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耀文
摘 要:共青團干部,是團組織的骨干與核心,是黨政團青聯系的紐帶,是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重要后備力量。團干部能否承接起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任,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歸根結底,是以其良好心態為基礎的,是其人格健全發展的結果。本研究以訪談調查為基礎,對共青團干部的心理特征作簡要剖析,以求社會各界更加了解團干部,重視團干部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團干部;心理;調適
團干部作為共青團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黨的年輕干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團的各項工作的成效,在某種程度上,也關系著黨的事業的興衰。了解團干部的心理特點,探討團干部的心理需求,對于提升團干部的能力素質,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積極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采用訪談式研究方法,訪談對象包括近百名來自市直、縣區、街道、高校、以及國企的專兼職團干部,訪談內容包括他們對心理健康的認知程度、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他們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等。通過分析整理,本研究認為,共青團干部普遍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共青團干部常見心理困擾及原因
1.工作壓力大
共青團的工作具有點多、線長、面廣、事雜的特點,尤其越到基層,具體事務性工作越多,壓力越大[1]。而且,為了不影響各單位的日常工作,所以很多團的工作經常要占用團干部的個人休息時間來完成,特別是兼職團干部,繁雜的工作壓力使團干部容易產生急躁、焦慮情緒。
2.缺乏自信
團干部自信心不足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團干部缺乏開展相關工作的業務能力,本領恐慌。團干部年齡大多在25-35歲之間,初入職場,還沒有明確的自我定位,不了解組織和單位需求,而且學校所學與工作所需往往并不一致,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工作對他們而言都是新的,未曾學習和接觸的。因此團干部常常缺乏對工作的自信,產生本領恐慌。另一方面在于工作經驗不足。青年團干部有工作熱情,但由于經驗不足,欠缺工作方法,導致實際的工作結果與個人預期的目標相差甚遠,團干部因此容易自信心受挫[2]。
3.人際關系復雜
共青團干部作為各單位的青年骨干,自我期待較高,急于成長進步。然而一旦脫穎而出,打破了單位原有的平衡,不可避免的會被一些人嫉妒,面臨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若團干部疏于人際溝通,缺乏社交能力,當面臨復雜人際關系時,必然導致適應不良。另一方面,同樣作為青年人的同事、同學之間,關于晉升的早晚、級別的高低、收入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也常常存在不良的攀比心理,導致很多團干部無法享受與人交往的樂趣。
4.自我效能低
工作往往是一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最好路徑,然而共青團工作在很多單位,尤其是在一些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當中并不被重視,這就導致一些團干部受制于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有限,無法游刃有余的開展工作。當骨感的現實與豐滿的理想相碰撞時,受傷的往往是團干部自視甚高的內心。
而且金字塔式的行政層級結構與狹隘的成功觀念,也更加劇了團干部的自我效能受挫。大多數團干部以行政級別的晉升作為自己成功的唯一標志,一旦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而錯失晉升機會,就會導致團干部產生挫敗感,和自我價值無法實現的苦悶心理。
5.婚戀與家庭負擔
個人生活的幸福與事業的成功是相輔相成的。團干部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工作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然而他們作為各單位的青年骨干,繁重的工作經常讓他們分身乏術,缺失了很多與家人、子女相處的時間。尤其是女性團干部,越是工作上精益求精,越無暇顧及家庭的需要,在當今社會主流的性別角色觀念影響下,使得她們常常對家人和子女更加心懷愧疚,產生負罪感。
二、共青團干部心理調適
1.堅定理想信念,合理自我認知
堅定理想信念是對青年團干部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作為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重要后備力量,團干部只有筑牢理想信念這個主心骨,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刻骨銘心,才能重視和熱愛自己所承擔的團工作,達到思想和行為的統一,這也是團干部人格完整的根本保證。
同時,作為初入職場的新人,青年團干部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自我認識,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改變不合理信念。工作經驗和方法需要時間的積累、困難的考驗,才能不斷提升,不要給自己設立太高目標,要懂得腳踏實地、不畏懼困難。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認識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自我的人生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2.創新工作方法,提升抗挫能力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團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各種困難是難免的。因此就要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把每次困難當做解決問題、拓展思路、創新工作方法的機會,即使失敗了,也會有心理上的成長和收獲。懂得享受工作過程,而不僅僅專注于結果和個人得失。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團干部的心理彈性,提高抗挫能力[3]。團干部應該意識到,除了晉升和榮譽以外,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個人能力的提升、經驗閱歷的豐富等也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一種更大意義上的成功和收獲。
3.做好時間管理,不教一日閑過
青年團干部面對點多、線長、面廣、事雜的團工作特點,如果對于時間的管理不夠清晰明確,就有可能把工作做得雜亂無章或者一再拖延,造成什么都想做,卻又什么都做的不夠好的局面。給團干部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進而引發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障礙。因此,做好時間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將工作任務分解并設定期限,有助于團干部更高效的完成工作,更舒心的應對生活。
4.增加社會支持,構建社會資本
社會支持即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是一個人的韌性資產,也是個體心理資本的重要來源[4]。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緩解青年團干部的負性情緒,提升其主觀幸福感[5]。因此,團干部應構建和維系一個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進而提升心理資本。
5.培養積極心態,塑造健康人格
積極心理學發現,越積極的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青年團干部應該尋求多種方法和渠道,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和塑造自己良好的心態。比如培養積極樂觀的思維習慣[6];學會享受過程、活在當下;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堅持運動;將感恩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等等。積極的心態就像一種好的習慣,是可以逐漸培養形成的。尤其作為青年人,可塑性較強,擁有積極的心態、健康的人格,將是青年團干部受益一生的幸福源泉。
[參考文獻]
[1]劉俊彥. 共青團活動略論[J]中國青年研究,2013(08):41-47.
[2]馬正立.“草根型”青年干部的心理弱勢與調節策略[J]領導科學, 2017(24):11-13.
[3]張秀杰. 從容面對挫折:青年成長中的必修課.[J]人民論壇2016,31: 238-239.
[4][美]Fred Luthans, Carolyn M. Youssef著. Psychological Capital.[M].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4,40,113.
[5]王穎,倪超,劉秋燕.中國公務員職業倦怠的產生過程: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調節效應[J]中國行政管理,2015(4):118-122.
[6][美]Christopher Peterson著.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M]徐紅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92-97.
(作者單位:中共撫順市委黨校,遼寧 撫順 1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