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明
小兒還沒有形成自我保護意識,一旦離開家長的視線極易出現意外,其中誤食異物較為常見。小兒拿到任何東西,都喜歡放到嘴里,體積較小的東西極易被誤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父母要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減少異物對小兒的傷害。
小兒誤食的無毒異物主要有硬幣、紐扣、果核、橡皮或小塑料玩具,也有誤食尖銳異物的情況,例如刀片、碎玻璃、螺絲釘或大頭針等。若小兒吞下的東西并不尖銳,沒有毒,而且吞下一段時間后也沒有出現惡心、嘔吐、面色青紫等癥狀,說明異物已順利進入胃部,家長不必過度擔憂。因為只要能順利進入胃部,大部分東西都能通過人體狹長的消化道,順利排出體外。家長只需密切關注小兒的體征和異物是否排出即可。
若小兒誤食尖銳的異物,則極易阻塞和劃傷食道和腸道,引起多種并發癥,例如消化道出血、穿孔、繼發性感染等,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家長應立即帶孩子就醫。
若小兒誤食異物的體積較大,沒有順利進入胃部而是被噎住,家長需要盡量把握黃金搶救6分鐘時間,否則小兒即使被搶救過來,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腦損傷。若家長不采取在家急救,而是選擇將孩子送去醫院急救,那么孩子極有可能在送醫途中因氣道阻塞窒息而亡,因此異物卡喉最有效的處理辦法是立即將異物摳出。
對于年齡小于1歲的小兒,家長需要將一只手貼著小兒的前胸將其倒立抱起,讓小兒趴在家長的膝蓋上,并用這只手捏住小兒的顴骨讓其臉朝下,然后用另外一只手的掌根在小兒的背部肩胛骨中間位置朝下朝內連續叩擊5次。
若小兒還沒有吐出異物,家長需要立即將小兒翻過來,讓其頭部朝下,腳朝上,用一只手固定小兒的頭部和頸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在小兒兩乳平行中間線部位快速按壓,持續進行5次后,若小兒還沒有吐出異物,需要將其再次翻轉過來重復進行以上操作,直到將異物排出為止。
年齡在1歲以上的小兒出現異物卡喉時,家長可以用雙臂從小兒的身后繞過,伸到其肚臍和肋骨的中間處,一只手握拳,讓拳眼對準小兒的腹部,一只手包住拳頭,持續快速地朝上進行沖擊,直到吐出異物。
以上方法均是在小兒意識清醒時進行的,若小兒已經失去意識,家長需要立即撥打120,同時將小兒置于平臥位,面朝上擺正,將其臉部偏向一方,進行心肺復蘇,每按壓30次進行一次口腔異物檢查,如果有異物排出需要立即將其小心移除,若沒有,家長需要進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復直到急救人員到達為止。異物排出后,家長仍需要帶孩子去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如果異物卡在咽部和食道處,家長不可讓孩子吞咽食物試圖將異物一起咽下,也不可用手摳口腔將異物推入更深處,尤其是尖銳的異物,會進一步損傷食道。家長應立即帶孩子就醫,預防因為吞咽困難無法進食而引發的并發癥,例如脫水等。在就醫過程中小兒需要禁飲食,以防異物長時間停留引發感染。
一旦發現小兒誤食有毒異物,家長要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因為有毒異物一旦被吞入會被快速吸收,耽誤的時間越長,小兒吸收得越多。
誤食有毒異物的急救處理方法是催吐。家長先將小兒口腔內殘留的毒物清除干凈,然后用手指壓迫小兒的舌根和咽部,嘔出胃內的食物,再進行反復性的按壓和按摩,小兒完全吐不出任何東西后,給小兒喝溫水或者淡肥皂水再次進行催吐。若附近有醫院,家長要立即帶孩子到醫院急救。若離醫院較遠,可以在就醫途中進行催吐,保證小兒吸收的毒物量降到最低。若小兒誤食的毒物是強堿或強酸類物質,則不能采取以上催吐方法,以防胃腸發生穿孔情況,家長可讓小兒服食蛋清、牛奶或者豆漿,保護胃黏膜,同時立即送醫搶救。
總之,小兒誤食異物具有極大的危害,家長應加強對小兒相關的知識教育,同時加強看護,以防誤食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