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剛
(遼寧省凌海市班吉塔鎮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遼寧 凌海 121225)
遼西地區常見的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粗縮病、玉米矮花葉病、玉米條紋矮縮病等3 種類型。近幾年來,當地玉米病毒病發生較重,感病植株對玉米的生長和產量造成了極大影響。筆者通過多次調查和田間試驗,結合本地區玉米生產的實際情況,總結了玉米病毒病在遼西地區的發生規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1 玉米粗縮病。病原為玉米粗縮病毒。植株開始發病時,感病植株心葉的基部葉脈兩側會出現透明狀的暗斑點,隨后暗斑點緩慢擴展遍布整個葉片。感病植株的葉片背部、葉鞘和雌穗苞葉上會出現寬窄不等的蠟白色條型突起,用手觸摸會明顯感覺到粗糙不平。玉米感病后,葉片明顯變寬變短,厚度增加,硬度增大,呈濃綠顏色,植株頂部葉片變為簇生狀;染病植株生長受到嚴重抑制,莖稈變粗,節間變短,株高與正常植株相比變矮;染病植株根系生長受到抑制,根系數量少而長度短,數量及長度減少一半以上;發病較輕的病株雄穗發育不良、散粉少,雌穗變短、吐絲減少、籽粒數量少;重病植株雄穗不能正常抽穗或抽出的雄穗分枝極少不能散出花粉,雌穗畸化變形,無籽粒或籽粒非常少。
1.2 玉米矮花葉病。病原為玉米矮花葉病毒。玉米矮花葉病毒在玉米的整個生長期都可侵染造成植株感染發病,其中苗期侵染發病最為嚴重,抽穗后染病幾率較小。玉米出苗后3 葉期就可能染病出現癥狀,發病最初在心葉基部的葉脈間出現數量較多的橢圓形褪綠小點或斑駁,病情發展后褪綠小點或斑駁擴展至整個葉片,在粗脈之間會出現數條或長或短、顏色不一的褪綠條紋。脈間的葉片褪綠呈黃色,但葉脈仍然會保持綠色不變,形成明顯的黃綠相間的條紋癥狀。隨著玉米的生長,病情逐漸嚴重,病葉葉綠素減少,葉色變黃,組織變硬,質地脆,易折斷,從葉尖的葉緣開始出現紫紅色條狀斑紋,最后干枯。病株黃色長勢弱,生長緩慢,株高常不到正常株高的1/2。病株大多不能抽穗,比正常植株提前枯死;少數病株能夠抽穗結實,但穗小、成熟籽粒少。
1.3 玉米條紋矮縮病。病原為玉米條紋矮縮病毒。患病植株表現節間縮短、株高變矮,沿葉脈出現褪綠色條狀斑紋。病株最初上部葉片變硬、直立形,沿葉脈走向出現淡黃色條紋,從葉片基部向葉尖方向發展。發病中期植株明顯變矮,頂部葉片叢生狀,雄蕊大部分不能伸出,病株多斜生。發病后期,葉脈向上產生灰黃色或土紅色壞死斑,病葉枯死,整株枯萎死亡。

2.1 玉米粗縮病、條紋矮縮病。病毒主要在田間或田邊的雜草上越冬,灰飛虱等傳毒昆蟲也可攜毒越冬。當玉米出苗后,雜草上帶毒的灰飛虱遷飛到玉米幼苗上為害傳毒,引起植株發病;玉米成熟期后,帶毒的灰飛虱向尚未成熟的禾本科作物或雜草為害傳播,秋后在雜草上越冬。一般播種早會發病重,玉米田靠近樹林、草叢、蔬菜的地塊發病較重。田間雜草多也是發病重的一個因素。
2.2 玉米矮花葉病。病毒主要在田間雜草上寄生越冬。溫度適宜時,蚜蟲從越冬帶毒的田間雜草上感毒,之后飛到玉米上為害傳毒,玉米成熟后蚜蟲又遷飛到雜草上,病毒寄生到雜草上越冬。一般玉米晚播時發病較重,粗放管理雜草叢生的地塊發病較重,瘠薄、保水能力差的土壤發病重。
3.1 農業防治。①選用抗病品種。不同的玉米品種抗玉米病毒病的能力存在著顯著差異,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用抗性較強的品種,同時注意各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②適期早播。遼西地區春玉米要在5月10 日前結束播種,確保在灰飛虱遷飛傳毒盛期前玉米達到10 葉期以上,減輕發病程度。③清潔田園。中耕除草或用除草劑控制田間雜草,同時對田邊雜草徹底清除,破壞灰飛虱、蚜蟲的棲息和越冬場所;發現感病植株要及時拔除,進行燒毀或深埋處理。
3.2 化學防治。首先通過控制蟲源數量來降低玉米病毒病發病程度。使用化學農藥控制灰飛虱和蚜蟲蟲量,可使用含有吡蟲啉等殺蟲劑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玉米生長季節可選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 倍液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噴霧。其次,對發病田塊可莖葉噴施病毒康、滅菌成和植病靈等病毒鈍化劑,減輕病害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