念與鋪墊情節,使違背自然現象的情節完美地展示出來。

《黑貓》這篇小說中也存在著這樣一個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那就是黑貓死而復生的情節。

黑貓普路托在被“我”殘忍地殺害不久后,又以另一個身體回到“我”的身邊來向“我”復仇,這種詭異的情節本身是超自然的,是出人意料、不能被解釋的。但正是由于作品中多次的鋪墊營造出了一個怪誕離奇的氛圍,讀者在閱讀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個與自然科學規律不相符的情節,并且帶來一種“復生的黑貓前來復仇”的恐懼。同時,這也帶給讀者一種強烈的恐慌感:似乎一切正由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恐怖事件會在不可預測的時間、地點無緣無故地突然發生,但一切的情節卻又是合乎情理的。

緊湊的情節環環相扣,這讓讀者隨時保持著緊張的情緒;不可控的發展與后果,對生命的威脅讓讀者不斷感到焦慮。這兩種情緒也將會隨著劇情的發展變得愈加強烈。這也正是愛倫·坡從反科學、反常識的角度對“效果說”的實踐,情節可以杜撰,內容也可以脫離實際,這些超自然現象的發生恰好有助于效果的呈現。

五、《黑貓》在意象塑造方面之于“效果說”的實踐

《黑貓》這篇小說所講述的恐怖事件,始終都是圍繞著“我”先后養的兩只黑貓展開的,愛倫·坡借主人公“我”之口是如此描寫這只黑貓的:“這只貓個頭很大,非常漂亮,毛烏黑柔亮,而且聰明伶俐。我妻子原本就有些迷信,每當提到這只貓的靈性,她就會說到古老的傳說,說黑貓其實是女巫的化身……這只黑貓叫普路托,是我最喜愛的寵物和玩伴。它由我親自喂養,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他都會跟過來。”

“我”在酗酒后將第一只黑貓普路托的眼睛挖了下來,不久后,又“用繩索將貓的脖子勒住,吊死在樹上”,而后,“我”又養了一只相似的黑貓,但很快就對它心生厭惡,最后,暴怒的“我”喪失理智失手殺死了妻子。而在此前,“我”明明是一個性格溫順的人,為什么會變得如此喜怒無常甚至最終做出了如此傷天害理之事呢?從情節來看,“我”的性格在發生轉變時,小說文本提到了這樣兩個情節:其一,“我”是在染上酒癮后變得暴躁的。《圣經》中許多人都是在飲酒后犯下了罪行,因此,酒在基督教中常常與罪惡聯系在一起;其二,“我”是在養了黑貓普路托后開始酗酒的。養貓導致“我”酗酒,酒的罪惡讓“我”性情大變,最后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人類將遭到的災難和犯下的罪惡歸結到動物身上,是古今中外皆有的行為,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似乎只要處死一只動物,就可以徹底地擺脫災難、抵消罪惡。《圣經》記載,在“贖罪日”這一天,猶太民族會牽出兩頭公羊,一頭用于獻祭,另一頭則任由其在田野間奔跑,同時祭祀會向神說明猶太民族在過去一年中犯下的所有罪惡都已經轉移到這頭公羊身上了,最后再放火燒死這頭公羊以求得神明的寬恕,這就是有名的“替罪羊”一說——因此,當“我”需要給酗酒導致的不良情緒找一個發泄口時,黑貓普路托就毫無疑問地成了“我”的“替罪羊”。

同時,在一些宗教社會,特別是基督教統治的社會中,黑貓常常與巫師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而巫師常常被視為異教徒的標志。基督教對待異教徒的態度非常極端,始于15世紀的排巫運動在歐美大陸上持續了三個多世紀,這種態度即使到了愛倫·坡所生活的年代也依然沒有得到完全的改善——1692年美國塞勒姆女巫審判案中被判枉死的20余人和被監禁的200余人,直到1992年才被議會宣布恢復名譽權。在一些民族傳說中,女巫的眼睛也有著控制人心或攻擊人的作用,希臘神話中的女巫美杜莎的眼睛可以將與她對視的人石化。因此,在選擇黑貓普路托作為“替罪羊”時,“我”才會最先對它的眼睛下手。

那么,黑貓普路托是如何給“我”帶來厄運、引誘“我”走向罪惡的道路呢?在小說文本剛開始介紹這只貓時,“我”將這只貓稱為“他”,黑貓都是女巫的化身,這也是“我”妻子一開始就提到的。最重要的是,這只黑貓的名字叫普路托——在羅馬神話中,普路托是冥王的名字,與希臘神話中的哈迪斯對應。他主宰著陰間,掌控著死亡,是地獄的統治者,負責看守人們死后的亡靈并給予他們相應懲罰。值得注意的是,古羅馬沒有專門用于祭祀這位冥王的神廟,根據記載,羅馬人只在特定的日子殺死一只黑色的動物作為獻祭。因此,當這只黑貓被取名為普路托時,它本身就已經帶有詭異離奇的氣質,“我”定是清楚關于普路托的傳說的,但“我”仍然給黑貓取了這樣一個名字,似乎故事的走向在冥冥之中早已經注定。

在普路托被害的當天夜里,“我”的房子就被莫名的大火燒了,所有的財產都化為烏有,唯獨剩下一面墻,墻面上出現了一個脖子上套著絞索的貓浮雕。接下來,“我”又找了一只同樣被剜掉一只眼睛的黑貓為寵物帶回家,這只黑貓前胸上一個白色圖案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陰森恐怖——一個絞刑臺,這一切都與女巫和冥王等詭異的詞語聯系在了一起,“我”變得更加不受控制,最終耗盡了僅存的一絲善念。

六、《黑貓》在敘事技巧方面之于“效果說”的實踐

(一)第一人稱內聚焦模式

針對《黑貓》這種心理恐怖題材的小說,愛倫·坡采用了第一人稱內聚焦模式進行敘事,因為這樣的敘述方式所營造的恐怖氛圍能夠以內聚焦的方式傳遞給讀者。

“聚焦”是敘述學領域中的一個術語,由熱奈特提出。“聚焦”不僅指“誰看”,還指“誰感知”。換而言之,它不僅取決于以誰的視角來來看待事物,還涉及敘述者心理和精神層面以及通過敘述所反映出的問題。對此,以視點為依據,熱奈特將“敘述情景”分為三類,即無聚焦或零聚焦敘事、內聚焦敘事、外聚焦敘事。愛倫·坡在《黑貓》這篇小說中的敘事就是通過內聚焦的方式開展的,即限知敘事。在這種小說中,敘述者多為事件的親歷者、或是和親歷者知道的一樣多,這使敘述者的視野受到了限制,他不能說出人物所知范圍外的事,進而限制讀者的視野,使讀者看不清事件的全貌,一系列的懸念也正是產生于此。在《黑貓》中,這種敘事模式是通過第一人稱敘述與多重敘事相互補充來實現的,并且最終得到一個完整的故事。

關于第一人稱視角的運用,美國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利昂·塞米利安認為:“讓當事人親自講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的生活經歷是最好的,這樣,故事就具有更強烈的情感色彩,讀起來就有如從心靈中撕裂出來的供白……”讀者能通過這樣的角度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意味,進而將恐怖效果營造得更加直擊心靈,也就更利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愛倫·坡在塑造“我”這一人物形象時,賦予了“我”感情敏銳且善于自我表達這兩個特質,其意圖有二:首先,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恐怖事件與事件帶給敘述者的恐怖心理構成對話關系,在創作過程中能夠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其次,讀者在閱讀時能夠自然而然地與敘述者豐富的心理活動構成對話關系,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起到將恐怖氛圍傳達給讀者的作用。因此,“我”在敘述恐怖場景時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感受到的恐怖情緒表現出來,與恐怖事件形成一種互相呼應的關系,使讀者在閱讀時似乎完全進入“我”的內心世界,感受著同樣的恐懼,甚至達到分不清“我”是主人公還是讀者自己。

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的敘述者,可以按照其參與情節的多少分為三類:參與者、主要人物見證者、次要人物見證者。其中,次要人物見證者僅作為串聯起劇情的線索出現,不參與主要劇情,如菲茨杰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尼克,顯然,《黑貓》中的“我”并不屬于這一類人物。《黑貓》中所描述的恐怖事件可以簡要概括為“一個殺害了黑貓的人被另一只黑貓以一種離奇的方式報復的故事”,由此不難發現,“我”與黑貓都同時擔任著被害者與加害者兩個角色——黑貓先是作為受害的一方出現,后又成為了加害的一方,將恐懼情緒帶來“我”身邊;相應地,“我”在《黑貓》所描述的恐怖事件中,先是作為加害者參與了恐怖情節的制造,后是作為受害者見證了恐怖情節,并且通過敘述成為將情節傳達給讀者的恐怖效果的制造者。

(二)敘述視角的轉化

在閱讀《黑貓》的過程中,讀者對“我”敘述的可信度會先后產生兩種不同的想法。首先,讀者會認為“我”的可信度較高:由于“我”親身經歷了這些事件,“我”的眼睛就好像一個攝像機,能夠完整準確地記錄下發生在“我”與黑貓身上恐怖離奇的事件。但隨著敘述的展開,讀者也逐漸對“我”的敘述可信度產生懷疑:讀者開始認為“我”是一個精神異常的人,那么“我”所敘述的恐怖離奇的事件就有可能是“我”臆造出來的,或者無意夸大了正常的自然現象。這種由病態人格敘述者敘述的故事往往具有獨特的恐怖效果,因為它給讀者呈現出的精神世界是扭曲的、瀕臨崩潰的,是異常且特殊的,是符合文學理論中“陌生化”的概念的,能夠給讀者帶來新奇的感受與強烈的刺激。那么,這種刺激與恐怖效果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黑貓》中的“我”本來是個溫順善良的人,最后變得殘忍且暴力。“我”本來嚴于律己,卻染上了酒癮,自暴自棄:“我”本來非常喜歡動物,卻變得毫無憐憫之心,肆意虐待它們……“我”放棄了先前的價值、信念或生活來追求相反的價值、信念或生活。這里需要明確的是,這種轉化并非單純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性格變化,而是由人格的逆向轉化所引起的,這其中就涉及了人格二重性的特點。根據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人格整體論,人格是由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部分構成的。其中,意識是最表層的人格結構,也就是自我,包括感受、記憶、情緒和思維等;個人無意識是第二層,主要內容是情結,包括個人的沖動和欲望,它決定著人格取向與發展,相當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前意識;集體無意識作為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潛意識部分,是每一個人的腦海深處由世世代代的祖先留下的遺傳痕跡,即原型。榮格認為,對人的人格和行為產生極為重要影響的主要原型有四種:人格面具、阿瑪尼或陰性機制、阿尼姆斯或陽性機制、陰影。其中,人格面具和陰影就是產生人格二重性的兩個因素。

從分析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講,人格面具實際上是人類社會性的體現,是人們的意識決定自己需要塑造的某種形象,這種形象為了順應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需求而出現的,是人們需要展示出的外在形象。社會活動特別是社會交往的多樣性要求人格面具具備多面性,因此,人格面具并非單一的,更并非最真實的自己,最真實的自己是人們的陰影。陰影這個原型中容納著人類最基本的動物性,是人們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或無意識存在的人格,類似于弗洛伊德“本我”的概念。陰影的組分大多是讓人們覺得蒙羞或難堪的內容,因此,人們的意識就會用人格面具來隱藏自己的陰影,這種自我壓制的意識也就進一步地促成了陰影的形成——越是要把自己認同某種美好正向的人格面具展現出來,人們的陰影就越負面。

人格逆向轉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心理失衡導致的人格面具與陰影間的沖突。意識主導著人格面具,而陰影是無意識的或被意識所隱藏的,這二者之間的反差越大,對立就會越明顯越強烈,就越容易產生沖突,如果不能在沖突產生時正確地處理二者的關系,陰影就會從人格面具中掙脫出來,使人格分裂或者產生逆向轉化。人格面具與陰影之間的反差、對立與沖突,是愛倫·坡最擅長描寫的,也是他在恐怖小說中最常涉及的主題,表面上,《黑貓》寫的是圍繞著黑貓展開的恐怖事件,實際上是在寫“我”心理的失衡,是在寫“我”人格逆向轉化的全過程。人物的人格面具后隱藏著巨大的陰影,這種恐怖的陰影仿佛隨時會爆發的火山,形成了奇特的恐怖效果。

以上述轉化中“我”對動物態度的轉化為例,“我”最先展示出來的是一個喜愛小動物、充滿愛心的形象,這就是“我”人格面具之一,而后來“我”變得脾氣暴躁,將自己的寵物當作出氣筒、替罪羊,肆意虐待它們,這就是“我”的陰影之一。“我”的本性是非常排斥、厭惡動物的,卻表示自己曾經是一個非常喜歡動物的人,由此可見,這種陰影本來存在于“我”的潛意識中的。在現實生活中,來自外部的諸多束縛與來自內部的自我意識的壓制使人的個性只能展現出某一面的特質,導致人外在表現與內在的欲望和本能間出現較大的反差,而人的意識在面對這種反差時會做出掩飾或逃避的行為,因此“我”才會以愛來掩飾對動物的恨。為掩飾對某人或某事物的仇恨,而對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愛意,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很多,而在《黑貓》中,“我”作為一個文學形象,正是將現實人物的這一行為無限地放大了。

這樣的轉化留給了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因為每個人的人格都具有二重性,而讀者在閱讀《黑貓》這部描寫由二重人格的對立沖突導致人格逆向轉化的小說時,就能感受到異常恐怖的感覺。套用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話來說,在愛倫·坡這“空氣稀薄的文字”和“模糊的焦點”中,讀者可以感受到“敏于流淚的恐懼”與“心靈的不適”,因為《黑貓》這部短篇恐怖小說通過不可靠敘述者導致的敘述視角轉化,成功地將人們的陰暗面展現出來,塑造了一個貼近讀者隱秘內心的藝術世界。

七、結語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十五版第十卷指出,愛倫·坡是美國短篇小說先驅者之一,是美國哥特式小說和整個偵探小說的創造者,他把神秘和恐怖的文學發展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的神秘故事和偵探小說以及恐怖故事中的氛圍在美國文學中是無與倫比的。之所以愛倫·坡能夠在《黑貓》的創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正得益于他對恐怖效果的追求。在愛倫·坡看來,創作的一切都應當為效果服務,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的言行舉止,最終的目的指向的都是預先設定好的效果。情節的真實與否,人物的言行舉止是否合乎情理,作品本身是否能具備道德說教和社會意義,都不在愛倫·坡的考慮范圍之內。正因如此,愛倫·坡的短篇恐怖小說中營造的恐怖氛圍往往是充滿詩意與美感、具有精神享受性質的,這正是其區別于其他充滿獵奇、暴力、血腥恐怖小說最明顯也是最根本的特征,因而受到了眾多讀者的肯定,并且對后世的創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茨威格、儒勒·凡爾納、波德萊爾等,甚至包括希區柯克和蒂姆·伯頓這樣的著名導演。而放眼《黑貓》這部小說,這種精神享受的來源恰恰是他隱藏在作品深處的思考、對自我的逃避、對人類思維的探索以及對理想的渴望。

(北京市西城區育民小學)

猜你喜歡
小說效果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按摩效果確有理論依據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迅速制造慢門虛化效果
抓住“瞬間性”效果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4
模擬百種唇妝效果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02:11:50
3D—DSA與3D—CTA成像在顱內動脈瘤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伊人91在线| 亚洲永久色|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专区|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天综合|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日本一区高清| 免费播放毛片|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她的性爱视频|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18|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一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成年A级毛片| 五月激情综合网| 经典三级久久|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1级黄色毛片| 欧美在线一级片|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91成人免费观看|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欧美区国产区|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免费a级毛片视频| 在线国产欧美|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欧类av怡春院|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538国产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色综合婷婷|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