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
繪畫是幼兒非常喜歡的藝術活動,是他們進行情感表達與交流的活動,能夠體驗他們的不同個性,幼兒通過繪畫活動,能有效提高想象力、觀察力和動手能力。幼兒繪畫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會受到其年齡特點的影響,所以如何進行幼兒繪畫作品的評價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的評價環節,一般教師說得多,幼兒則缺少表達。這樣的評價方式帶有較多教師的主觀意見,不能體現評價環節應有的價值。作為一線教師,如何才能在美術活動中更好地評價幼兒的作品,從而讓活動中的評價促進幼兒的發展呢?
(一)誤用成人的審美眼光去看孩子的作品,用接納、贊賞的眼觀進行評價。
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不會受到繪畫技巧的束縛,常從主觀意志出發,作品往往充滿了天真的幻想。當他們把自己想要說的東西無拘無束地畫下來時,可以打破一切時空的制約。這樣的作品充滿了“稚拙美”。因此,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時,教師應用接納、贊賞的態度進行評價。例如,在一次美術活動《畫畫我的好朋友》中,瓏瓏和自己的好朋友小杰互相畫著對方。瓏瓏把小杰的臉型、發型畫得非常生動,畫嘴巴的時候,他卻只用了一條又細又直的線。當這幅作品展現在大家眼前時,大家都說:“瓏瓏畫的是‘生氣的小杰。”瓏瓏連忙向大家解釋:“他不是生氣了,是因為小杰一直喜歡這樣!”瓏瓏邊說邊向學著小杰的樣子抿抿嘴巴,大家恍然大悟。因此,我們應該耐心傾聽和發現幼兒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幼兒在作品中表達的情感以及思維的閃光點。
(二)嘗試解讀幼兒的作品,使幼兒的積極情感得到鼓勵。
幼兒的個體差異讓他們有不同的認知水平,他們在繪畫活動中的表現能力也有強有弱。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體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除了給予贊賞,遇到個別有獨特創意的幼兒也要給予肯定,這樣能讓每個幼兒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幫助幼兒樹立自信。例如:大班美術活動《美麗的小區》,教師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小區參觀,讓孩子將自己心目中的小區畫下來。評價環節,大家發現一幅畫著很多方格和數字的作品顯得與眾不同,是小俊畫的。在介紹這幅作品時,小俊表現得非常緊張。教師鼓勵他說:“我們都很想知道你畫的小區里有什么。”小俊說:“我畫的是小區里的車庫,它們是一格一格分開的,每一格上面還有數字。”聽了小俊的介紹,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全班只有他注意到了小區里的車庫。由此可見,幼兒在輕松、主動的情緒下,才會感到繪畫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三)靈活安排評價時間,給幼兒更多的機會參加評價。
繪畫活動的評價時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根據活動開展情況進行靈活的評價,比如在創作過程中進行評價,介紹個別幼兒的創作思路和獨特表現。創作過程中的評價能對所有幼兒的創作產生推動作用。他們會從中得到啟發,嘗試超越自己原有的創作方式,從而產生新的靈感。在開展大班美術活動《爺爺奶奶笑哈哈》時,我們圍繞爺爺奶奶的外形特征進行講述,如:爺爺奶奶的臉上一般有較多皺紋或者老年斑;有的爺爺奶奶駝背,撐著拐杖;還有的爺爺奶奶頭發很少等。而在孩子們繪畫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幼兒將爺爺奶奶經常做的事情畫下來。這時,小玉把爺爺坐在餐座上喝酒的樣子畫了下來,還畫了正在燒菜的奶奶。于是,教師評價說:“小玉的爺爺喜歡喝酒,奶奶經常做飯,他觀察得真仔細。”孩子們頓時有了靈感,有的說:我奶奶最喜歡跳舞,有的說:我爺爺喜歡打麻將……教師在孩子的創作過程中的提示和評價,能幫助其他孩子拓展思路。
(四)評價語言生動恰當,體現激勵性和發展性。
幼兒正處在“鏡像自我”的階段,他們會將成人的評價作為認識自己的重要依據。研究表明:經常受到表揚和鼓勵的孩子,能較好地悅納自我,有較強的自信心。反之,則易產生自卑心理。因此,在美術活動評價中,教師更應注重評價的語言藝術,除了通過贊揚作品的特殊之處,激發孩子進一步創作的欲望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們相互欣賞作品、評價作品,鼓勵孩子評價同伴的作品,這樣也能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繪畫風格帶來的視覺沖擊。幼兒在相互欣賞和評價作品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又能相互學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當幼兒的作品比較“出人意料”,連幼兒自己也不能清楚表達的時候,教師應當盡量善意地給予詮釋,最重要的是鼓勵幼兒先從欣賞開始,并期待他們下一次的作品。
總之,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美術技能,而應試著嘗試走進每一個不同孩子的內心,耐心傾聽和發現幼兒的想法,真心賞識他們對世界的不同認知,并給予每一位幼兒個性化的激勵性評價,才能激發幼兒繪畫的欲望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