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傳妹
摘 要:感恩勵志教育作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高等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感恩勵志教育的實踐,深刻理解感恩勵志教育的過程內涵,明確其內在邏輯和重要意義,構建長效教育工作機制,從“高校、社會、家庭、學生、網絡”五個方面建立感恩勵志教育系統工程,從而構建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實踐模式,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動力。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實踐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中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感恩勵志教育作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和公民道德的重要途徑,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1]。在感恩勵志教育的目標統領下,規范化、系統化地對大學生進行感恩勵志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保障,是實現“中國夢”偉大理想的重要支撐。本文基于某大學“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名師工作室”的實踐探索,對在大學生中開展感恩勵志教育實踐邏輯和過程意義進行了分析,提出開展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有效實踐機制。
一、正確認識感恩勵志教育過程內涵
感恩是一種心理活動,由認知、情感、實踐組成的心理過程決定著人的行為,所以感恩勵志教育應遵循心理活動的規律內涵,切入學生個體的心理世界,增強感恩勵志教育效果。
(一)在認知層面上,做到知恩與識恩。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直接受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價值評判影響。以認知層面為開端,引導大學生感知恩情、認識恩情,使他們意識到生命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并非天經地義,這是感恩勵志教育的基礎。
幫助大學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恩澤,如: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朋友的幫助、祖國的培養、社會的關愛、大自然的恩賜等,發掘這些恩澤的價值所在,使他們對身邊的人、事和物常懷感恩之情[2]。
(二)在情感層面上,注重感恩與謝恩。在對感恩認知的基礎上,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幸福的情感,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自覺的感恩意識和回報恩情的情感沖動。大學生對于他人給予的幫助要存有感激之情,這種感情不僅要牢記在心中,更應該勇于表達出來[3]。感恩與謝恩的表達讓人產生心靈與情感的交流,讓人容易從情感上感知世界的美好和人類的互助。在情感層面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引起大學生內心共鳴,激發感恩情感,進而產生謝恩行為。
(三)在實踐層面上,落實報恩與施恩。知恩、識恩并內化為感恩、謝恩的情感后,以實際行動實施報恩,才是感恩勵志教育的目的。報恩的形式多樣,有物質層面的回饋,也有精神層面衍生。以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說,感恩主要以精神層面為主。在實踐層面對大學生的感恩勵志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感恩于行,努力使學生將感恩的意識、感恩的情懷外化為實際的回饋舉動,如:家庭生活中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學校生活中對老師的熱心協助、社會生活中對他人的細小幫助,都是報恩的具體表現[4]。
二、理順感恩勵志教育的邏輯意義
在大學生中開展感恩勵志教育,以感恩勵志教育輻射其他德育教育,不斷砥礪自我、情系他人、反哺社會,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與競爭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感恩勵志意識的培養與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安全意識、自尊意識、自立意識等結合起來,引導他們在關愛他人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積極地進行自我價值實現,有效克服精神萎靡狀態,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從而成為“知行內外統一”和諧發展的個人。
(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感恩意味著擔當,感恩勵志意識促進個體責任感的增強。在大學生進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通過感恩勵志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進行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中培養大學生高度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在感恩勵志中對社會負責、對父母負責、對師長負責、對朋友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感恩勵志可以充分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個體做出大量的親社會行為,包括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這些行為促使大學生在報恩的行為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適應社會并反哺社會,不僅能體味到人性的真善美,更能感受幸福、珍惜幸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
三、健全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機制
感恩勵志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構建感恩勵志教育的長效機制,增進感恩勵志教育的可持續性。
(一)構建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過程體系。在充分把握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是個體“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復合型心理活動過程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在各個階段的表現和特點,將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主要過程按照五個階段進行規劃,一是提高感恩勵志認知階段,幫助大學生正確了解和掌握感恩勵志的概念、原則、內涵、范疇等基礎知識,全面正確地對感恩進行認知訓練。二是陶冶感恩勵志情感階段,借助感恩勵志實踐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與正確的感恩認知相一致的情感。三是鍛煉感恩勵志意志階段,教育引導大學生鍛煉堅強的感恩勵志意志,從而確立感恩勵志信念。四是規約感恩勵志行為階段,引導大學生將感恩勵志的認知、情感、意志運用于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活動領域,做到感恩勵志“知行合一”。五是養成感恩勵志習慣階段,引導大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不斷積善,養成良好的感恩、報恩、施恩行為習慣,不斷完善人格,全面提升自我。
(二)豐富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內容。感恩勵志教育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在內容上不斷深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為感恩勵志教育內涵建設指出了新的方向。高校在開展感恩勵志教育過程中,除了在落實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如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朋友等傳統的感恩勵志教育內容,還應重點強化環境、生命、責任等相關內容,指導大學生感恩自然、感恩生命,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踐行感恩意識和感恩情感,增強感恩教育的時代性。
(三)增設專門的感恩勵志教育課程。要加強感恩勵志教育的效果,高校在德育課程中,急需專門增設感恩勵志教育課時,并編寫教學大綱和感恩勵志教育的教材,以完備的過程體系為基礎,結合大學生階段成長規律,編排合適的感恩勵志教育內容,以此促進高校感恩勵志教育的開展。根據學校課程情況,有必要增設專門的課程,并列入公共基礎課。教育者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直觀和微觀相結合,充實教學內容,加強師生互動交流,以期達到真情流露和情感共鳴的效果。
(四)建立科學的感恩勵志考核機制。科學的感恩勵志評價機制,是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實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感恩勵志教育,首先要建立健全感恩勵志教育評價機制。根據時間維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細化大學生日常感恩教育實效性評價目標,多角度對比中進行科學準確地分析,從而對大學生的日常感恩勵志教育的實效性進行全面的評價。其次,創造條件讓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注重體驗和反思教育過程,強化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體會。再者,把大學生個體感恩素養的評價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進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通過評價體系來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大學生對感恩勵志教育的再認識、再發展、再探究。
(五)構建“五位一體”的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模式
“高校、社會、家庭、學生、網絡”五位一體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指通過調適與協調家庭、學校、社會、網絡,以及學生自我教育的關系,指導開展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以期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
1.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調動大學生的自我成才意識,加強大學生自我感恩勵志教育,具體說就是“學”“養”“踐”。“學”是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成為一名明辨是非、心胸恬淡、胸懷廣博的人,從而提升人生的境界,這樣有利于對感恩內涵的正確認知。通過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反省,可以豐實感恩情感。“養”是通過培養大學生自身識恩、知恩能力,自覺樹立知恩圖報與施恩不求報的意識,主動參與各種公益性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切身體驗感恩情感,進而加強對于自身的自我認識、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增強自我教育的效果。“踐”是積極參加感恩實踐活動,化感恩意識為感恩行動,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途徑,逐漸學會約束和克制自我,懂得將心比心、理解他人,通過實踐來發揮自身的各種潛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形成良性循環。
2.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大任,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在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在感恩勵志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在感恩勵志教育內容上既要保持特色,還要系統設計,既要傳承歷史,還要創新發展,既要區別于傳統感恩文化的理論體系,更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還要緊密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深化新的道德內涵和行為準則,提高在校大學生的是非鑒別能力,增強抵御不良文化影響的免疫力,在理性思維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在感恩勵志教育時代內涵上下功夫,提升感恩勵志教育效果,幫助大學生樹立牢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3.發揮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家庭情感力量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建立的情感源泉,和諧、幸福、安定的家庭環境可以促進積極肯定情緒的產生,有利于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實施和培養。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主動積極地營造家庭和睦融洽、互敬互愛、謙讓包容的家庭氛圍。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家長積極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與人交往謙卑溫和,大方豁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此同時,家長要努力突破時空限制,積極探索與大學生的情感鏈接,并基于良好的情感交流,培養大學生愛戴父母、禮敬長輩的觀念意識,培養孩子回饋他人的感恩思想和回饋社會的責任意識。家長帶頭做好榜樣示范,以身作則,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情感基礎,對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至關重要。高校在開展感恩勵志教育過程中,要強化家校聯動在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失的力量。
4.發揮良好社會風氣的育人力量。社會環境具有覆蓋面廣、滲透性強、功能性全的特點[5]。大學生終將成為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形成必然離不開社會,他們的感恩意識的形成需要依賴于一個健康、向上的外界環境。因此,開展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必須加強與社會環境的連接,充分發揮良好社會風氣的力量,加大社會正面形象的樹立,擴大感恩楷模的宣傳,充分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調動社會各行各業的積極參與,揭露和批評冷漠無情的忘恩現象,肯定和贊賞知恩圖報的行為,樹立實施感恩的好榜樣,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勵志教育活動,促進“愛黨愛國、互幫互助、共建和諧、擔當奉獻”的社會風氣,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圍。
5.發揮網絡新媒體的特色力量。當代融媒體格局日益繁榮,在高校德育實踐中,要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優勢,使其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教育作用。建立融思想性、知識性、情感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感恩勵志教育網站,加強網絡資源的利用,搭建網絡感恩平臺,在網上進行感恩勵志教育的宣傳,增強感恩宣傳力度。在校園內,要發揮校園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作用,建立感恩論壇,開設感恩欄目、感恩故事板塊,鼓勵學生自己制作網頁、書寫文章、拍攝視頻等,用感恩的內容占領網絡陣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感恩、實施感恩。提升大學生的感恩勵志教育的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1]武國劍,朱玲利. 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理路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7):110-113.
[2]陳果.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
[3]王志東.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感恩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4]楊艷.當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以江蘇省為例[D].無錫:江南大學,2009.
[5]王惠民.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延吉:延邊大學,2016.
項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安徽師范大學)科研重點項目“感恩勵志教育視角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研究—基于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名師工作室實踐探索”(批準號SK2017A0044)、合肥工業大學2019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創新實踐項目輔導員精品項目“大學公益文化社會責任感育人工程”(批準號:JS2019HGXJ008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