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語言是人類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個體發展的基礎。對于語言發展有障礙的兒童,可以從游戲入手,讓幼兒在游戲中嘗試說,改善發音狀況,促進語言表達和交往能力的提升。
問題描述:班上有個男孩叫銓銓,說話有點結巴,口齒稍有不清,入園時他的家長特意與老師說明了這一情況。
情況分析:銓銓性格開朗,非常喜歡跟人交流,觀察中發現他的結巴與情緒波動有關。當他情緒穩定時,說話很少結巴,但當他情緒激動或著急時,說話就一個字重復多遍。
語言的發展需要環境。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多種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主動交流,可以從幼兒喜愛的游戲入手,緩解緊張情緒,在放松中自然地表達。
1.明確角色分工。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幼兒在園游戲的時間更多了,小班幼兒的游戲首先從“娃娃家”開始。游戲前提出問題:“娃娃家就像我們小朋友的家一樣,你們家里都有誰?”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游戲角色,爸爸、媽媽和寶寶。小班幼兒的性別意識弱,我同樣進行了引導。“男孩當誰?女孩當誰?”銓銓說:“爸爸是男的,男孩可以當爸爸,媽媽是女的,只能女孩當媽媽。”“那你做爸爸還是媽媽?”“我做爸爸,因為我是男孩。”經過討論,幼兒明確了“娃娃家”爸爸媽媽的分工,銓銓說:“我要做爸爸,我來做飯。媽媽去買菜,給寶寶喂飯。”通過交流,讓銓銓有機會說,明確自己在娃娃家的角色分工,更順利地開展游戲。
2.了解區域規則。為了體現幼兒游戲自主,實行了進區插牌。在班級里開設了語言區、益智區、美工區、生活區、建構區、蒙氏區。每次活動前的插牌會在前一天下午抽空完成,每到這時銓銓就和同伴一起有說有笑,商量自己想去的區域。插牌前,我會提出問題讓幼兒思考,如:“你想去什么區?”“你想跟誰玩?””你想玩什么材料?”根據問題,銓銓和小伙伴展開交流。各區域合理規劃互不干擾,圖文結合的區域規則易于幼兒理解,培養了他們專注操作、及時整理的好習慣。銓銓在活動中非常積極,經常提出問題,當他著急說話卡殼時,我會微笑地說:“你別著急,慢慢說,一個字一個字說清楚。”有了我的鼓勵,他的心理漸漸放松,說話也變得清楚流利了。
1.陪伴式游戲。小班的幼兒剛開始接觸角色游戲,并不清楚如何玩,此時教師的陪伴游戲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游戲時,我會全程陪著銓銓,他在“娃娃家”做爸爸,我就去做客;他在“理發店”當理發師,我就去理發;他當小客人,我就主動要求跟他一起玩。陪伴游戲不僅能增強他游戲的信心,而且我主動與他聊天,讓他適應習慣與人交流。
2.互動式游戲。因為游戲角色是幼兒自選的,所以在游戲中他們情緒愉悅,互動多。生活中,幼兒都有過跟家長逛街的經歷,在逛街時也會自備購物袋。游戲中,為小客人提供了購物籃,有了它小客人的角色意識更強,游戲也更投入了。游戲中,小客人銓銓拿著購物籃來到“玩具城”,他看到很多汽車玩具,選了一輛后對工作人員說“我要買這個”,在簡單交流中完成了購物。銓銓把汽車玩具放入購物籃,繼續光臨“蛋糕房”“小超市”“理發店”。最后,他帶著蛋糕和玩具來到晶晶家,主動把籃子里的物品跟大家分享。“我買了蛋糕,我們一起吃吧!”“我買了玩具小汽車,這個是消防車,可以救火的,它還會發出“嘀嘟嘀嘟”的聲音。”銓銓的說話聲持續不斷地傳來,游戲中同伴間的互動讓他沉浸在交流的快樂之中。
1.自我評價。每次游戲結束,都要進行游戲講評。在講評環節,我首先要求幼兒對自己今天的游戲進行一個簡單評價。讓幼兒思考:“今天你在哪里玩的?”“心情怎么樣?”“遇到了什么開心的事情?”“你覺得你今天游戲的表現怎樣?”這幾個問題讓幼兒把游戲中的主要活動軌跡進行了記憶再現,并用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表達。小班幼兒在自我評價時需要教師的幫助,我會鼓勵并引導幼兒擴充詞句,讓他們學著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表達。如:“我今天在娃娃家做爸爸,我很開心”;“我買了一輛消防車,我還跟好朋友一起玩的”。
2.同伴評價。同伴的評價相比較教師的評價,更能發現游戲時的一些問題。幼兒對同伴評價更加客觀,有求助,有贊賞,有感謝,還有分享。如:“今天我想買一塊草莓蛋糕,后來賣完了,我的好朋友菡菡跟我一起分享了她的蛋糕。”“樂樂來我家做客,給我們買了水果,我們一起榨果汁喝。”評價時我會結合視頻、照片等資料,讓幼兒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在互評時我會追問“為什么?”讓他們說出原因,讓他們了解評價他人的因果關系和評價的準確性。
在游戲中,幼兒通過與同伴、老師之間的交流得到了語言表達的機會,同時在游戲和互動中提高了語言發展的技能。銓銓說話時更自信了,語言表達也更流暢了,這些都在游戲中悄悄地發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