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昌麗,張雅琴,李 敏,王文慧
(1.海南省瓊海市人民醫院兒科,海南 瓊海 571400 2.海南省婦幼保健院兒科,海南 海口 570311)
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或失活引起的肺泡進行性萎陷,是早產兒最常見的呼吸障礙性疾病之一[1]。RDS早產兒出生后4~12h內即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呻吟、發紺、吸氣三凹征,嚴重者發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2]。臨床研究表明,多種細胞因子均參與了肺泡局部上皮組織的氧化應激代償障礙、炎癥損傷等,推進RDS的發生發展[3]。血漿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由B型利鈉肽前體(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裂解所產生的無活性產物,體內較為穩定,可以敏感且特異地反映左心室功能變化[4]。骨形態發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與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均屬于TGF-β超家族的重要成員,可以激活下游多種炎癥因子的表達,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5]。臨床研究表明,RDS早產兒血漿NT-proBNP、BMP-7和TGF-β1水平偏高,且與病情發展密切相關。本研究分析了RDS患者血清中NT-proBNP、BMP-7和TGF-β1的水平變化與疾病發展之間的關系,旨在明確其在RDS治療和預后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在本院確診的106例RDS早產兒,男55例,女51例,胎齡28~35周,體重1000~2230g,順產58例、剖宮產48例。納入標準: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早產兒RDS診斷標準[6]:①胎齡28~35周;②出生12h內即出現呼吸急促、呼氣性呻吟、吸氣三凹征和發紺,且癥狀進行性加重;③胸片表現為兩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出現磨玻璃樣b病變和支氣管充氣征等RDS特征性改變,均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母親有吸煙史者;合并肺部感染或其它影響肺功能的呼吸系統疾病者;合并明顯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者;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哮喘或特應性鼻炎家族史者。根據胸片疾病嚴重程度將患兒分為4級:Ⅰ級19例,Ⅱ級41例,Ⅲ級35例,Ⅳ級11例。選擇同期住院、同性別且胎齡相近的非RDS早產兒53例為對照組,男27例,女26例,胎齡28~35周,體重875~2240g,順產58例、剖宮產48例,兩組胎齡、性別、體重、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試劑與儀器:TGF-β1酶聯免疫吸附(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富眾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BMP-7 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研晶科技有限公司;羅氏e602電化學發光分析系統及相應配套試劑、定標品購自羅氏公司;多功能酶標檢測儀,由Bio-Rad公司提供;高速離心機,由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
1.3檢測指標:早產兒出生后1d內,用加有分離膠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靜脈血2~3mL,離心(3000r/min,5min),取血清于-80℃冰箱保存。采用ELISA檢測所有血清樣品中BMP-7和TGF-β1的水平,采用羅氏e602電化學發光分析系統測定NT-proBNP的水平,嚴格參照試劑盒說明操作。

2.1RDS早產兒血清中NT-proBNP、BMP-7及TGF-β1表達水平:與對照組相比,RDS早產兒血清中BMP-7、NT-proBNP和TGF-β1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RDS早產兒血清中NT-proBNP BMP-7和TGF-β1表達水平
2.2不同病情程度RDS早產兒血清中NT-proBNP、BMP-7和TGF-β1的表達:與病理分級為Ⅰ~Ⅱ級RDS早產兒相比,Ⅲ~Ⅳ級RDS早產兒血清BMP-7、NT-proBNP和TGF-β1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情程度RDS早產兒血清中NT-proBNP BMP-7和TGF-β1的表達
2.3NT-proBNP、BMP-7和TGF-β1水平與RDS早產兒病情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NT-proBNP、BMP-7和TGF-β1均與RDS早產兒病情嚴重程度為正相關關系(r=0.402,P=0.000;r=0.311,P=0.018;r=0.313,P=0.015),相關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NT-proBNP、BMP-7和TGF-β1水平對RDS早產兒診斷價值:NT-proBNP診斷RDS早產兒的截點值為3655.92ng/L,靈敏度為88.7%,特異度為3.8%,AUC為0.985;BMP-7診斷的截點值為44.85ng/L,靈敏度為63.2%,特異度為11.3%,AUC為0.829;TGF-β1診斷的截點值為36.73g/L,靈敏度為81.1%,特異度為17.0%,AUC為0.829;BMP-7聯合TGF-β1診斷的靈敏度為89.6%,特異度為15.1%,AUC為0.934,見圖1、表3。

圖1 NT-proBNP、BMP-7和TGF-β1水平對RDS患兒診斷價值

表3 NT-proBNP BMP-7和TGF-β1水平診斷RDS的ROC特征
RDS是由于早產兒肺發育尚未成熟、各系統功能均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或失活所導致的呼吸障礙性疾病,其長期存在,還可以并發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臨床遠期預后較差。目前,RDS最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措施是呼吸機通氣和PS替代治療,但這些治療措施易導致肺損傷,影響患兒肺功能結局。研究RDS發病機制,進行早期診斷和正確干預是提高早產兒RDS治愈率,改善肺功能結局的關鍵。本研究中,NT-proBNP對RDS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提示NT-proBNP參與了RDS發生發展,臨床可作為其診斷標識物。NT-proBNP是由心臟分泌的肽類激素,當機體容量及壓力負荷異常增加時,心肌細胞會分泌proBNP再裂解產生BNP及NT-proBNP,BNP是一組有生物學活性的天然激素,具有較強的排鈉、利尿、舒張血管等功能;NT-proBNP無生物學活性,具有更長的半衰期,體內較穩定,臨床常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及預后評估。本研究發現NT-proBNP在RDS患者中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且其水平升高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陸俊秀等[7]的研究發現,RDS早產兒血清中的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早產兒,且其水平會隨著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增加,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進一步證實NT-proBNP參與了RDS的發生發展,提示RDS早產兒可能伴隨心功能下降,且隨著RDS病情發展,心功能下降越明顯,存在并發心力衰竭的風險,臨床應及早進行干預治療,保護心功能損傷。
本研究中,BMP-7聯合TGF-β1對RDS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臨床可同時檢測BMP-7和TGF-β1作為診斷RDS早產兒的依據。BMP-7與TGF-β1均為TGF-β超家族的成員,可以促進下游細胞炎癥因子白介素-6或C反應蛋白的激活,引起局部肺泡上皮間質的炎癥性損傷。本研究發現,BMP-7和TGF-β1在RDS患者中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且其表達量與RDS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TGF-β1是一組多功能的細胞因子,可以調節細胞生長和分化,參與調控肺炎發生和肺纖維化過程。趙文飚等[8]的研究發現,TGF-β1參與調控急性RDS后的肺纖維化,與RDS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TGF-β1可誘導產生大量炎癥因子促進成纖維細胞增生,還可以上調α-平滑肌肌動蛋白以及膠原蛋白等的表達,進一步導致肺纖維化病變,提示RDS早產兒伴隨肺纖維化病變,臨床可根據TGF-β1水平,評估肺纖維化損傷程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BMP-7是重要的細胞間質因子,可以調控動物或人體間充質細胞增殖分化為神經組織、骨、軟骨、肌腱等,還可以參與肺泡組織纖維化等病理過程。臨床研究表明[9],在肺過敏性炎癥反應中,BMP-7可以有效拮抗TGF-β1的致纖維化的作用,達到保護肺纖維化損傷的作用。李小琴等[10]的研究發現,在RDS早期,BMP-7會隨著TGF-β1增加而代謝性增加,在RDS后期,BMP-7隨著TGF-β1水平升高呈降低趨勢,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提示在RDS早產兒的治療中可以補給外源性的BMP-7拮抗TGF-β1引起的纖維化病變,有望成為RDS早產兒治療的新靶點。
綜上所述,RDS患者血清中NT-proBNP、BMP-7和TGF-β1表達量顯著增加,對RDS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且其表達量與疾病發展嚴重程度呈顯著正相關,其水平越高,疾病越嚴重,臨床可作為其診斷和預后的標識物。本研究不足之處為樣本量較少,但本研究為臨床RDS的診斷和預后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