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馬蘭蘭 高敏娜
摘? 要:高中教學關系著學生一生的成長,更是學生通往大學之門的關鍵,在高考制度不斷改革的鞭策作用下,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新形式下的高中教學工作應該怎么展開是眾多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同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對學生的能力培育已經成為教書育人的固定目標,能力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必須。因此,當今的高中教學策略需要聚焦學生能力的培育,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扎實教育根基。
關鍵詞:高中教育;教學方法;新課改
高中教育是落實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事關學生的未來發展,事關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其中,增強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思想認知、教學策略,深化教學改革,聚焦學生能力培育;不斷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形成高質量的教學模式至關重要。
一、強化針對性,重視教學方法
高中教育改革之路同高考改革之路一樣,在時代前進的道路中不斷奮力前行、不斷探索,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層次推進,“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改變應試教育的片面性”等價值取向悄然盛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高考考試的核心考查內容。高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高中教育的定位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高考”,學生能力培育的價值取向成為高中教育的目標定位。至此,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用當前的教學趨勢,高中階段的教師應該采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協調高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
高中教學需要增強針對性,增強對課程設置、課堂發展、學生基礎的研究,教師要認識到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這一道題目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明白題目背后的知識。高中教學,歸根結底是方法能力的教育。對學生而言,教師的講授應該是他們獲得文化內涵、認識世界的途徑,不單是抽象公式和概念的學習。因此,教師教學要重視課程設置的研究,教師明確了課程設置意義之后,就會采取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方式圍繞展開教學;研究課堂,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上課情況,關注學生是否認真聽講、是否積極參與,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教師看到學生產生疲態之后,應該適當放慢講課的速度,講一個和課程相關的小笑話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課堂講課的高質量發展;學生基礎的研究是教師教學的關鍵,摸清基礎才能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師才可以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基礎情況,腳踏實地地展開教學,促進學生基礎能力的發展。
二、提升科學性,注重觀念塑造
過去的教學觀念下,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忽視學生的能力培育,漠視學生的道德發展……教師的這種觀念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和家長的價值取向,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地學知識,成績成為學生的“命根子”,更關鍵的能力發展反而成為學生所不在乎的地方。這種價值理念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健康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育,是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和德行品質的培養。
對教師來說,學生能力的塑造和價值觀的培育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健康的教學理念。教師要處理好成績和能力之間的平衡,成績不好不代表代表學生能力不行,教師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核心能力的培育,知識的學習并非固化地獲取答案,真正的理解比卷面上的成績更重要。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對待書本上的知識要大膽想象,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多展開一種設想,多嘗試一種思路解題,多使用一種方法,在不斷地嘗試中促進學生能力的持續性發展。再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化“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讓學生自主化的探究成為教學的重點,讓科學化的教學流程護航學生的未來發展。
三、強化個性化,深化能力培育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特長,因材施教,才可以長善救失。高中階段的學生特點顯著,很多學生會出現偏科的現象,對某一科目的知識掌握明顯高于其他學科,甚至還會出現對不擅長學科的抵觸,只愛學習擅長的科目。教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往往感到十分頭疼,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成熟的自我學習能力,也具有很強的自我判斷意識,所以常常在學習中會表現出一定的偏執。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生硬地要求學生每一科目都必須擁有好成績是不現實的,還不如首先尊重學生的特長,面對某一科目或者某一章節知識尤其擅長的學生,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鼓勵學生積極學習此模塊,將這一科目作為學生的王牌科目,并在這一板塊中深化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育。此外,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向轉移能力,鼓勵學生將學習的能力發散到其他板塊,從而在發揮特長的基礎上兼顧自身的不足,在兼顧弱點的同時發揮優勢,促進每個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并能憑借此方向獲得受益終身的能力培育。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教學需要改革奮進、謀求新篇、聚焦能力,教師的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強化方法選擇,重視教學研究,樹立正確理念,鼓勵每個學生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和突破。
參考文獻:
[1]安富軍. 新課程下高中教學中師生關系和諧發展的研究[J]. 學周刊,2019(15):40.
[2]王揚柱. 新高考制度背景下高中教學管理模式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9(2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