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微企業的發展與就業、民生、稅收等都息息相關,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政府和金融機構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提出了眾多方案,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能在根本上予以解決。本文中,筆者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現狀及成因做了簡要分析,并在現行條件下,結合實際工作,提出了幾點可行性應對措施。
關鍵詞:小微企業 融資 對策
近年來,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漸凸顯,但其生存環境卻不容樂觀。小微企業因為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全,信用水平低等諸多短板,導致其很難獲得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小微企業成為受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對于融資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是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方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一、小微企業融資難現狀及成因分析
小微企業多數成立時間短,規模較小,缺乏豐富的資金來源,尤其在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方面,沒有科學完整的管理體系。目前小微企業融資面臨供不應求、渠道單一、成本高的現狀,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從企業自身層面分析
銀企信息不對稱。小微企業沒有健全的信息披露機制,信息透明度不高,金融機構很難掌握其真實經營狀況。因而出于審慎性考慮,金融機構會提高小微企業貸款的門檻。
(二)從外部環境層面分析
目前全社會的信用環境欠佳,法律約束機制不夠健全,導致對企業及個人等主體失信懲戒不力,“老賴”頻出,金融機構“不敢貸”現象普遍存在。
(三)從金融機構層面分析
銀企供需不匹配。小微企業經營效益相較于大中型企業較弱,往往不符合直接融資要求,也缺乏間接融資所需的抵質押品,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具有“短、頻、急”的特點,而傳統方式的融資從貸款審核到放款一系列程序較為復雜,難以滿足企業融資的“及時性”需求。
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現實意義
(一)銀行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擔當
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提出“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速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首次將“普惠性”納入現代金融體系范疇,明確了金融服務的重點和方向。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中央和監管部門多次強調,大銀行要下沉服務重心,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因此,助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是銀行責任擔當的體現。
(二)銀行轉型發展的必然路徑
金融機構面對的是普羅大眾,直面諸多社會難點與痛點問題。從“抓存款”轉變為“抓痛點”,普惠金融正是一個對社會事業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事業。實踐證明,用金融的力量去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大有可為,把有效的、有限的金融資源流向最需要的無限的事業中,是銀行轉型發展的必然路徑。
三、小微企業融資難應對措施
(一)政府和監管部門方面
建立健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將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貸款更多向小微企業傾斜,為小微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長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定向降準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完善小微企業貸款稅收減免政策等多項措施,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設立中小企業專項基金、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等機構,在資金以及擔保方面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2)簡化核銷程序,放寬不良資產處置要求,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渠道,對一些特殊原因形成的不良資產,鼓勵采取轉讓、債轉股等方式化解,為金融機構處置不良資產提供便利。
(3)設置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專項監管指標,并根據金融機構指標完成情況,在高管準入、市場準入、產品準入、機構準入以及監管綜合考評等方面進行差別化監管。
(4)在工業園區、商圈,或利用政府機構如發改委、工信、商務等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群體,加大對小微貸款業務的普及宣傳,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信用觀念和正確的風險防范意識。
(5)加大國資背景擔保公司的監督約束,將小微企業貸款擔保占比列入公司重點監控指標,并作為公司高管層重點考核內容。
(二)金融機構方面
金融機構應當針對小微企業采取差別化信貸政策,加大對經營機構和從業人員的保障力度,將原有的“不敢貸、不愿貸”,轉變為“愿意貸、主動貸”。
(1)適當放寬小微企業信貸的審批權限,省去繁瑣的審批環節,減免不合理的服務費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2)要有更加健全的內部激勵機制,加大對普惠金融貸款的考核力度,增加普惠金融貸款在分支機構KPI和等級行考核中的權重,列入底線管理。同時,對于小微貸款資金實行差別化定價和考核激勵政策,鼓勵基層行加大小微貸款投放。
(3)落實好小微企業貸款盡職免責制度,增加風險貸款責任追究透明度,讓責任認定更具客觀性,提高基層信貸人員服務小微企業的積極性。
(4)加大金融科技力量的投入,運用電商生態、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技術創新金融產品的運用,通過科技手段開發互聯網純信用線上貸款,如建設銀行的“小微快貸”系列產品,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門檻,幫助企業加快融資速度。發揮企業級數據管理和應用優勢,探索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為內容的“五化”普惠金融模式,精準施策推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擴面上量。
(三)企業自身方面
小微企業在政府各項政策支持和金融機構的信貸幫扶下,也要注重自身經營能力的提升,增強自身素質,固本強基,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風險,實現長遠發展。
(1)順應市場需求,持續增強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重點打造自身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打造特色優勢產品,有效擴大市場份額,形成競爭優勢,提高獲取經濟效益的“硬實力”。
(2)完善企業治理機制,完善內部管理,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規范經營,防范內部風險,加強信貸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合規性監管,為進一步獲得融資提供堅實的基礎,形成良性循環。
(3)弘揚履約精神,強化征信意識,培育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在社會上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推進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降低金融機構信息收集成本。
(4)企業經營者要注重提升自我的金融素養,加強信貸知識的學習,提高風險意識,科學安排融資結構,合理控制企業負債,減少盲目投資和過度擔保行為,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結語:
“小企業,大事業,無止境。”這是李克強總理在建行視察時提出的寄語。服務小微企業是銀行堅守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和使命,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境任重而道遠,既需要高屋建瓴的戰略視野,也需要腳踏實地的躬身探索,需要政府、銀行、企業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從根本上轉變小微企業融資現狀,幫助小微企業發展跑出前進加速度,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宗良,饒馨怡,李斌.建立健全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開放性金融研究.2020-05-22.
[2]謝柳琴.金融科技創新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金融科技時代,2020(5)82-84.
[3] 陸岷峰,徐陽洋.數字小微金融:產生場景與發展策略.西南金融2020(1),62-70.
[4]劉忠玉.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2-27.
作者簡介:
李洪(1971—),男,江西南昌人,中國建設銀行宜春市分行·中級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