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霖,張淼,高偉
云班課是一款相對成熟的客戶端APP,該軟件能夠與電腦連接,通過觸屏手機實現軟件頁面電腦化展示。能夠完成課堂簽到、隨機分組、課前預習、課堂作業、課堂舉手搶答等一系列活動。版面簡潔明了,針對性、實用性較強,已逐步應用到高等教育教學中。《傳統康復方法學》作為康復專業的必學內容,同時又是中醫康復學研究生的初試科目,在康復專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其教學內容中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針灸,推拿,功法,中藥外治等多方面知識,然而這門課程不是簡單將上述內容進行拼湊,而是以功能障礙為導向對原有中醫知識與現代康復理念結合進行教學內容升華,更好地與國際康復接軌,尤其是中醫在康復醫學具體應用的方法和臨床治療思路。形成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發生過程中發現問題,做出判斷,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1-2]。它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從多個角度做出考核評價,更適應教學需要[3]。本研究將藍墨云班課平臺結合形成性評價方法引入到傳統康復方法學教學中,提高了課程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6級本科運動康復專業學生62人為研究對象,觀察組31人,其中12名男生,19名女生,年齡(20.3±0.5)歲;對照組31人,其中14名男生,17名女生,年齡(20.5±0.4)歲。2個班級均于二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傳統康復方法學課程,全課程共144學時(理論80學時+實踐64學時)。所授教材均為人民衛生出版社陳立典主編的傳統康復方法學第2版。2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模式的形成性評價,總成績=平時成績(出勤情況、平時測試、課堂提問)20%+期末閉卷筆試考試60%+實踐操作20%,統一安排操作考試,并由同一任課教師打分。期末試卷由學期末學校統一出卷,其中選擇題15分(15×1);多選題10分(5×2);填空題5分(5×1);名詞解釋15分(5×3);簡答題25分(5×5);論述題30分(2×15),總計100分。實踐操作總計64學時包括: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6學時,12道題,每條經脈對應1道題,學生盲選1題);各類推拿手法的實際操作(12學時,7道題分別對應各類手法,學生盲選1題);針刺手法及灸法的操作(8學時,針刺和灸法各2道題,學生盲選1題);傳統功法(32學時,6道題,學生盲選1題);臨床常見功能障礙的中醫康復治療(6學時,8道題,學生盲選1題)。所有實驗實踐課都是百分制。觀察組:采用基于云班課教學平臺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總分100分=20%基于云班課的形成性評價成績+6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20%實踐成績。首先傳統康復學授課老師創建班課,學生申請加入,讓學生在上課前熟悉該APP。每次課堂授課教師有如下要求:①課前預習,教師于課前將相關的學習資料發送到平臺上,學生自主組隊學習并完成課前作業。②點名,學生與規定時間在平臺上進行簽到點名,教師查看。③課堂表現,包括課堂提問(學生回答好的給更高的分,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④課堂作業,教師在給學生上完某一教學任務后,推送相關的習題(答題時間一般設置為3~5min,之后系統自動關閉),教師查看學生的試卷情況并進行分析,然后根據數據分析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有針對性的對未理解的同學進行指導。⑤課后作業,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布置開放性題目,學生可通過多種途徑查閱資料等方式答題,教師在平臺上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分和解析;每章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在平臺上進行綜合練習。所有云班課考察都是百分制,以云班課所得分值均數的20%計入最終成績。觀察組期末試卷的題型、實踐課類型與對照組相同。
1.3 評定標準 ①考試成績:學期末,2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綜合成績進行比較;②學生自評量表:考試結束后學生對考核方式進行評價與反饋。包括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動手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康復思維能力5大項(各20分)分數越高,評價越高。③滿意度: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5級)評價方式打分(很滿意100分,滿意80分,比較滿意60分,不太滿意30分,不滿意0分)。實發62份,收回62份。

2.1 2組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期末卷面成績與綜合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且對照組的分數集中到70~80階段,觀察組分數集中到80~90階段。見表1。

表1 2組考核成績比較 分,
2.2 學生自評量表比較 觀察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動手實踐能力、團結寫作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0.01),且在評價的客觀性方面,觀察班認為基于云班課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更具有客觀性(P<0.01)。見表2。

表2 2組學生自評量表比較 分,Median(Ql~Qu)
2.3 滿意度評價 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學生滿意度比較 例(%)
信息化教學拓展了教育領域知識傳授的方式,而康復醫學作為一門快速發展的醫療學科已經朝著高科技、高水平、高質量的方向邁進[4-5]。從傳統的期末考試成績和期末綜合成績、學生自評及學生滿意度評價三部分對兩個班級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期末考試成績、期末綜合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了以藍墨云班課為基礎的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從學生自評量表中可以看出,藍墨云班課的使用讓學生可以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傳統康復方法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點與課堂參與能力,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與協作能力,且觀察班認為這種評價體系減少了評價主客體的接觸,更為客觀公正,更能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態[6],學生也更滿意。
傳統康復方法學包含的的內容較多且復雜,是多門課程的綜合但并非簡單的堆砌,對于康復專業的學生來說較難全面掌握。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模糊了學生的主動性,缺乏過程性和專業性。而形成性評價的本質就是反饋和改進的過程,學生信息收集后反饋到教師,教師對教學的改進同時又反饋到學生的學習中,學生又得到進步,這是一種雙向的師生相互反饋、相互改進的過程,這種評價過程完全適應了傳統康復方法學課程全面而又復雜的特點。但是單純地使用形成性評價并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隨著5G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云班課作為一款客戶端教學APP完美的帶動學生融入課堂,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一個較好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課上高效合理的使用手機。例如在吞咽障礙的傳統康復治療這一章節,教師在課前將資料上傳平臺,學生收到后組隊自主學習,完成課前作業并上傳平臺,教師在平臺上指導學生預習。根據學生預習數據,明確本節課重點為吞咽障礙的評定及傳統康復治療、吞咽障礙的分期及特點;難點是吞咽障礙的分期及特點。課中學生在平臺上簽到,教師查看記錄同時利用課前在平臺上發放的視頻進行針對性講解,解決教學重點時利用小組討論、上臺展示康復評定及傳統康復方法的治療,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隨后教師在平臺上推送吞咽障礙評定及傳統康復試題,根據答題結果分析,對未理解的學生組內成員幫助;在突破教學難點時,利用3D動畫展示正常吞咽與異常吞咽的區別,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吞咽障礙的分期及特點,隨后推送吞咽障礙的過程及分期的相關試題,根據試卷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除了整體點撥之外對尚未理解的同學再進行有針對性指導。課后為學生留作業,課下相互演練頸椎病的傳統康復方法并為有頸椎病的家人進行傳統康復治療,將課后作業上傳至平臺,教師打分評價。由此可以看到:①信息化教學促進了學生合作、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②運用信息化教學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強了記憶的效果,減少了枯燥的理論,提高了注意力,從而突破了傳統康復方法學內容繁多、難以理解記憶的特點[7];③學生愿意主動學習,教師由知識傳遞的中介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④通過云班課平臺,實現課程教學的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
基于藍墨云班課的形成性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師無法熟練使用網絡、網速慢等問題都會對APP的使用帶來影響。這需要教師增加備課量,隨時應付突發狀況,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以應對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技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