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很多疾病采用手術治療,而有些手術需要全身麻醉。由于麻醉藥是一種特殊的藥物,在發揮麻醉作用的同時,可能會產生某些并發癥,加上患者的體質不同,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重點介紹全身麻醉其并發癥的處理與治療。
全身麻醉并發癥包括呼吸系統并發癥和循環系統并發癥。呼吸系統并發癥包括呼吸暫停、呼吸道梗阻、急性支氣管痙攣、肺不張、肺梗死以及肺栓塞。循環系統并發癥包括高血壓、低血壓、心律失常以及心跳停止。另外,全身麻醉還包括氣管插管并發癥,如牙齒脫落、聲帶損傷、術后惡心、嘔吐、蘇醒延遲、躁動以及譫妄等。
1.嘔吐、反流與窒息。嘔吐及反流多發于飽食、腹內壓增高(如腸梗阻、產婦)、創傷、失血、休克、高顱壓及昏迷病人。某些藥物如乙醚、硫噴妥鈉的作用,腹腔內臟及咽喉部操作的機械刺激,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等都有可能導致患者嘔吐、反流。為預防嘔吐和反流引起誤吸的意外,患者在全麻前應嚴禁飲食。醫生對飽胃患者的處理,應先行氣管插管或快速插管,或用食管阻塞器,麻醉誘導力求平穩,醫生也可使用鎮靜、鎮吐或抗胃酸類藥,必要時作胃腸減壓。若全麻狀態下,患者發生嘔吐或反流,醫生應立即讓患者保持頭低位,使聲門高于食管入口,頭偏向一側,便于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因誤吸酸性胃液,尤其是出現胃酸誤吸綜合征時,除氣管內吸引外,應使用地塞米松、氨茶堿和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可用生理鹽水10毫升進行氣管內沖洗,以此稀釋并中和胃酸,同時進行人工呼吸。
2.舌后墜。醫生應托起患者下頜,放入口咽或鼻咽通氣道,頭偏一側或肩背墊高頭后仰位。麻醉患者未醒前頭底下不宜墊枕,以免發生舌后墜。
3.喉痙攣。喉痙攣常因膿性痰、血液、唾液或誤吸物等阻塞下呼吸道,表現為呼吸困難、三凹征、紫紺、肺部能聽到羅音以及手壓呼吸囊感覺阻力增加。如不及時解除氣道阻塞,患者則可能因為嚴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而死亡。醫生應以消除誘發原因為處理原則,解除呼吸困難,包括吸除咽喉部異物、加壓吸氧或藥物治療。
4.下呼吸道分泌物梗阻。醫生要及時用吸引器將氣道內分泌物吸出,減輕麻醉,讓患者恢復咳嗽反射,或結合體位引流排出痰液,同時要吸氧,堅持有效的人工通氣,維持患者較好的氧合。
5.支氣管痙攣。支氣管痙攣多發生于有哮喘史或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硫噴妥鈉、氣管插管、胃液刺激等都能誘發支氣管痙攣。常表現以呼氣為主的呼吸困難、肺部有哮嗚者。醫生應予以吸氧及用氨茶堿、異丙嗪或激素等藥物治療。
6.呼吸抑制或停止。使用大量或快速靜脈注射對呼吸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藥、肌松藥或全麻過深、體位不當以及體濕下降等,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抑制或停止。醫生應針對病因,予以吸氧并維持有效的人工通氣。
1.低血壓。常見的病發原因為藥物抑制或麻醉過深、術中失血、神經反射、嚴重缺氧和酸血癥、手術操作等方面影響以及收縮壓下降超過原來血壓水平的30%,由此影響到組織血流灌注,嚴重低血壓患者可能因為循環功能衰竭而死亡。醫生在治療時應針對患者的實際病因,如控制麻醉藥用量或麻醉深度,補充血容量,封閉神經反射區,糾正缺氧、水和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等。醫生在手術操作中應避免對心臟或大血管的壓迫,必要時使用升壓藥。
2.心律失常。常見原因有二氧化碳蓄積和缺氧、某些藥物(如氟烷)作用、手術操作刺激、神經反射、電解質紊亂以及低溫等。需要緊急處理的心律失常有兩類,一類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另一類為頻發性期前收縮和室性心動過速。前者可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或安裝起搏器治療,后者可用利多卡因或電擊轉復治療。至于常見的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醫生則應針對病因進行相應處理。
3.心搏驟停。通常情況下,心搏驟停多因為病情危重、低血容量、冠心病、嚴重缺氧、高碳酸血癥、電解質或酸堿平衡紊亂、低溫、麻醉藥逾量或中毒、神經反射以及手術刺激等。醫生應針對各種原因積極預防,早發現,及時搶救以減少死亡。
全身麻醉最嚴重的并發癥是心跳停止。患者可能發生心律失常,需要麻醉醫生在現場密切關注,時刻關注患者狀態調整藥物使用,及時處理患者出現的各種并發癥,防止患者發生心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