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雯 姜奎志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權益調查監測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近年來,黑龍江省各大城市的榆樹在入夏時節常常出現枝黃葉枯的現象,造成榆樹這種情況發生發生的,就是具有極大破壞性的害蟲——榆綠葉甲的危害造成的。筆者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現將這種害蟲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和防治方法做簡要介紹。
榆綠葉甲(Pyrrhalta aenescens Fairmaire)又稱榆毛胸螢葉甲、榆綠毛螢葉甲、榆藍葉甲、榆綠金花蟲,屬鞘翅目葉甲科。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等地區[1]。該蟲主要為害榆樹,成蟲、幼蟲取食樹葉及幼芽,為害嚴重時可把整株葉片啃光,樹冠一片枯黃,狀如火燒。老熟幼蟲群集于主干化蛹時,常常分泌液體,招致霉菌的寄生,引起枝干變黑,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
1.1 成蟲。體近長方形,黃褐色,鞘翅綠色,有金屬光澤。頭部小,頭頂有一鈍三角黑斑;前胸背板橫寬,寬度為其長度的1 倍,中央凹陷處有一倒葫蘆形黑斑,其兩側各有一橢圓形黑斑。小盾片黑色,基部寬闊,后端稍圓,鞘翅比前胸背板略寬,后半部稍膨大,翅上各有明顯的隆起線條,體長7 ~8.5 mm。
1.2 卵。黃色,長1.1 mm,長橢圓形,頂端尖細。
1.3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1 mm,蟲體長形微扁平,深黃色,中、后胸及腹部1 ~8 節背面漆黑色。頭部、胸足以及胴體所有的毛瘤均呈漆黑色。頭部較小,表面疏生白色長毛。前胸背板近中央有1 個四方形的黑斑。中、后胸背面各分前后2 小節,前小節有4 個毛瘤,兩側各有2 個毛瘤;腹部背面1 ~8 節也分2 小節,前小節有4 個毛瘤,后小節有6 個毛瘤,兩側各有3 個毛瘤。臀板深黃色,上面疏生剛毛。
1.4 蛹。烏黃色,橢圓形,背面生有黑褐色剛毛,體長7.5 mm。
在黑龍江省1年發生2 代,以成蟲在樹皮裂縫、屋檐、墻縫、土里、磚石下、雜草等處越冬。經觀察,越冬成蟲在第2年5月中下旬開始活動,相繼交配,產卵,卵期5 ~8 d,于5月下旬開始孵化,初齡幼蟲啃食葉肉,葉脈殘留,被害處呈網眼狀。2 齡以后將葉吃成孔洞。老熟幼蟲6月下旬開始下樹,尋找樹洞、樹皮裂縫等隱蔽場所,群集化蛹,幼蟲發生期可延長到8月下旬。7月上旬出現第1 代成蟲,中旬為羽化盛期,終于9月中旬。第1 代成蟲于7月中旬開始產卵,8月中旬產卵終了。卵產于葉背呈塊狀對稱性排列,每塊1 ~38 粒不等。第2 代幼蟲(及越冬代幼蟲)7月下旬孵化,幼蟲期22 ~30 d,8月中旬開始下樹化蛹,8月下旬~10月上旬為成蟲發生期。早期羽化的成蟲于9月下旬選風和日暖的中午群飛,尋適宜場所越冬,越冬成蟲死亡率很高,所以第1 代幼蟲為害不嚴重。
3.1 人工捕殺。利用成蟲的假死性振落殺滅。成蟲群飛尋找越冬場所時網捕處死。
3.2 秋冬季結合修剪,收集枯枝落葉,深翻土地,清除雜草,消滅越冬蟲源。
3.3 幼蟲期或蛹期可噴灑白僵菌毒殺。
3.4 化學藥劑防治。發生嚴重時在卵孵化盛期可以噴灑藥劑進行防治,可選用的藥劑有:①20%速滅殺丁乳油2000 ~3000 倍液,或20%菊殺乳油1000 ~1500 倍液,或90%敵百蟲1000 倍液。②用80%敵敵畏800 ~1000 倍液,40%氧化樂果1500 ~2000 倍液或50%殺螟松1000 ~1500 倍液,對幼蟲及成蟲防治效果很好。③用40%氧化樂果乳劑1∶1 藥液或40%樂果原液在樹干上涂環,效果顯著。④在植株周圍開溝,溝距樹干基部30 cm,溝深以見到細根為宜,將呋喃丹顆粒劑(每株用50 ~100 g,因樹體大小而異)均勻撒入溝內,然后澆水1 ~2 桶,水滲下封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