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webl.0到web3.0時代,人們進行信息獲取、分享和交流的平臺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場景”的意義不斷增強,場景理論不斷發展,場景傳播作為一種打破時空局限的傳播方式逐步滲透到新聞傳播領域:而5G在新聞領域的積極應用正是為這種滲透提供了技術支持。
【關鍵詞】5G;場景傳播;沉浸式新聞;虛擬現實新聞;場景新聞
在新聞領域,媒體對于如何讓受眾在閱讀新聞時擁有更多的“在場感”和“沉浸感”的探索從未停止。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在5G技術的驅動下,媒介的更迭和“場景”的應用將會給新聞傳播領域帶來時代性的變革。場景傳播將打破傳統傳播模式,實現從融媒體到全媒體的時代跨越。新聞場景化將作為未來新聞業的新趨勢被不斷研究和討論。
一、沉浸式新聞:新聞領域場景化的探索開端
諾力@德拉佩納指出,沉浸式新聞是一種能讓受眾對新聞描述的場景獲得第一人稱體驗的新聞形式。這一強調第一人稱體驗的新聞形式不僅提高了新聞的沉浸感,而且賦予了新聞更多的場景化意義,為新聞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創造出更多可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平臺開始探索沉浸式新聞。2017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推出了沉浸式新聞平臺“CNNVR”。2019年中國青年報進行“沉浸式體驗新聞”的融合創新實驗,相繼推出了《紅軍橋日記》《貧困村來了95后村醫》《86.6%受訪者直言電商領域存在塑料袋浪費》等新聞內容。眾多新聞媒體對沉浸式新聞的探索都在證實沉浸式新聞越來越成為新聞領域不可忽視的存在。隨著5G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場景時代的到來,受眾對新聞現場的體驗需求不斷擴大,“場景”的價值不斷得到凸顯,新聞領域對于場景化的探索將不會停止。
二、虛擬現實新聞的發展
虛擬現實新聞即VR (Virtual Reality)新聞,是指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虛擬性場景使受眾能進入三維環境中“觀看”并“感受”新聞的新聞報道形式,強調感知交互和場景融合。在如今的國內語境下,“沉浸式新聞”“虛擬現實新聞”“360。全景視頻新聞”等概念經常混用。我們首先要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毫無疑問,無論是360。全景視頻新聞還是虛擬現實新聞都是強調第一人稱體驗的新聞報道形式。如果把360。全景新聞看作是沉浸式新聞在現階段最初級的應用,那么虛擬現實新聞則以場景呈現更真實、感官體驗更豐富、情感沉浸更豐沛的特點成為沉浸式新聞的趨勢應用。
在5C技術的驅動下,虛擬現實新聞將給整個新聞傳播領域帶來時代性的變革。第一,突破時空,改變新聞的播報方式。5G超高速率的傳輸特性為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提供傳播速率的支持,使虛擬現實新聞真正實現時空的突破,營造虛擬性場景,用三維環境來“體驗”新聞發生的“過程”而非直接接受新聞事件的“結果”。第二,媒介更迭,改變新聞的“承載”平臺。虛擬現實新聞的廣泛應用需要承載力更大的媒介平臺以解決其生產周期長、新聞時效性不足、媒介承載力有限的現實問題。5G技術作為媒介形態發生演變的根本性推動力量,將推動媒介的迅速更迭,重新定義沉浸媒介時代下的傳播形態。第三,人稱變化,改變新聞的傳播對象.[6]虛擬現實新聞實現5G賦能后,帶來場景的升維,改變過去受眾被動接受新聞信息的狀況,以第一人稱體驗的方式讓受眾從新聞事件的“旁觀者”變成了新聞場景的“經歷者”。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搭建場景時以第一人稱的寫法呈現新聞內容。第四,制作方式升級,對新聞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提高。5G技術推動虛擬現實新聞深度發展的同時,也推動著新聞領域的制作方式變革和新聞從業人員的能力升級。新聞工作者在具備基礎的新聞采寫、編輯、攝錄能力外,[6]還需掌握大數據分析技術、場景編程技術、虛擬現實新聞的拍攝及制作技術等。
三、“場景新聞移動化”的創新思考
5G的力量不僅僅在于為人們提供實時定制的新聞資訊,更在于重新構建新聞傳播過程,使其具備集信息即時生產、信息升維獲取與沉浸體驗服務為一體的新模式。…在本文中,我們將場景新聞定義為包括虛擬現實新聞在內的,運用“場景五力”,即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1]建立虛擬三維“場景”進行新聞報道的新聞形式。
(一)可穿戴設備的普及
5G的峰值理論傳輸速率可達128MB/s,這意味著在5G時代里用戶將始終在線,無論何時何地都可獲得lOOMB/s的端到端傳輸速率。這一高速率的傳輸特性使新聞傳播領域的內容形式不再僅局限于單一的文字、圖片、音視頻。同時,伴隨著5G時代下可穿戴移動設備(如:谷歌眼鏡、VR眼鏡、藍牙耳機、智能手環等)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場景升維勢必會到來。在理想情況下,場景新聞可以在移動設備上實時分享,甚至可以建立一種虛擬現實跟真實之間無縫的接入。[3]
(二)沉浸媒介的普及
場景新聞的移動化分享依賴于沉浸媒介的普及。馬歇爾·麥克盧漢曾指出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我們進入全新的時代。5G實時存儲和超低延時的特性將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沉浸媒介實現“預存儲”空間優化和全感官沉浸體驗的發展。在沉浸媒介得以成熟應用的條件下,用戶不但可以實現場景新聞的實時分享和切換,還可以實現新聞場景的自主構建。[3]但沉浸媒介的普及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沉浸媒介得到廣泛應用之前,“沉浸媒介思維”將首先影響新聞傳播領域。Web3.0“去中心化”時代使“人人自媒體”的預想成為可能,“沉浸媒介思維”影響下,“人人皆新聞”的時代可能會到來。
(三)虛擬主播的應用
區別于傳統的新聞主播,虛擬主播不僅可以基于語音合成和動作模擬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風格和姿態動作上模擬真人主播,而且能夠自定義播音風格、設置播音的語調和語速、24小時長久在線,甚至可以自動搜索報道稿件、及時修改句子語病、自動生成報道視頻。同時,虛擬主播采用較為固定的制作方式和編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場景新聞制作的難度,減少了音視頻等常規新聞內容的制作量。2019年3月搜狗公司和新華社合作發布了全新升級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并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2019年7月澎湃新聞推出AI主播小菲,在每天早8點的“早餐湃”和晚9點的“晚安湃”中進行新聞播報。隨著場景新聞的發展,虛擬主播也勢必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四、新聞領域場景化發展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一)局限性
目前場景新聞的發展還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新聞領域的場景化應用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存在制作成本高、前期投入大、生產周期長、盈利空間模糊等問題,[5]難以進行大規模制作。同時,場景新聞選題有限,缺乏普適性。對于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地區戰爭等新聞,過度的真實體驗和全感官沉浸會給受眾帶來不適,喚起受眾強烈的共情能力,激發社會普遍的悲痛情緒,甚至給事件親歷者帶來“二次傷害”。[2]
(二)倫理性
1.新聞真實性
場景新聞打破了原有的傳播形態,培育出受眾的高度沉浸感。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虛擬真實”甚至取代“現實真實”,營造出一種比現實環境更真實的體驗環境。同時,技術的鴻溝使受眾對于場景新聞的了解有一定局限,在無法保障新聞從業者職業素質的情況下,新聞的真實性將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2.新聞價值性
5G驅動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發展,但現階段這些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知識普及還十分局限,如果5G技術在普及的過程中,造成知溝的再次擴大和信息的無限泛濫,那么人們對于場景新聞的接收和應用可能會停留在“少數人”和“被動接受”階段,新聞將可能退出大眾化和通俗化的領域。相反,如果5G成功賦能新聞傳播領域實現場景新聞的大眾化,那么現實和虛擬將被重新定義,受眾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沉浸在這種高度仿真的虛擬空間中,人的價值也會前所未有地依賴于媒介。那么,在“人人皆新聞”的時代下,如何保證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將成為十分關鍵的議題。
3.隱私保護性
場景新聞中場景的構建和分享需要依靠傳感設各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時更新用戶的地理位置、交流喜好、接觸人群等信息,通過對用戶圖譜的綜合分析,進而給用戶帶來無限接近真實的場景體驗。在沒有可靠的隱私協議保障下,這意味著用戶的隱私將被實時跟蹤和記錄。隨著場景技術的持續發展,用戶隱私可能也將越來越透明。
參考文獻:
[1]喻國明,陳雪嬌,盧文婕,曹笑凡.邊緣計算、5G與傳播的未來融合一試論場景視閾下新聞傳播過程的重新構建[J].傳媒觀察,2019(10):5-10.
[2]張昱辰.后數字時代的沉浸式新聞:虛擬現實新聞的本質、特征與挑戰[J].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9(06):76-82+84.
[3]喻國明,王佳鑫,馬子越.5G時代虛擬現實技術對傳播與社會場景的全新構建——從場景效應、場景升維到場景的三維擴容[J].媒體融合新觀察,2019(05):4-8.
[4]趙蘇硯,樊明銘.虛擬現實新聞:溯源·演進·前景[J].科技傳播,2019,11(18):11-15.
[5]樊亞麗.分析VR視頻新聞沉浸式傳播模式構建及影響[J].戲劇之家,2019(35):231.
[6]安奉嬌.5G技術對新聞傳播的變革性影響[J].傳媒論壇,2020,3(02):59+62.
【作者簡介】段雅楠,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