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萌
鄭燮在清代文壇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是“板橋派”之宗師。近二十年來,學界關于鄭燮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研究成果比較顯著。學界在研究方向上主要注重的是其作品的版本、真偽、存佚等,直到2006年才有陳曉燕對鄭燮的文學創作進行了綜合論述。
鄭燮(1693-1766),揚州興化人,別號“板橋”,在清代文壇中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黃俶成在《鄭燮論》中提到“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清代、民國述評鄭燮者約400余家,近40年來海內外研究鄭燮的專論、專著約600余種,其中年譜5種,傳記6種,評傳4種,專集10余種。這些都在總結板橋藝術、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可貴貢獻”,對鄭燮做出了一次較為系統的探討。但遺憾的是,《鄭燮論》寫于1993年,在20世紀90年代至今近30年里,學界對鄭燮的研究已然是更上層樓,黃俶成所論已經不具有全面性。因此,筆者試圖搜集近30年來學界關于鄭燮詩作的研究成果,進行一次較為系統的研究概況簡述。
一、鄭燮詩歌作品總體研究與考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鄭燮詩歌作品版本、存佚以及相關詩歌研究的論文共有4篇,經整理,按時間順序將其概況排列如下。
1994年,黃俶成發表了《鄭燮詩文集版本源流考》一文,對于后人研究鄭燮、還原鄭燮的本來面貌、更妥善的出版專集合集做出了進一步的貢獻。
2001年,卞孝萱的《鄭板橋佚詩佚文考》一文補充了鄭燮的一篇佚詩與一篇佚文,并考述其文獻價值。
2004年,卞孝萱繼續從沿著鄭燮詩文考證的思路,在辨析鄭燮詩偽作的問題上做出了新的貢獻,即《“鄭板橋未刻詩”考辨》一文。
2006年,陳曉燕以《鄭板橋文學綜論》為題發表了她的碩士學位論文,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鄭燮的綜合情況。其將詩歌內容分為五種題材,又將鄭燮的詩歌藝術特征分為三個方面,較為系統、有條理地介紹了鄭燮詩歌創作的主要特點與藝術風格,具有一定的先導意義。
綜上所述,學界在鄭燮詩歌作品的外在源流與版本、真偽等問題上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并就此達成了基本的共識。
二、鄭燮的詩歌內容與風格研究
近三十年來,學界關于鄭板橋的研究成果逐漸豐碩,范圍更是涉及各個方面。
就單從鄭板橋詩作內容與藝術風格層面來看,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有10篇論文是在近二十年來鄭板橋詩作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先將其概況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1994年,林茂今發表了《鄭燮詠竹詩的特色淺析》一文,從鄭燮的詠竹詩入手,分析了鄭燮此類詩的藝術特色,將鄭燮的詠竹詩內容總結為三個小點:第一,借竹抒懷;第二,托物言志;第三,明比暗喻。林茂今認為鄭燮的詩文一般都是有感而發,即興而作,是來自現實、反應現實、針砭現實的,因而將鄭燮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1995年,路景云發表了《鄭燮題畫詩文淺識》一文,最后在形式上對鄭燮的題畫詩文加以分析,認為其此類詩文能夠根據畫面需要隨機而發,恰如行云流水,句句鏗鏘,朗朗可誦,毫無雕飾斧鑿之感。無論是析理、抒情還是描景,都達到了較高的成就。
2001年,楊春鼎發表了《鄭板橋詩詞中的山水園林美》一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對鄭燮詩詞中的山水風光加以分析。這篇文章雖然題目角度較為新穎,但論文內所述內容仍舊不過是淺析鄭燮的山水詩,而且論述較為松散。總體而言,本文內容比起前人并無太多新意,但由“園林美”這一角度切入是十分新穎的,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學界對鄭燮詩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5年,時志明發表了《論鄭燮的山水詩》一文,相比于楊春鼎的論文,時志明更為系統詳細地介紹了鄭燮山水詩的研究成果。首先簡單介紹了鄭燮的生平、思想以及藝術觀念;其次,又分析了鄭燮山水詩中的基本內涵;最后,將鄭燮山水詩的審美特征做出了較為系統的總結。雖然這篇論文也沒有提出新的研究成果,但較之于前人,顯得條理清晰,論述更為詳細。
同年,姜桂海發表了題為《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逃荒行〉賞析》的文章,這是少有的拿出單篇作品分析鄭燮詩作中杜甫遺風的作品。但選取《逃荒行》為研究鄭燮詩風的切入點,不具有代表性,若要進一步研究鄭燮詩中的杜甫遺風,還需用更多數量的詩作來加以分析證明。
2005年5月,暨南大學的蔣國林發表了題為《鄭板橋詩歌研究》的碩士畢業論文,系統地總結了鄭板橋詩歌研究的各個方面成果與特點,仍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總結與整理,卻創新性地從地域、師承、藝術與性格等方面分析了鄭燮詩風的成因,取得了鄭燮詩研究的新成果。
2009年,梁效永發表了《盛世悲歌——淺論鄭板橋“歌行”詩十四首》一文,以鄭燮歌行詩為切入點,沿著之前姜桂海所提出的“杜甫遺風”思路繼續深入研究鄭板橋詩中的現實主義因素。比起姜桂海,梁效永的論述更具說服力。
2012年,蘇東澤以《鄭板橋詩歌意象研究》為題發表了他在延邊大學的畢業論文,相比于2005年蔣國林的《鄭板橋詩歌研究》,這篇論文選取了鄭燮詩作的意向分析角度入手,系統而全面地對鄭燮詩作中的各種意象做出了總結和分析。
2017年,四川師范大學的史文靜與蔣國林一樣,以《鄭板橋詩歌研究》為題發表了自己的畢業論文。與蔣國林的論文相比,本文另選角度,從鄭燮的文學主張、鄭燮的詩歌題材內容、鄭燮詩歌中的情懷與鄭燮的詩歌風格四個方面對鄭燮詩歌進行了研究,為人們提供另一種研究鄭燮詩歌的更為詳細和系統的思路。
同年,山東師范大學的單連梅發表了她題為《“山”“風”“竹”“日”在鄭板橋詩歌中的意蘊》的畢業論文,對鄭燮詩歌的概論進行分析,又對鄭燮詩歌中“山”“風”“竹”“日”四種意象的意蘊做出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三、鄭燮詩論研究
在鄭燮詩歌作品的研究成果中,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有以下5篇論文是從詩論的角度進行闡述的,現以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2001年,唐萌發表了《鄭板橋詠竹詩的創作動機和成因探析》一文,從三個方面對鄭燮詠竹詩中的創作動機和成因做出了分析與歸納。但筆者認為,這篇文章篇幅略短,一些地方沒有做出詳實的解釋,許多成因與動機的分析仍需更進一步的講解與說明。
2003年,王俠發表了《禪宗影響下鄭板橋的詩歌理論及創作》一文,首次從禪的角度來對鄭燮詩歌創作理論做出剖析。首先分析了鄭燮的詩論主張,其次論述其“獨特的意象選擇、用字的大膽出新”的特點,并認為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鄭燮詩歌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2005年,梁爾濤發表了《鄭燮詩學思想及其對神韻說之批判》一文,將鄭燮詩論與神韻說相聯系,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還對康乾詩壇上“發憤抒情”、“詩史”精神等重要詩學概念做了新的闡釋。
同年7月,魏中林作為第一作者,與第二作者蔣國林發表了《鄭板橋詩論淺析》一文。以鄭燮詩作中關注民生疾苦與國家社稷的部分為切入點,詳細論述了其不默守成規、領出新意的創作理念。
2006年,張璐發表了自己題為《從性靈文學思潮看鄭板橋詩歌》的畢業論文,考察鄭燮詩史意義與創作個性,并詳細論述其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還探討了其詩歌風貌的成因。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鄭燮的研究,僅從論文來看,質量還難以盡如人意,因此,即使鄭燮研究成果相對飽和,但那些很大一部分浮于表面的研究,仍具有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價值。
(遼寧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