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鳳
摘? 要: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歷史學科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具有巨大的史學價值和精神價值,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德育素養的提升。本文就如何進行學生的德育培養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德育;教材講授;課外閱讀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選用了許多我國有史以來比較經典和優秀的史料,這些史料具有豐富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與此同時,這些史料之所以被繼續選用在當今的教材之中,不僅是因為其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是因為這些史料能夠讓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感召,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和品性。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重視對于學生德育的培養和激勵。本文就如何讓高中歷史課堂煥發德育光彩進行探究。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每一個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和責任。
一、注重教材講授
每一門學科都具有其特有的價值和意義,也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和表現形式。歷史學科與其他的學科有明顯的不同,其是用文字和圖片來記錄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發展演進過程,具有明顯的生活化意義。如果我們注重講解歷史學科中的理論性知識,則會脫離教材編寫的初衷和使命。針對課本中的一些具有極大精神價值的史料和內容,教師一定要仔細地探討和研究其中深層的精神內涵,而不是僅僅流于表面的歷史陳述和歷史遺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德育品格的養成與熏陶,要以教材為中心進行適當地拓展和補充。
例如,在《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一課關于《馬關條約》的教學內容中,老師可以告訴學生,下關以前被稱為馬關,甲午之前日本有一家料理店春帆樓,門口豎立著路標“李鴻章道”——1895年3月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此進行了談判。處理朝鮮事情時,兩人在天津會晤,李鴻章說:“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伊藤博文說:“我在津時與中堂談及,為何今日無一變更?”李鴻章:“自慚心有余,力不足而已。”同時教師可以對中日雙方談判過程進行講述——27天5次談判,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梁啟超寫下《李鴻章傳》:“李鴻章坐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教師借引梁啟超的這個評價啟發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要放眼世界,用發展聯系的哲學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問題,進而說明國家利益是最高利益,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培養學生德育素養。
二、強化課外拓展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經典和精神財富。歷史教材只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經典性的精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他作品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相較于教材中的遜色,只是局限于教材的篇幅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教材中的知識,還應該給學生布置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課外讀物來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此同時,教師要選擇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作品當作課外讀物讓學生閱讀,從而使學生從中獲得啟發和感悟。
家國情懷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當代青年人所必須具備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它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相關的歷史拓展,進行分析說明,適時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實滲透。
例如,在《順乎世界之潮流》一課的自主探究中,教師課前布置針對性問題,引導學生了解1895年康有為與學生梁啟超參加會試,在會試過程中發生了萬言書事件,并呼吁拒和、抗戰、遷都、變法,后來康有為以第46名的成績,被任命為工部主事,康有為上書八次,懇求皇帝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變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光緒帝進行介紹,告知學生他在1890年就已經開始親政,有官員任免權,在此基礎上結合維新變法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客觀原因,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德育素養。除此以外,以“戊戌六君子”中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詩句引領學生感悟英雄的大義凜然和寧死不屈的偉大的精神和情懷,使之從心靈深處受到震撼和教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看待問題應該全面客觀、一分為二,為高中歷史德育教育提供便利條件,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成長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尊重學生差異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擁有自己對于世界和事物的認識和感悟。另外,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性格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他們在面對同一事物時的想法和做法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學會尊重學生的客觀差異,從學生的特點出發來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或者教學形式,從而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精神的陶冶。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而開展相關的歷史社團活動。在班級中,有些學生集體觀念明顯,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他們團結同學、樂于助人,但是,這些學生里有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有的學習方法不夠科學,有的學習動力不夠充足,還有少數同學沉迷于網絡,致使學習成績始終得不到提升,認知水平很難有質的飛躍。針對這些學生,歷史社團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在班級舉行有獎競猜、辯論會,組織學生觀看電影,自己編演歷史劇、小品等)在給他們帶來收獲的同時還提升了他們學習的動力,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三觀,提高了素養,陶冶了情感,進一步培養了德育素養;另外,穿越歷史的長河,通過對孔子和蘇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比較,使學生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感悟德育在國家和個人方面的重要性和影響的深遠性。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個文明社會的建設必須要加強德育的培養。只有公民具備良好的道德,才能夠保證社會的高效運行和良性發展。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是當前教育界所關注的重點、焦點問題。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仔細鉆研新課標及教材中的各種史料,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然后再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將這種精神內涵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健全學生的德育人格。德育培養是歷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對此,歷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德育教育,我們在路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2]教育部:《普通高校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
[3]楊瑞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滲透[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6(9):29-29.
[4]張麗.教育教學煥發德育魅力——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